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4卷):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外国资本的进入问题,这里再就工业化时期西欧各国的外国资本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外国资本进入的多种途径

这里所说的外国资本进入,是指在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外国官方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以各种不同方式把资本投入某一国家,参与该国的工业化建设。在19世纪,外国投资主要是通过拥有金融资产进行的,来自外国的直接投资并不多。参看艾弗逊:《国际资本运动》,牛津大学出版社,1936年。20世纪前半期,情况发生变化。20世纪后期,外国直接投资才开始占据主要地位。参看海默:《本国企业的国际运作:外国直接投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6年。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工业化的国家,英国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没有外国资本参与或支持下实行工业化的国家。参看贝里尔:“外国资本与起飞”,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第289页。这一方面与当时英国并不需要外国资本进入有关,因为当时英国依靠出口取得了较多的外汇收入,不需要靠外资进入而得到外汇;参看同上。另一方面,英国的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在工业化开始时有了迅速改进,虽然银行家不愿冒风险为工业企业注入贷款,但这并不等于在有利可图的条件下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会放弃通过融资而获利的机会。当时,“既可以在伦敦,也可以在其他任何地方筹集到为庞大的工程所需要的相当数额的资本”同上书,第289—290页。。这是英国不同于当时金融体系相对不发达的西欧大陆国家之处。

外国资本的进入增加了资本进入国的资本总额,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效应。例如,增加了对本地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就业;即使外国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也会进入资本进入国,而资本总额的增加无疑会提高对本地劳动力的需求。又如,外国资本的进入增加了本地的税收;即使一定时期内会对外国投资有税收方面的优惠,而资本总额的增加使得税收的增加是可以期待的。再如,外国资本的进入也增加了对本地产品的需求;即使机器设备和某些原材料可能是进口的,但对本地的产品的需求仍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总之,外国资本的进入会给资本进入国的经济带来积极的后果,关键在于外国资本进入哪些产业。

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外国投资的增长而带来的新技术的引进和加速本地技术队伍的成长。而且,这是对资本进入国长期起作用的一种效应。任何一个西欧国家,特别是后起的西欧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能设法在引入外国资本的同时,把培育本国的技术人才作为一项目标。

铁路建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英国是最早修建铁路的国家,西欧大陆国家的铁路建设过程中就有英国资本的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不但向这些国家提供资本,提供原材料,还提供技术和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英国资本的进入对西欧大陆国家的铁路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参看哈巴库克和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06—407页。稍后,法国资本也对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铁路建设同样起了重要作用。参看同上书,第407页。

可以说,“必须把铁路部门视为19世纪中叶经济领域方面的一种具有相当能量的扩张性力量”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0页。。英国和西欧大陆国家都如此。尤其是在西欧大陆国家,在外国资本进入的条件下所兴建的铁路网,尽管一开始时利润并不丰厚,但却是带动整个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就如铁路部门在(英国)国内建立和维持了大不列颠所特有的工业体系那样,世界新的经济体系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开始形成了,而大不列颠多年来始终是这个体系的中心”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0页。

国外向国内移民,也是资本流入的一种方式。这不仅是指人力资本的流入,而且也指货币资本的流入。

在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有三种国际移民动向:

一是西欧各国之间的相互移民,主要是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向工业化开始较早的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大多数是为了寻找工作和谋取较理想的职位,以便增加收入。但也有一些是从工业化开始较早的国家向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的移民,他们多半是专业人员和熟练技工,目的在于获得较多的报酬,或发挥自己的所长。

二是东欧国家向西欧国家的移民。要知道,19世纪,东欧国家的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较多,而且东欧国家在政治上还受到专制政权的统治,国内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还相当严重。因此,在东欧感到谋生困难或出于政治原因想到西欧避难的人纷纷来到西欧,其中还有一些移民是以西欧作为过渡,准备由此再转往北美的。

三是西欧向欧洲以外地区的移民。这些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欧国家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移民,尤其是向美国的移民,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农民、工人、自由职业家、专业人员,也有从事工商业的企业主、投资人。另一类是向西欧国家所属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移民。例如,英国人移往印度、马来亚、肯尼亚、罗得西亚、南非等地,法国人移往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等地,西班牙人移往拉丁美洲,葡萄牙人移往安哥拉、莫桑比克、果阿、东帝汶、巴西等地,荷兰人移往印度尼西亚等。这一类移民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富人,也有穷人。

移民为移入国家带来了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只要他们不是赤贫者),这是有利于移入国的经济的。到了20世纪,向西欧国家移民的还有亚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其中,有专业人员、工商业者、工人等。他们对移入国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的进展,外国资本通过证券市场的进入,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形成的又一渠道。国际性的证券市场同地方性的证券市场的规模差别很大,地方性的证券市场通常是小规模的,在这里上市的只是本地企业而已。此外,在国际性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的客户,不仅有国际性证券市场所在国的客户,还有其他国家的客户,这样就可以吸引大量货币资本进入,加速国际性证券市场所在国的工业资本形成。

二、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

这里所说的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通常具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某一个强国为了控制另一个较弱的国家的经济,或者为了获得在另一个国家的特殊利益,便以投资的方式进入。在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英国资本在19世纪向葡萄牙的投资,通过投资进而在葡萄牙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种含义是:某一个强国为了帮助另一个较弱的国家发展经济,使后者经济发展后能成为自己较得力的盟国,便以投资方式进入。在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世纪法国资本进入西班牙,其目的是想让西班牙早日实现工业化,以帮助法国同英国、德国抗衡。

然而,总的说来,在19世纪的西欧,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的事例并不多。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除英国以外,至多除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以外,其他一些西欧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西欧国家的外国资本的数额不大,向外投资的资本只占一国总储蓄的很小一部分。参看贝里尔:“外国资本与起飞”,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第297页。另一方面,当时西欧国家吸收外国资本的形式或渠道比较少,常见的一种形式或渠道就是国际借款,包括向外国银行贷款,以及本国政府在国外发行债券。只要借入方到期还本付息,就不容易具有超经济的意义。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国家在国际借贷活动中违约的案件相对较少。参看同上书,第298页。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国家之间的借贷活动大大减少了。原因主要在于: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固定利率的贷款和债券对于贷出方没有好处。参看同上。从而,直接工业投资和购买股票的方式渐渐占据重要地位。参看贝里尔:“外国资本与起飞”,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第298页。这些活动很难笼统地用“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一词来加以概念。

德国的情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特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一个战败国,经济有待振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不仅是一个战败国,而且国土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复兴经济和稳定社会更成为最迫切的问题。美、英等国对战败后的德国进行投资,目的是想早日恢复德国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西德经济),以对抗苏联。在性质上,这属于上述第二种含义上的超经济意义的资本进入。还应当指出,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西德,“外援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应过于夸张”陈凌:《德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第53页。。例如,对西德外援最多的1948—1949年(马歇尔计划的第一个年度),外援数额几乎还不到西德国民收入的5%。参看同上。对西德战后复兴真正起了重要作用的,不是外援,而是“与盟国的各种经济关系使得原西德摆脱了过去‘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充分发挥了与西方经济一体化和参加国际分工的好处”同上。。这表明,外援(外国政府的资本进入)的重要性远远不如国际合作和国际分工,而国际合作和国际分工中就包括了外国私人资本的进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关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资本进入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折。过去长时间内,“人们强调向外国借款具有抑制性的效应,尤其是外国股票投资把增长的果实拿到海外,并干扰了本国政治等等”贝里尔:“外国资本与起飞”,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第298页。。而现在,“吸引新资本的动力却是强烈的”同上。,因为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压力下,各国普遍需要引进外国资本,以解决资本不足和外汇短缺问题。参看同上书,第299页。

实际上,外国资本进入的利弊得失问题,历来就有争论,而且争论几乎不曾停止过。即使不涉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仅在工业国之间的资本进入问题上,争论同样是十分激烈的。

一种观点认为,外国资本进入某一个国家,必定具有自己的目的,姑且不谈是不是想要控制该国经济,即使从商业上说,目的无非是看中了该国的廉价资源和人力,占领该国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外国资本的进入加以限制呢?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这样的问题不应只从动机方面考虑,还应当从效果方面考虑。比如说,如果本国的资本已经过剩,赢利机会不多,外国资本为什么要进入?如果本国市场已经被价格较低的本国商品所占领,外国资本为什么要进入?可见,从商业上看,外国资本的进入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比如说,外国投资者认为该国的某些投资领域还有潜在的赢利机会而一直未被该国国内投资者所发现,或者,外国投资者拥有新的技术,能提供质量更好的商品,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从而能获取利润。因此外国资本的进入对外国投资者是有利的,而从效果上看,对资本进入国同样有利,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外国资本的进入加以限制呢?再说,一国如果限制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别的国家是不是也会限制该国的投资者前去投资,岂不是相互都受损失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一些国家一直就西欧共同市场问题进行磋商。经过多年的磋商、讨论,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终于占据了上风。西欧国家在工业化的长期实践中懂得了不为外国投资设障碍将有利于本国的道理。这样,到20世纪末,尽管西欧社会上仍然有反对外国资本无障碍进入的呼声,但经济一体化的呼声已经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