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基本范畴与方法
为理解本文探讨的对象,首先介绍国际发展体系和界定本文NGO的基本范畴。
(1)国际发展援助体系(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id System)。国际发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是一个与“援助”密切相关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先发展起来的援助国或多边援助机构帮助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开展的一系列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发展活动。现代国际发展援助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第四点计划为标志。目前,从资金来源方(Donor)的角度看,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包括三类主体:各国双边援助机构,如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等;多边援助机构,如世界银行(WB)、联合国(UN)、欧盟(EU)、亚洲开发银行(ADB)等;私人部门,包括私人基金会(Private Foundation)和向公众筹资的NGO等。传统意义上的援助体系(Aid System)主要是指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体系,包含上述前两类机构,目前有超过40个双边发展机构、联合国体系,近30个多边发展机构和超过20个全球或区域性金融组织。
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从一开始即以“北方”发达国家对“南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影响为主导框架。在目前国际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联合国是国际发展目标的制定者,尤其是其自2000年以来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更是成为协调全球行动的重要指引。经济合作组织(OECD)下设的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则是目前最重要的国别援助政策协调机制,该委员会成员均为发达国家,旨在为各国制定标准、协调发展援助政策、推动政策评估和经验传播。DAC现在包括30个发达国家成员国,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国发展规划署(UNDP)三大多边援助机构以观察员身份参与。近年来,中、印等金砖国家以及阿拉伯地区非传统援助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南南合作”等新的机制已经对DAC成员所主导的传统格局带来了冲击。DAC也开始积极邀请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援助国参与国际发展协调,中国于2011年首次参与DAC的年度高级别会议。
(2)国际发展领域的NGO(以下简称DNGO)。西方文献将国际发展领域的非政府组织称为DNGO(Development NGOs)或NGDO(Non-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狭义的DNGO通常与人道主义救援(Humanitarian Relief)、人权(Human Rights)、环境(Environment)、性别(Gender)、安全(Security)、贸易(Trade)等领域NGO相对应,是跨国NGO中数量最庞大的一类。尤其实务者通常区分短期应急为主的人道主义救援NGO和关注长期发展的狭义DNGO。然而DNGO的边界并不完全清晰,过去二三十年来发展议题由最初关注经济增长逐步拓展到社会发展、政府治理等领域,并和性别、气候变化、安全等议题逐渐融合起来,而人道主义救援也往往拓展到灾后、战后重建等长期发展工作;同时单个NGO也往往跨领域开展活动,如乐施会(Oxfam)20年前即由人道主义援助和慈善服务拓展到和平与安全、原住民权利保护、气候变化等倡导领域。本文部分采纳Fowler的思路(Fowler, 2011),将DNGO广义界定为所有认同国际发展援助宗旨并以其作为主要存在基础的、从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或公众获取资源、在发展中国家或全球层面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从实践来看,广义的DNGO包括了人道主义救援类NGO,具体活动涉及扶贫、教育、医疗、健康、防灾救灾、农业发展、小额信贷、社区经济、环境保护等诸多经济社会发展领域。DNGO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但鉴于发达国家背景的NGO(也即Northern NGO)在资源和话语上的主导地位,以及英文文献的欧美中心性,本文分析的实质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主流DNGO的历史与经验。
在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有四方面考量:一是以高引用文献和关键学者的文献为根基,如Michael Edwards、Helmut Anheier、Alan Fowler、David Lewis、Terje Tvedt等学者长期关注并经历了国际发展领域NGO的发展变迁,其观察和描述比较全面可信;二是先理解跨国NGO的大历史及国际发展援助体系的整体变迁,然后再看DNGO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范式演进;三是通过OECD-DAC和哈德逊研究所全球繁荣中心(Center for Global Prosperity at the Hudson Institute)的文件、报告和数据来辅助理解;四是以几个重要DNGO的资料和近期战略报告来佐证历史和了解最新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