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演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灵活机智爱演说

——思维与语言

多方问答:机敏沉着,流畅应答

演说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通常都会安排一些互动环节,而让听众提问就是其中的环节之一。这时,有些听众就会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演讲者只要保持冷静,沉着应战,流畅回答,就可以成功地除去他们的戒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否则,你会变成靶子,被各种刁钻问题刺中。

1.回答的目的只有一个

回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展示你的控制能力。听众不会仅仅因为你得体地应对了一个棘手问题,就认定你是一个好的演说者。但是,如果你不能得体地应对,他们肯定不会把你当成好的演说者。

2.把握好问答环节

回答过程中,通常都有很多人参与,很容易让场面失控,这是最糟糕的情况,绝不能让其发生。所以,要控制好提问的时间、提问的人选、提问的数量、提问人的话筒使用等,要让局面时时在你的控制中。

3.不要让人觉得“你没在听”

听众是异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度绝对超越演说者的想象,通过演说者的任何小动作,他们都能窥视到一定的想法和秘密,因此,如果想吸引听众,就不能不认真聆听他们的提问。如果确实没听清楚,就可以反问:“可以请您再详细描述一下问题吗?”如果没听清楚问题却勉强去回答,会让听众陷入尴尬的境地。

4.学会释义

释义是用其他形式,或者使用其他字眼,重新阐述一遍问题,通常是为了澄清。如果听众的问题很刁钻,就要偏转挑战的矛头,控制它的方向,直达核心,而不用应对提问者潜在的敌意,只需详细阐述他关心的问题。

5.有效回答

演讲者在回答问题时,有几个原则必须遵循:坦诚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尽量简洁;演说前,可以列出棘手问题的清单,如果某个问题无法回答,就实话实说,但要给出一个无法回答的正当理由;在所有的问题之后,要尽量给出一个强有力的结尾。

刁难讽刺:运用幽默,灵活机动

演说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形。比如,自己口误,听众挑衅。作为演说者,完全不必慌张。只要巧用幽默等方法,完全可以成功应对这些刁难和困境。

1.直接面对

如果听众提出质疑或不配合,可以直接面对,用几句话快速化解。

有一次,一位演说者到一所高校演说,主题是“不做沉默的人”。演讲中,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他觉得沉默也挺好的,为什么非要不沉默呢?其实,他并没有理解主题的意思,但演说者没有多说,只说了一句话:“你现在不正是不沉默吗?”

如果对自己的回答比较有把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直接应对尴尬,而且显得有魅力,但时间不能太长,避免其他听众冷场。

2.借力打力

有时候面对个别听众挑衅,可以借助其他听众的力量。

有一次,一位培训师培训演说技巧,要求所有人都站起来开口练习。但有一名学员不配合,现场有些尴尬。培训师没有对他多说什么,只是对所有人说了他要大家开口练习的原因,并希望所有人掌声鼓励那名学员。结果,这名学员渐渐投入进来,进步很大。

3.给台阶下

如果听众提出了问题,而你却由于时间不足而无法回答,或者听众问的问题是故意为难,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可以说:“非常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演说结束后,欢迎你来跟我私下交流。”如此,因为有了跟演说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听众定然会乐意。至于到时候私下如何交流,就非常简单了。

4.避实就虚

演说现场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麦克风突然断电、横幅掉落、陌生人突然闯入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最好一面保持微笑,一面避实就虚,不要谈论突发的事情本身,要说些其他话题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这样说:“今天,大家太有热情了,连×××都坏了。”也可以用掌声化解:“讲了一半还有朋友过来捧场,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尴尬处境:善用自嘲,化解尴尬

聪明的人通常都善于用幽默来缓解尴尬,而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演讲中,如果出现口误或遇到了突发的尴尬,完全可以用自嘲来化解。

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演讲中,许多人都是善用自嘲的高手。

1.内容上的错位和反差

幽默就是利用反差和错位来故意制造一种不协调,打破常规修辞学上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制造一个反差巨大的心里落差,把各种可能的维度都反着说,制造错位,产生笑点。比如,德云社相声演员岳云鹏说相声的时候,就喜欢使用这些手法抖包袱。

2.要在说完笑料之后笑

仅在内容上制造笑料还不够,语气上还要配合。想逗笑对方也想好了包袱后,不能自己先笑个不停。也就是说,抖包袱前不能笑,包袱抖完了,再和听众一起真诚地笑。

3.避免误伤

自嘲也嘲了,玩笑也开了,怎么听众还不笑?除了笑梗的质量和演绎可能有问题外,还可能因为在你看似自嘲的同时误伤了旁人,因此选择合适的自嘲点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对方比你老,就别拿年纪自嘲;对方比你胖,就别拿体重自嘲……

以上是演说者避免尴尬的几种很有效的方法,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外,还要放松心态。无论是自嘲,还是开玩笑,都要先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能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从本质上来说,自嘲的目的是突显演讲者的真诚态度,因此即使没有绝妙的笑点、使用的语气不到位,人们也会相信努力释放真诚的人。

偶遇困境:智言妙语,做好衔接

很多人在自己熟悉的场合,面对熟悉的听众,演说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到陌生场合就不一样了……宽敞的会场,几百双眼睛,麦克风……这一切看起来与平时习惯的那种感觉相差甚远。心理学家认为,由于无知或未知,人们会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惧怕。于是,很多人就在这种变更的环境中,被不熟悉的麦克风和黑压压的观众吓倒了。

其实,在遇到困境时,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化解。

1.换个词语来表达

忘了演说词,千万不要让自己“卡壳”时间太久,应强迫自己集中思想,争取在两三秒之内回忆起忘掉的内容。实在想不起来,可根据原来的意思另换词语,或干脆重新开始,将下一段内容提上来讲。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黄石市演出。他表演前,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得观众哄堂大笑。马季登台表演时,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结果,听众没有笑,而是窃窃私语:怎么回事,连你也错了吗?这时,马季解释道:“刚才,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就平啦!”

几句话说完,全场观众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2.不露痕迹地悄然改过

演说时,如果出现遗漏、念错词、讲错话等失误,可以不着痕迹地悄悄改过,因为从整个演讲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当听众被演讲者深深吸引的时候,这样的小错误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比如,发现漏讲了某点、某段,可以立刻补上,不必声张,也不必道歉;念错某个字词、讲错某句话,可以立刻纠正一下,也可以在第二次出现时纠正。即使听众发现了你的错误,也不要紧,完全可以将错就错,自圆其说。

一次,弹唱家马如飞表演时,不小心将“丫鬟移步出了房”唱成了“丫鬟移步出了窗”。听众立刻就发现了错误,不禁哄堂大笑。马如飞也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可是他并没有显出慌乱的神情,而是镇定自如地补上了一句:“到阳台去晒衣裳。”这段补白异常巧妙,听众纷纷鼓掌。

3.将错就错

上台演说时,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不小心绊倒了、帽子戴歪了……遇到这种情形,缺少演说经验的演讲者多半会感到尴尬,而有些演讲者则会跟着听众一起笑,在笑声中恢复常态。其实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因为,听众想要听的是你的思想或想法,一般不会介意你的小失误,这时完全可以借题发挥,将错就错,说几句巧妙的话转移注意力。

有一位演讲者走上讲台时不慎被话筒线绊倒了,台下听众发出了一片欷歔声,气氛非常尴尬。演讲者爬起来后,不慌不忙地走到话筒前,微笑着说:“刚才,我确实为大家的热情倾倒了!谢谢!”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是为他这绝妙的应变和开场白真诚地喝彩。

敏捷思维:长话短说,不要啰唆

人们通常将冗长的演说称为“马拉松式”演说。这样的演说往往空洞无物,不仅不能让听众受益,还浪费大量的时间,即便言之有物,也无法让听众抓住重点,让人感到烦闷。所以,要注意演说的场合,注意控制时间,不宜多说时要长话短说,三言两语往往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演说,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简意赅,没有必要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下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看看优秀的演讲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以供参考。

1.郁达夫简短的学术演说

20世纪30年代,福州新闻界、文学界邀请文学家郁达夫做一次学术性演说。郁达夫对当时学术界那种冗长空洞的演说十分反感,认为这是空耗时间,浪费生命,不愿接受邀请,但盛情难却,还是去了。他一到会场就跑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快、短、命”,随后朝台下看了看,开始了他的演说: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内容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关于这一点主要有三个要诀:快——就是痛快,写得快;短——就是精简与扼要;命——就是不离题,词达意。说话和作文都是一样,就像我现在所说的,遵照的就是这个原则,不要天花乱坠,不要离题太远,更不能像缠脚布那样又臭又长……

伴着热烈的掌声,演说结束。

郁达夫简短的学术演说,包含的内容不亚于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他先把要说的内容高度概括成三个字,突出中心,加强印象,再加以简明扼要的说明;最后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演说作正面论证;并列举三种情况和“快、短、命”相对,做反面论证,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2.林语堂诙谐引导

1967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了毕业典礼,林语堂受邀参加,并做了即席演说。在林语堂前面,安排了几位身份特殊的演讲者,为了炫耀和卖弄自己的口才,他们的演说都很长,却索然无味。轮到林语堂了,他快步走上讲台,说道:“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说完这句话,就走下了讲台。听众顿时一愣,不过很快,会场上响起了哄笑声,前面在台上口若悬河演说的几位也觉得林语堂说得有道理,露出了愧色。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的演说非常精辟,巧用比喻,选择通俗而形象的喻体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婉转地批评了冗长的演说习气。有人认为林语堂的比喻有伤大雅,实际上这正是林先生诙谐、幽默的高明之处。信手拈来的一个比喻,语出惊人,夸张而富有形象,更易给莘莘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3.邹韬奋短句寄哀思

20世纪40年代,邹韬奋出席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轮到他发言,时间已经不多。他当机立断,只说了一句话:

“天色已经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很多人都是不战而屈,而鲁迅先生则是战而不屈。”他的话刚说完,就掌声四起。

赞美鲁迅的话很多,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而且还临近发言结尾,听众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为了安抚听众的情绪,邹先生先直接告诉大家,自己的哀思仅有一句话;接着,他立刻说出了经过高度浓缩的内容,赞扬了鲁迅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对鲁迅先生的一生做了极为精准的概括。

上面这些精短的演说,都注意到了演说对象、演说的场合,用精练的语言传达出了丰富的内容,因而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