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相互包容,共建未来——祝贺中德建交40周年

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

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如果算上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往,可谓源远流长了。但是中德国家间关系的稳定发展,中德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却是在40年前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后逐步展开的。此前,中国和德国之间虽然交往不断,但是终究没有形成全面、稳定和深入的中德关系局面。

自1972年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和德国都各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继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又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德国也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获益,更是经历了令世人瞩目的两德统一历程,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具有多重影响力的强国。中国和德国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重、彼此促进,使中德关系不断深入,不仅国家间关系基本保持了稳定,经贸关系全面展开,而且通过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促进,中德人民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相互学习日益增多。

中国和德国有很多相似和互补之处,因此发展多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例如中国和德国都注重发展实业,都是贸易出超国,都有自强不息的传统,但又往往都是“做得多说得少”,而且疏于自我表达和彼此沟通。中德关系发展较好的时期大都是务实合作开展顺利的时期,但是每逢中德关系受到意识形态或错误认识的左右,中德之间的务实合作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给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带来伤害。

对国家间关系的片面分析和错误理解是一种十分常见但值得忧虑的现象。全球化的多重纽带已经将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社会与社会、人民与人民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乎每日每时都有新的跨国协议在达成,新的对话平台在建立,新的交流渠道在打通,新的合作成果在产生……但是观察者们会因为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局限,而无法全面深入地认识并解释这气象万千的国际关系。当观察者们囿于各自的认知水平而作出相互抵触但又各自片面的分析、判断和表述时,国家间的务实合作也会或多或少受到伤害。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中德关系中。

这部集子的编者和作者借助中德关系40周年的纪念为读者奉献了一幅中德关系的全景图。这里既包括了前任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回忆,也收录了专家们对中德在政治、经贸、财经、科技、环保、能源、教育、文化、军事安全以及法治等各领域关系发展的见证,还邀请了中国德国学界知名学者撰写了他们的分析文章和真知灼见,通过将各个片段汇集一册的方式,全面展现了40年来中德关系的方方面面,也为我们全面了解并理解中德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事实和分析。

这种方法还体现了中国人善于从全局观察问题的传统和善于从事务的发展变化出发包容差异的习惯。正是这种全局观和发展观曾经成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使中国将大量包括德国要素在内的外国要素融入了自身进步的过程,这种全局和发展的眼光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德关系。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中德关系的真正动力和真实情况,并且进一步证明,意识形态的差异并不能阻挡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潮流。通过这部集子中的回顾与分析,更多的人将会了解全面而非片面的中德关系、深层而非浅表的中德关系、变化而非静止的中德关系,相信这种努力将有助于推动中德关系的未来发展,并通过中德在各领域的合作,造福中德两国人民,贡献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