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人眼里出西施
1 我们生活在臆想的情境中
一个冬天的傍晚,在暴风雪中,一个人骑马来到一个小旅店,颇以经过数小时的飞骑,终于越过一片当风而被大雪掩蔽了一切途经的路标的大平原之后,到达一个居留的所在而感到快慰。店主人来到门前,惊奇地望着客人,并且问他从何而来。此人直指来的方向。店主人于是以一种恐惧和奇异的声气说道:“你可知道你已经骑马越过康斯坦斯湖吗?”客闻此言,立即倒毙于地。
著名心理学家考夫卡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与“行为环境”。所谓地理环境是指外界实际的环境;所谓行为环境是指个人心目中的环境。上面这个生动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两种环境的区别以及它们和个人行为的具体关系。
在此人的心目中,他所飞骑渡过的是一片风雪掩蔽的大平原,这就是他的“行为环境”;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冰雪封严的大湖,这是“地理环境”。他知道这是康斯坦斯湖后,立即惊骇而死。显然,如果他早知道这是一个大湖,他的行为就一定会有所不同。由此而得到的感悟是:我们心目中的环境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而是主观上所认为的环境。所以,我们常常生活在一个臆想的情境中。
如果承认我们心目中的环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我们常常生活在一个臆想的情境中,那么就更得承认在看人、看异性时臆想度就更高了。因为人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存在物,因为看异性时夹杂着性的原始本能冲动,包含着这样那样的爱恨情仇……
他(她)虽然与我们近在咫尺,其实我们是在雾里看花。于是中国人就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人性是相通的,无独有偶,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也写道:“爱情是盲目的,恋人都看不见。”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谈恋爱的人喜欢躲在黑暗的地方?
答案:爱情是盲目的。
所谓的盲目不是像盲人一样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而是局部的盲,有选择的盲,片面地看待恋爱的对象。只看见对方的优点,看不见对方的缺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说,爱情是一种美化对方的能力。
2 被严重歪曲的世界
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中国四大美女之首。相传越王勾践采用谋臣范蠡的计策,将西施献与吴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荒淫误国,西施的名声因此流传,成为后世“美女”的代称。“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个体差异所致,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洛蒂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就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美学家普洛丁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靠心灵才能体验到。心灵判断它们,美并不凭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体排除,强调要了解人的内在美,须靠心灵来判断。情人之间的审美,由于接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不仅熟知其形体美,也深知其内在美。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有美的独特发现。可见,“情人眼里出西施”,要基于深入地了解所爱对象,要用心灵去感应。有了美的独特发现,才会更加钟爱其人。“西施”有时就是这样才发现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终隔一层,由于仅能从外在的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发现的就很有限了,而且眼里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把这句话转换为心理学术语,那就是在爱情状态中,人们的知觉被歪曲,直至被严重歪曲。关于人们知觉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日常概念中是有误解的。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真实的情况是:耳听固然有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究其原因,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式的影响,受先前经验的左右,受情绪状态的干扰。所以,你眼中的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完全真实而客观的世界,这还是你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而恋爱中的人们,情感高度卷入,他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他,当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当然也企盼他是白马王子。好的,既然你这么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也就出现了。
伊丽莎白·芭蕾特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的一位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使许多人感动,也有许多人慕名求见。而芭蕾特却是个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她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因此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以避开那些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岁,还是个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诗人布朗宁却打开了这位女诗人的心灵之锁。布朗宁知道她比自己大6岁,仍深爱着她,爱她写的诗,爱她的灵魂。在经过几个月信来信往的倾心交谈后,两人终于见了面,见面的那一天,布朗宁就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为什么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漂亮的芭蕾特,在布朗宁眼里却是美极了。可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个经典例证。
还看到过这么一篇网文——果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以前不怎么相信这么一句话,但是现在我是口服心服了……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个男的,属于高大英俊、条件好的那一种。所以择偶的要求很高,极有原则的那种……可是最近这小子说自己谈恋爱了,从电话里都可以感觉到这小子兴奋的表情。我就一直要求见见那位幸运的女孩,可是我这个朋友说自己的女朋友特别多疑,所以不敢让她轻易见我(我和这个男的有种红颜知己的感觉)。所以啰,我就叫上了我的男朋友,我们四个约好一起吃饭。结果……
足足在风里把那个女孩等了半个小时,那个女孩子迈着细细的步伐走到我们身边时,一点歉意都没有,她只是瞟了我一眼,说:这是你朋友?我还是保持风度地冲她打招呼。对于我的男朋友,这个女孩倒是很有兴趣的样子,说:哟,帅哥呀,很高兴认识你呀……我男朋友本来就嘴巴笨,被她这样一说,更不会说话了,我们都尴尬地笑了笑。然后,这个女孩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小坤包往我朋友怀里一放。我个人觉得,一个大男人在外边一定要有自己的形象,像我朋友那么巨大的身形,拎着一个女式包走在路上确实够可笑的。不过好在我的朋友不介意……不介意就好,不关我的事。到了吃饭的地方,这个女孩拼命表现自己飞扬跋扈的一面,对服务员指手画脚,对饭菜百般挑剔,好像自己贵为女王似的,最过分的是在饭店里她非要让我的朋友给她喂饭吃。我和我男朋友面面相觑,都快崩溃了。看看我的朋友,还是一脸幸福的表情……呵呵,幸福?
之前我没见这个女孩之前,我一直把她想象得很好,温柔可爱,充满了魅力,因为她在我朋友的心里简直就是个天使。于是我在她饭桌上即兴表演时,细细地观察了她。首先,她的长相,说实话,实在很是一般,而且还有很多密密的青春痘。身材?一般,瘦瘦的,要什么没什么。个子?高也不高,矮也不矮。家庭条件?好像父母都是工人吧。工作?在一家小企业打工,当出纳。学历?职业中专毕业……我对她没有歧视,只是觉得这么普通的一个女孩怎么就命好地遇上了我的这个朋友呢?
后来,本来计划要唱歌去,我和男朋友像是达成一致一样都说自己有事,开溜了,我们俩实在受不了这个女孩在我们面前作秀。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男朋友下意识地握紧了手,说: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
别想不通!你的朋友不是搭错了神经,而是被催眠了。在催眠状态下不要说是产生知觉偏差,就是出现错觉、幻觉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本来就很普遍,意识清醒的普通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到公正客观。做教师的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女生蹦蹦跳跳地从你身边走过,你对其中一个女生印象不错,你的感觉是:小女孩活泼可爱;你对另一个女生印象不好,你的感觉是:这女孩疯疯傻傻。再如,自己的孩子再丑,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别人家孩子虽然很好看,在你眼里还得打点折扣。也不能完全把这理解为人性的弱点,如果人的认识都高度客观,这个世界不知要少了多少乐趣,少了多少故事。
3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或者以点概面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效应。他们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方面评论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状况、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
可见,如果我们对某人的某一个特质或特点有着特别的兴趣、强烈的好感(或厌恶),这一特质或特点就会被扩大化,某人的其他方面就会被遮盖,就会被类化。“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上文中布朗宁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他认为芭蕾特是最有才华的,而且他对芭蕾特的才华又特别在意,于是就把才华这一特质恣意扩大,因此也就认为她也是最美的。第二个例子中的那个帅哥为何对他那既不漂亮而又刁蛮的女友百依百顺,且一脸的幸福,我们没有从文中得到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原因,一定是她的某一特质让这小伙子百般着迷。
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人们进入了恍惚的类催眠状态,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整个世界只有两个人的存在,看不见外面世界的画面,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一切的外界刺激都成了被知觉掩蔽在外的杂音。此时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是一个梦中的世界,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中,他(她)是那么的完美,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觉得都是对的。在这个时候家人或朋友指出对方的缺点或稍有劝阻,一般情况是不会听取意见的,有的人甚至与亲朋好友反目成仇。
总之,情感的高度投入,加上晕轮效应的存在,直接衍生“当局者迷”,进而导致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的产生。
4 受知觉模式影响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也与人的知觉模式相关。所谓知觉模式,是指知觉结构中与特定客观形式信息相对应的、带有一定情感反应倾向的、较稳定的神经联系方式。人对哪一类相貌看得顺眼,与他(她)的生活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在A地区被视为大美女的人,到了B地区可能就会被认为长得很不怎么样。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时,在视图信息不发达时,这种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再就个体而言,如果某女性与一位小伙子的母亲长得特别相像,而这个小伙子又对母亲非常崇拜和依恋,那么,这位女性就会对这个小伙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管这位女性实际长相如何,在小伙子眼中都是最美的。或者是,小伙子的童年期某女性对他有着特别的影响力、震撼力、诱惑力,日后与该女性在某一重要特征上相似的人,也会成为他心目中、他眼睛里最美的人。
有学者指出:特定的她的相貌可以在特定的他的眼中形成同爱恋情感相联结的特定的知觉模式,当情感达到相当强度,而相貌与知觉模式之间的和谐度也达到相当程度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就发生了。
5 爱情会让人变傻
“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的出现,还有一种最新的解读,那就是爱情会让人变傻,尤其是会让男人变傻。
《百科知识》(2012年5月上)载文介绍: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在与漂亮女人谈话时,男人的智商确实会暂时变低。为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对40名异性恋男学生做了测试,首先让这些学生接受标准记忆测试,以观察他们在正常情况下的表现。随后,让他们与漂亮女人聊天,将这些男生的表现与之前的测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与美女聊天时,这些男生的反应变慢,而且表达更不准确。女性对他们的吸引力越大,他们的测试得分就越低。心理学家称,这项研究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男性的天性便是努力传递他们的基因。当男性遇到美女时,他们就处于一种专注繁殖的状态。同样,我们也常听到一句话,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在我们看来,这里的“零”当然不是指智商测试上的分数,而是意识层面控制的成分接近为零。在恋爱中,大多数人进入的潜意识层面,不受意识的控制。而智力是意识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形容说,恋爱中的男女智商为零。
为什么爱情会使人变笨呢?科学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找到了答案。人们常常认为谈恋爱的人们大脑是极其活跃的,但科学家通过大脑扫描技术发现,人们在正常交流时所运用的大脑区域在7~16个不等,而人们在谈恋爱时只有4~5个区域会特别活跃。经研究,我们可以判定,在谈恋爱时有三个主要的神经系统被激活。第一个被激活的系统与情绪有关。第二个系统与动机有关,这个系统在期望得到爱情回报时被激活。第三个系统与成瘾有关,这与吸食毒品所激活的系统相同,这也是为什么爱情会上瘾的原因。与此相对应的,大脑其他区域的活跃度明显受到抑制。这个结论说明了人在恋爱时所具备的思维能力要比他在一般情况下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差得多,也就是说爱情能让人变笨。
科学家通过扫描大脑还发现,当大脑产生爱的反应后,人体就会释放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这种物质能够有效地抑制消极情绪,使人产生愉悦感,并同时抑制大脑中的批评性区域。人们原有的价值判断、情感归属都会因此改变。大脑处理社会观念与负面情绪的功能会减弱,批评性的判断会变得迟钝。脑部扫描显示,当情侣沉溺爱海时会失去批判能力。如果你陷入了爱情,那么你的眼前就如同蒙上一层雾,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了。
人都变傻了,你还和他讲什么道理呢?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