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晚唐五代著名诗僧齐己在《寄怀江西僧达禅翁》中说:“长忆旧山日,与君同聚沙。未能精贝叶,便学咏杨花。苦甚伤心骨,清还切齿牙。何妨继馀习,前世是诗家。”颔联中的“贝叶”与“杨花”二词意味深长。“贝叶”,即贝多罗叶,此叶经冬不凋,柔韧耐腐,古印度人多用以书写经文,因此佛经又称贝叶经。久之,“贝叶”便成了佛经、佛教的代名词。“杨花”,即柳絮,因轻柔易飞而成为华夏民族离愁别绪的载体。“贝叶”象征佛教信仰,“杨花”象征世俗歌诗;前者带有威严不可侵犯的神性,后者则满载着浓郁的世俗情感。“未能精贝叶,便学咏杨花”,表面是说,自己禅修不精而只能以诗为业,实质上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诗僧的身份矛盾及矛盾张力中的创作心理、创作风格与创作形式。
处于“诗情”与“道性”矛盾张力之中的诗僧们,有时以“性”约“情”,其创作风格偏向于“贝叶”;有时则一任情感的自由流淌,其创作风格又偏向了“杨花”。“贝叶”与“杨花”,代表着诗僧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也代表着诗僧两种不同的诗学理想,两者虽有凡俗、冷暖之别,然皆中国禅学诗性精神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