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14年2月22日—甲午年正月廿三)
本讲作者首先强调学习经典一定要在生活当中运用,如此才能得到经典的大利。作者将《道德经》第一章、第二十五章和第五十二章贯通起来讲解,让我们明白宇宙万物的来源,在于心头一念;世界的核心,在心头一念;真正的修行人修的也是心头一念;要想身体健康、人生幸福,也要把握住这心头一念。
学习经典 印证人生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同胞:
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通解的第三讲。在前两讲当中跟大家分享了我在过去十几年间读诵中华经典的一点心得,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华“儒、释、道、医、武”各家经典是贯通的一家。我们现在讲的《道德经》,很自然地被大家认为是道家文化的典籍,但是在我这里,从2008年年底以后,我认为其实它涵容多家。所以无论学儒家、学道家、学佛家、学医家、学武家,到了我这里统统变成一家,就是“人家”。也就是说,学任何的经典,如果没有和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那这个经典一定是学错了,最终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帮助。最近这两年在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也经常提到《道德经》上老子说的一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果经典上所说的观念、观点、指导原则,没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和人生印证到的话,那还不是我们的,经典改变命运这个大利就得不着。
所以,这第一个观点的实质,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应该用贯通的视角。但其实是没有视角的,要注意这一点,就是他是一个圆觉的智慧。
第二个观点,我们说老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老子本人绝没有说我就是道家创始人,这是后世的弟子们给他推上去的,这个判断至少在汉代有一个证明,那就是我们的汉代是用了“黄老之术”,开创了秦以后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个观点就是《道德经》是“道、德、仁、义、礼”之经的简称。这个说法是我自己感悟出来的。就像我们看《黄帝内经》说,“养生”其实是养“生、长、化、收、藏”五个方面的简称,这五个方面都要养,春天养生,夏天养长(zhang),那还有一个长夏,就是那个长长的“长”,长城的“长”,也有读长(zhang)夏的,不管怎么样,它还是一个运化的过程。“秋收冬藏”这大家都知道,可能不知道的是,“养生”的全部含义是人应该顺应自然,在春天“养生”,在夏天“养长”,在秋天“养收”,在冬天“养藏”。那《道德经》的名称也是这样,是《道德仁义礼经》的一个简称,而且有一个依据,就是如果大家看过《素书》,就会看到《素书》的《原始章第一》,开篇第一句就是“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德、仁、义、礼”这五者就像手指头一样,是一个整体。你再看一下《道德经》当中的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同样说的是“道、德、仁、义、礼”一体相连。
纲举目张,对一个智慧通达到像老子这样的人,或者像张良的老师黄石公那样的高人,他肯定要说最重要的内容,说提纲挈领式的表达,所以首先要谈道、谈德;至于下面的仁、义、礼,所谓应用层面、技术层面的内容,我们每一个人明白道理以后,自然地就会理通法自明,自己用出来就好。根据现实的条件,和《易经》上讲的“与时偕行”,你生在什么样的时代,在什么样的阶层,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你就顺应它起用,就是“无为无不为”。
所以,这几个观点跟大家分享,是为了说明,我们看中国古代的经典,不要被现代尤其是近现代两百年的中国学术界的一些所谓的学术观点束缚了自己的头脑,戕杀了自己的智慧,埋葬了自己的灵性。说一句很严重的话:康乾之后中国学术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总结,在于编辑,开创性的东西特别少。举例子来说,我们有了《康熙字典》,我们有了《四库全书》,都是把以前中国古代文明当中积累下的华夏原创经典进行了一次梳理、保存,而真正能出像《道德经》《论语》《孟子》《黄帝内经》《易经》这样真正的原创经典,几乎是没有的。有所突破是在清末民初,是一位姓王的农民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行为揭示,但现在大家还几乎认识不到,说穿了大概只有这位老先生真正地“洞明性天”,悟道证道,然后把阴阳五行乃至各家学说融于我们的家庭五伦生活,活泼而真实地告诉了大家。由于我们整体上对以前中华正统经典了解得不多,所以突然一接触伦理贯通生理的内容,会感觉到非常的讶异。就像我一开始跟老师学习的时候,听到老师所讲的一些观点,也感到触目惊心,因为从来就想不到生理健康会决定于伦理道德。听到了以后也觉得世界和人生难道真的会如此的精密吗?精密到如同天上星球运转的轨道?那当时确实是一种非常完全的震撼。
学《道德经》或学其他的经典,我们还跟大家分享了三种基本的方法:第一个是体会,就是用身体去明白。如果没有修到自己的身上,你把《道德经》或其他的经典倒背如流,还是我们老祖宗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没有用,你解决不了自己的生老病死,发展不了自己的事业。在第二讲的时候我记得跟大家说,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没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一个过程,你解决不了自己事业上的发展,解决不了自己买房子的问题,解决不了自己在五伦当中所面临的像迷局一样的关系,农村土话说“蹬不开套”,没章法,很困苦。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经解经。就是用经典的原文去解释经典,用同一本经典的不同章节,不同的语句去互参;用智慧相同的经典去互参;乃至于和我们的史书合参,中国史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叫“经史合参”,用经典和我们的史书所记载的事实,合起来去参究,去理解,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概念。
第三个方法叫至诚诵读。孟子说过“至诚者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我们都学过数学,这叫充分必要条件,翻过来调过去都可以,就是如果一个人至诚到极点,必定感通!
读书听讲,稍微有头脑的,会接下来产生一个疑问,我们感通什么?至诚以后感通什么呢?那可以告诉大家,你想感通什么就能够感通什么。至诚者必感通!而能够感通的,你观察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必定至诚!这是我在2008年年底以后到今天一直在体验着的一件事情。如果读一个经典,在拿到这个经典的时候还有一种成见、有一种怀疑、有一种轻慢,那必定读不通!这也是我在过去将近四十年的学习实践当中,从正反两方面体会到的。就是如果你对你的老师和你拿起的经典怀有百分之百的尊敬心,那么你对他的掌握和理解非常的迅速而准确;如果对他产生了一丝隔阂、轻慢,就难以理解,无论是对人(就是活着的人),还是对经典(老师也是经典,经典就是当年活着的老师,把他的思想化为文字,其实是一体的)。在我第一本书《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写作过程当中,我体会到四个字,叫“人经合一”,把你的人和经典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经典的妙处,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方法,至诚诵读。
至诚诵读里面还有一个重点,读的时候不要产生自己的分别和妄念,就像清理掉了自己电脑里面的空间一样,完全地以一个空灵的心态、虔诚的心态、至诚的心态一遍一遍地去读诵,读诵的结果你不要考虑,也不要像会计核算那样计较我已经读十遍了,甚至我已经读一百遍了,怎么那个老师所说的“其义自现”它没有现?不要怀疑,这种方法绝不会错!
在厦门书展的首发式上,我跟现场的厦门大学以及参加那个书展的同仁们讲,以前我们的社会没有网络,发展速度也没有这么快,所能够见的各种现象也没有现在这么繁复、这么多,人心相对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很容易专心。现在不同了,现在可以吸引我们观念的事情太多太多,所以我说很可能我们现代人的“诚”度不够,同样读一本经典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书读百遍,跟心灵清净的古人、我们的先辈相比,比不上他们的十遍。那我说解决的方法就是“书读千遍,其义自现”。用苦功夫,这个苦功夫可能在别人那看着是苦的,如果你乐此不疲的话,对于自己来讲那真是美不胜收,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大概是没有体会到他们那种境界,可是我现在感受到了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乐趣,就是我现在拿到任何一本经典,比如说这本《道德经》,人们认为这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可是在这个里面我能读出医学的味道。我没有专门地跟老师练过武,小时候没这种机会,可是当你看到形意拳的宗师传出来的秘诀,八卦掌的秘诀,太极拳的秘诀,这个以前我也介绍过,原来都不出这阴阳五行,阴阳之道,它都是一家的。那儒家、佛家也不外乎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就是根据你所读的经典,作者、讲述人的智慧灵性的程度有区分而已。读到这一点就会感觉到,读一句话,其味无穷。所以当讲《论语》的时候,我们提到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将来我有一本计划当中的书,叫《一句〈论语〉治天下》。我们老师讲,一句话可以把人度了,一句话可以开启我们整个的智慧宝库,这完全可以做得到!这是我们学习经典的三个方法:体会、以经解经和至诚诵读。
天地万物 生之有“道”
接下来今天这第三讲非常重要。尽管我以前说过,就是我们这个讲法,听一讲,会听,听懂了,那么听一讲足够了,就是你缺了其他讲没有关系,因为整个《道德经》的大意在里面了。这是体会所造成的结果,一句话行真了,真正体悟到,八十一章全是我们自己的。但事不过三,在中国文化当中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一点,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这个“三”很重要。当时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开讲这个《道德经》通解,我在想我有没有讲到第三讲的机会,讲到第二讲把人全讲跑了,那第三讲自然就没有了,既然能够到第三讲,那我们就有这个机缘分享一下可能在另外的讲堂上我们没有机会分享的一点东西。
今天至少会讲三章,跟大家详细地说明《道德经》,详细地说明什么是体会。最关键的是,跟大家有一个例证或者叫示范,什么叫“以经解经”。
在座的各位是不是都有这个《道德经》?就是不管哪个版本,如果没有的话,是不是能够脑子里诵读?是不是像我们的一些老先生那样已经完全地了然于心?请大家注意第一章,第一章是我们在第一讲当中着重讲的,但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从第一章开始回顾,然后根据以经解经的这个原则,我们会讲解第二十五章。讲解第二十五章还不足够,要加上第五十二章。我认为解释《道德经》第三讲的,是第五十二章。现在我把这三章连起来,给大家念一遍,没有书的请大家注意听。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接翻到第二十五章,注意!是连续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些版本写成了“王亦大”)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这三章连续地读下来,大家感没感觉到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很多人读《道德经》或者说背诵《道德经》,很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就是背诵到前十几章后没有时机再背诵了,时间一长后面的内容也就忘了,再去努力学习,也就是这次学习中断了;也许背到二十几章,没有贯通,没有理解是什么意思。例如,“道可道,非常道”,说明道之所以可以为道,它不是一个可以拿出来不变化的东西;道,可以“道”(说),但是不是“常道”,不是一个可以想象或者比量的“物”。后面第二十五章开篇所说的“有物混成”,那个“物”不要错解为我们今天理解的唯物的“物”,物理的“物”,它也可以在中国古代或者在中国古代的文字当中,表达着除了物质现象之外的我们的精神境界。就是当你无法形容,但是又不是你妄想出来的那个顽空的状态。后来有人说真空叫“妙有”,就是去形容那样的一个状态。形容归形容,不是“道”的本身。
老子他老人家,应该说用后世的说法,有“文字般若”,他的文字表达非常的精练而准确。可是他也说“吾不知其名”,就是“先天地生”的这个“物”,或者这个“东西”,或者那个“状态”,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勉强用一个字来称呼,叫“道”;勉强起个名,叫“大”,注意这个“大”,在本文当中这个“大”跟“道”所形容的是一个东西。
后来曾子写《大学》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我们这个第五十二章里面说“见小曰明”,连在一块参究,大家可以慢慢地去体会,这三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解释、什么样的感受。
然后“大”又怎么叫“曰逝”了呢?“逝”怎么又“远”了呢?这是今天讲座主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道”之所以为“道”,它不是一个恒常的东西叫作“道”。你给它取一个名字,你之所以能够给它取一个名字是因为它没有常名;如果它有常名的话,我们谁能再给它加上一个名字?就像我们这一生,如果这个名字从小户口落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改名字,那么在这一生当中这个名字就叫“常名”。为什么?你改不了了,唯一的。像我们的社保号码,身份证号码,这叫“常”。为什么?从小到老,一直到我们收拾好离开这个世界,没有机会改它,这叫“常”,变化不了。
可是当我们形容整个生命和世界的那个根本的状态的时候,它有一个“常名”吗?显然是没有的。是我们人类文化要认识自己已经出生到其中的这个世界现象,有了文字之后,有了发音之后,有了观念之后,也就是在我们本来空明的那个灵性状态之中,自己生发出来的“概念”。所以当你灵性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概念”就消失了。不知道大家以前看经典,有没有这个经历:就是读到最后“没有文字”了?这是一个教育,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关。
这是我写的一部经,那么你打开里面现在是没字,如果你以为没字的东西是没有,那就错了!因为写法不同,写多少不一定,完全地可以按照你不同的时间去展现,这就是变化。那讲到此处,大家就对开篇这头一句话有没有一个应用到我们现实生活、应用到我们当下的一个感悟?没有什么格局是不可以打破的,没有什么性格是不可以转化的,没有什么困苦是不可以消亡的,没有什么障碍是不可以超越的!
可是如果你自己把自己认定死了,这个事情就坏了。为什么?就变成了“常道”,就变成了“常名”,就变成了一个“成见”。比如如果你是做领导的,你看一个人,你没有做好君、亲、师,没有把他教好,没有领导好,没有教化好他,你就认为这个人不行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这一辈子真倒霉,碰到了你这样的老师,碰到了你这样的领导,碰到了你这样的一位同仁,否则可以明道转化,幸福美满。
所以,天下没有不好的弟子,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好的下属,只有对人认识不清楚、工作不会分配的领导。不明道、不明理,所以就做不好。那下属也一样,换个角度说,也没有不好的领导,没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同仁和同胞。为什么?他能做你领导,他的福德就比你好。你要考虑为什么在你的世界当中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这是“天人合一”的思路,是“广义相对论”的思路,而且是我们真正“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思路。认识不清,你的迷局就破不了,就不可能把所谓《道德经》《孟子》《论语》《大学》这样的经典文化应用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内心有格。
《黄帝内经》上也讲“反顺为逆,视为内格”,你把自己就隔开了,格格不入,就像我以前(现在也差不多,反正比以前能好点),有人会说:这人格路,格掰,反正是不合群。让你打扑克,你也不打,脸色那么难看,你觉得你那是正道,我打扑克打麻将怎么就不是正道了?那换个角度说,娱乐大众也没什么不好,对不对?让大家快乐一下。可是如果我就坚持我自己的,我排斥其他的,我错了;他排斥我的,就坚持他的,他对吗?都不对。
在没有这些分别之前,叫“天地万物之始”,有了之后,有了天、地、人之后,万物就生发出来。所以当你考虑那个没有的状态,我们会想:到底这个世界是从哪来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说居然有个东西比天地生得还要早,就是天地也是由它生的,怎么理解?我们大多看过《大话西游》这个电影,里面有句台词说:妖怪都是妈生的。都是由母体来的,那天地有没有母体?这第一章解决的就是这个。
“有”“无”之常 妙不可言
据说在最近这个时代,国外的宗教在中国宣传得也挺厉害,甚至要在我们儒学的发源地,就是曲阜那个地方要建一个教堂,最后海内外的华人群起攻之,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了。他们有一个经典叫《创世纪》,大家知道吧?就是说明世界怎么来的,它说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就有人开玩笑,上帝谁创造的?中国文化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说不是谁创造谁,而是道法自然,法尔如是,生生不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真现实”。
所以你看《易经》,以为看到六十四卦最后要结束了,结果是《未济》,然后转过头来第一卦又是一阳来复,重新来了。你以为这一天结束了,问一问修道人,说半夜的时候无梦无醒的时候怎么样?人家告诉你“午夜日正红”。再过几个小时真是一阳来复,太阳从东边又起来了,一天一天的“如是生发,生生不息”,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前无始,后无终。注意!这些话不是随便发挥,说的就是刚才跟大家念的那几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追来追去追回来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妙”是什么?“真空生妙有”,本来我们想象天地之间,可是现在要想象在天地之外,没有天地之前。那《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不就讲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吗?讲的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来源。轻轻地把它放过,像徐志摩的诗一样,“轻轻地我走了”,那你走了,经典的真意没拿到你就走了,等你再轻轻地来的时候,它还是这样轻轻地对你。
我们读经典要有想收获,我的体会是:就这一句话去参,可以在脑子里参十年。好多句话,我都是这样慢慢地把它悟通。当然这是我自己自以为是了,我以为这样一句话,我从1997年开始去参悟,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悟,反正就觉得这句话挺好玩,而且挺重要,为什么是这样?脑子里一直在想,想着想着到某一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可能在飞机上、在火车上,有可能上课听讲的时候溜号,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是在分神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了。就是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往后皆有印证。
这个“妙”啊,妙不可言。为什么妙不可言?就是你想象一下,天地之间能有我们这样的“人”出来,真是妙不可言!你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脑袋上还长着五官?可以呼吸,可以品尝,真是妙不可言的一件事情。把自己观明白、观透了,所有的经典全是我们自己的,你自己就可以写了。有一种说法,说八地以上的圣人可以自己编,编什么?编修行的总纲领,叫“总持”。那我们从这句话,你听不懂的话,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编过教材编过书的?就说你得有一定的资格,到了一定的地位以后,人才承认你编的这个东西,才能够给你出版;你到了一定级别以后,你签字才有效,发出指令才有作用,是一个道理。
所以从无到有,我们在第一讲当中详细地跟大家说过,就是玄关。我们自己不分析,听别人讲还怀疑,又分不清谁对谁错,那么整个人生是什么状态?迷糊状态。谁说的对?今天公说,哎呀,觉得有理;明天听婆说,哎呀,婆说的也有理。然后自己就在这种将信将疑当中把这一生错过,这一生错过,白来了。所以什么是玄关?玄关在哪?真正的玄关在我们的心里,真正的玄关不在身外,不在房子当中。真正的风水也就在我们心头。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那个“道”不用向外找,向外找的就全都是外道,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你没修到,向外求,就不可靠。
然后“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要注意!有和无,我们现在语言所能够表达出来的有和无,同出一源,所以中国古代文化当中有一个说法叫作“心物一元”。我们刚才也解释了那个“物”,现在人听古代的表达,通常是以现代的观念去错解古代人的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得不着古代人那样的境界和潇洒,没有他们生活得那样洒脱自在,是因为我们自己错解了,那个“妙”体会不着。然后就在这个“常有,欲以观其徼”那个“徼”当中(“徼”是什么?是边界)区分有无、长短、高下,分别心特别严重,反而把自己害了。
想象一下,我们现在有没有这个本事,让自己的思想停下来?让我们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在后半夜睡不着的时候,让那个血管别那么“嘣、嘣”随着心跳一直不停地跳?好像越跳越清醒,越清醒越着急,越着急越睡不着!第二天还有谈判,还有会议,我还要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不得受用嘛,自己做不了主。所以就在这第一章当中,把自己的生命和世界来源考虑清楚,对我们理解所有的经典,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理解它以后有什么好处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常胜将军,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在十年以前,哪怕就是在六年以前,我若能知道《论语》上的一句话,就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的话,我在创建跨学科的过程当中就不会有那个认错人的挫折,就不会判断不清楚。
如果我能知道《论语》里面老夫子说的另一句话,就是他有个学生大白天睡觉,然后孔子他老人家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他已经那个德行了,你还能把他怎么样?然后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那么现在叫作“听其言而观其行”。如果我当时就知道老夫子有这样的指示,那么当初我看到合作者的文字的时候,不能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对不对?这很自然的。要观察他的行为,你有了三年的机会观察他行为,你观察不透他,这能怨别人吗?只能怨自己慧眼不开、识人不淑而已。不但不能怨,而且还得感谢他,增加了我的见闻。他以活生生的例子让我理解了《论语》,理解了经典。
心头一念 决定命运
《道德经》也是这样,可以给我们真正有用的指导。大家试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拼命地想找一位有道的人士,难道就是让他给我算一下我这次提职顺利不顺利?我买的这只股票行还是不行?我开创的这个公司可不可以有大的发展?公司取的这个名字笔画数、数理数好不好?这样恐怕就不上“道”了。真正有道的,其实就在心头那一念。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篇幅在前两讲当中交代过这个事情,心头那一念是你世界的核心,就是从无到有的核心。你生出一个想法,就是玄关,本来没有,空灵一片,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当律师,我要考学,我要换工作,我要听讲座,等等,这就是从无到有了嘛。你观想自己念头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对我们自己这么重要呢?因为你这念头生得对了,合道了,我们整个世界随着它转化;生错了,也随着它转化,所以善恶两条路,谁生发出来的?我们自己生发出来的。考虑明白了之后,那自己本身要守什么?要护住自己心头那一念。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这个“物”不是物质的物,它包含物质但还不仅于此;“混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听说过“混沌”,听说过“混元一气”,混成就是合一的。注意老子的形容,“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有两个吗?没有,所以叫“独立”。那“不改”是什么意思呢?“独立而不改”,是不是说它是一个常道?是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都是可怀疑的地方。“周行而不殆”,“周”是圆周的那个周,划一圈;“殆”有消亡的意思,结束了的意思;“不殆”就是生生不息,一圈一圈地轮回下来。“可以为天下母”,这就把整个天下万事万物的生发全部交代了。另外的表达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我们都耳熟能详,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这样联系参究下来,整个经文各章之间是不是有一个钩稽关系?他们是互相联结的。因为古代的“书”它是一卷一卷的竹简卷起来,今天叫作“卷”,是从历史来的。但是今天的这个“卷”跟古代的那个就不一样了,古代的书真的是卷起来,用牛皮绳串起来然后一卷。编排的时候,这个顺序是不是固定的?未必。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道德经》是不是老子当年真正写出来的那个?而且他写出来的那个时候,世间没有纸,直接用刀刻?写在帛书上?我们没有见过那个真迹,那编辑保存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各章发生今天所说的串章串行的现象?也未必没有。在第一节当中跟大家讲过,就是要注意版本,注意句读,注意章与章之间的重复和调整。
老子把这个世界生成这个状态形容了几句之后,他说“吾不知其名”,勉强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道”,起个名字就是“大”。“大”是什么?没有边界,把“大”字外面加一个框,加一个边界就是“因”。通过观察这一个字,大家现在悟没悟明白整个人生、整个世界发展的脉络?也就是这个“道”,你是不是体会到了?当我们自己有一个概念,注意!在自己的念头当中生发出一念和这个世界未有之前是一个道理。世界现在对宇宙生成的解释叫作“大爆炸理论”,世界由“时空曲率”无限大、密度无限大的那一点大爆炸而来的。那在我们的念头当中,你突然就生发出了一念,它是怎么来的?一旦生发出了这一念,就是“有”了,从无到有了,就有框架了,就有界限了,就有概念了,也就有束缚了。所以第一章讲“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了这个“因”,就是你生发出了这个第一因,全世界都在找这个第一因是什么,现在大家找没找到?那个被哲学家、思想家描画得神乎其神的那个状态就这样简单,你观察自己的念头,然后把它贯通到世界上,如是而已。
生出这一念就有了,有了一就会有二,就会有三,无穷无尽。不管你修行这个世界上哪一门派,哪一本经典,这件事情没搞清楚,很难说修行上路,很难说你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因为你对你自己现状考虑不清楚,就是你为什么走到今天不清楚,那么你对好的事情不会清楚,对坏的事情也不会清楚,只有对自己念头当中生发出来的这第一因,也就是第一个念头观察清楚了,你才能把握住,就是不让坏的东西过于生发,变成现实的行为。
大家肯定会听说过,撒切尔夫人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要注意你自己的念头,因为你的念头会成为你的行为;
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你的行为会成为你的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你的习惯会成为你的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你的性格会决定你的命运。
我们经常是想自己做一个把握命运的人,那这样的一个顺序是不是就告诉清楚了我们如何去把握?整个的这个顺序,是不是就是一条道?思路思路、道路道路,这不就是思想上的一条道吗?如果你在自己的念头当中就把握住了这个第一因、第一念,你把握住了什么?你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啊!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回过头去说,性格即命运,性格决定命运,要想让自己的命运变得好起来,你怎么样做?把握嘛!中间这所有这一切的过程,什么行为、习惯、性格都不要,统统消掉(人编出来的概念,越编越多,你还觉得他说得很有逻辑性),我们直接就从这第一因下手,一片空明,你看那是个什么状态?证得了这个状态就恭喜大家嘛!它就不是很神秘的,就不再是迷迷糊糊、乱七八糟、神秘兮兮、玄之又玄、搞不清楚的。
在《中国经典经济学》那本书出版以后,有一些老总很欣喜地几百本上千本地买回去分给朋友,但其中有一位老总,后来我无意之间听到朋友讲他去找人算命,你说我什么反应?《易经》学明白了都不用算,“善易者不卜”;《了凡四训》看明白了,《梅花易数》也都放下了,不用算哪!为什么?就在自己心头一念嘛。
修规言行 身体康健
老子他老人家因为周室大乱,很无奈地要出关,结果那个关长不放他,逼着他写,他就写了。他自己在第八十一章当中就说了,有书的可以翻到第八十一章,大家一起看,“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意思?作为一个智者、一个善辩者是不需要说的。但是后人陆游写诗讽刺他,说你这样讲了,结果你自己还写了五千言。然后那些隐士,说是隐士,结果留名到今天。
给大家念这首诗,注意听啊,这都是后世人开自己祖宗的玩笑。第一句:“志士栖山恨不深”,有志之士隐居在深山里面,就怕被别人找到,“恨不深”嘛。第二句:“人知已是负初心”,被别人知道已经辜负了自己的初发心。看过《论语》的知道,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现在说的就是这个,你本来想隐藏起来,结果还是被人家知道了。第三句和第四句:“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刘秀的同学跑到江上去,反穿着皮袄钓鱼,因为他跟那些穿蓑衣的渔民不一样,就被人认出来了。你不是隐士吗?那你就隐去好了,不要被世间人知道,还有隐士之名,就已经错了。
我们要注意,“有道之人”他们很难自己亲自跑到这个世界上来指导,通常是在世事实在不行、天下变乱的时候,会教一个弟子出来,像鬼谷子教两个人,当时把那些国家摆布得像玩偶,如几十年间的格局就由这两个人决定了——苏秦跟张仪。那秦末的时候,又是天下战乱,所以黄石公又出来,教了一个张良,让天下能够有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开创。
我们今天讲《道德经》提到这些事情,对于有道之人也不要以“常名、常道”去看他,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不一定;是贩夫走卒,还是国家总统,不一定。因为软件无形,思想无形。我们现在看的,大多是看错了,所以生活经常多挫折,就是看有形的世界人生形成错误的认识把自己的本觉坏掉了;当你能够超越身界,高一层达到心界,好一点,就是理解人是有不同的精神境界的,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对自己有一个帮助;再上一层,更上一层楼的认识,就是无论身心都是由本性生发出来的,我们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对自己投生的家庭负责,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负责,所有形象都是“同出而异名”。
连老子他老人家那么有智慧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它本来没名字,所以怎么样去形容它呢?起了一个“大”字。后面这四句又是反过来解释世界和人生之间的关系。大家注意听!“大曰逝”,逝世的逝,消逝的逝;“逝曰远”远近的远;“远曰返”,返是返回来的返,或者返身的返。这个“大”是给那个状态起的一个名字,弥沦天地之间,没有外面那个框,也就是第一因那个东西没有,没有限制,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贯通的,是“一”。既然它是贯通的,无所不在,那么它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抓不着,就像消逝了的电波一样,消逝了的无形的念头一样,就没有了。
如果我在睡着之前,突然有一个念头,就觉得这是一个灵感,如果我不把它写下来的话,我感觉一下,以现在的这个清醒状态,我第二天早上起来依然能够把它很清楚地写下来(这是我以前有过的状态)。但是就是在早上一觉醒来之后,这个灵感记不下来,想不起来了。就开始不断地回忆,甚至到床上去复躺,当时是什么姿势,怎么有那个念头,当时是解决了我要解决的一个思路,但是它不回来;不回来的话,那躺着不行,打坐,盘起来静坐,看看能不能回来。通常能追回来一点,有些念头有些灵感真是永远消逝了。这个状态,它无所住,有一些想法过去了就过去了。所以有一些我认为对大家现实有重要帮助的话,我通常都会把它记下来。因为你自己过了,还有一些人跟我年龄同样的,可能还需要过这一关。你搭一个桥,他就不必再遭这个罪。
所以“大曰逝”这个“逝”它是怎么消散的,怎么难以捕捉的呢?需要用体会去考虑。
然后“逝曰远”,这种事情好理解一点。就像人类,一定要探索宇宙太空,就觉得要到宇宙的深处去找,我说这些科学家的思路有点笨。像丁肇中教授在欧洲领导着四百多位杰出的科学家,要找反粒子,花好多美元建那个什么科学研究的中心。反过来讲,我们现在不就是宇宙的中心吗?或者说我们现在不就在宇宙的深处吗?你现在发射出去离子,发射出去卫星,跑好远好远到宇宙的那个中心去。我说你把它定义为原点,我们现在不就是宇宙的深处吗?反过来不是一样的嘛!而且当你升到空中的时候哪有东西南北呀?就是地球上你经纬坐标,这个经线和纬线是人概念出来的,它也不是“常名”,在空中当中哪有啊?这是很显然的一件事情,但是没考虑清楚。所以将来如果这片碟片散发出去,我上面这一段大放厥词被某一个有灵感的青年科学家发现之后,也许对他的思路有帮助,就是不用出去找,现在当下就是宇宙的深处。我看到他们那科学报告,说反粒子,时间几乎没有,然后正负粒子消失。正负粒子为什么消失?它同出,“同出而异名”,都是由那一个东西出来的,你往哪找去?整个宇宙空间它全遍布着,是一样的。
“远曰返”,就这句话,对于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有重要的意义。你追寻得再远,还是要返到自己身上。所谓树高千尺,当到总理也有告老还乡的那一天,也有退职的那一天,要返回来。返回到哪?返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状态上。就是你“腰佩黄金已退藏”,那个黄金印已经藏起来了,“个中消息也平常”,所谓的功名富贵,今天前呼后拥的,人家都恭维你,一个调令,态度马上就变,玩这游戏玩得自己半死,何苦来哉!“世人欲识高斋老”,说世人都想认识这个叫高斋老的,这位先生他的书房叫高斋,他也不客气!我把自己的书房起名叫作井外天书屋,就说自己是井底之蛙。这老先生叫赵清献,宋代的,很有名,做官做得也大,龙图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给未来的皇帝做老师的,人家也确实是高人,名副其实。那最后一句,他是什么人?“只是柯村赵四郎”,无非就是村中原来你认识的那个赵四郎,老赵家的那个小四,赵老四。后来元曲里面有人写,就埋汰汉高祖,“说什么更名道姓,唤做汉高祖”,你不就是那个刘三吗?
这些故事从古到今都一样。马祖道一祖师他俗家姓马,所以大家叫他马祖,四川人,学明白了之后,回家大概是探望母亲。家乡人不知道,就听说有一个著名的悟道宗师来,大家都去看。看完了之后一拍大腿,“啥祖师!你不就是老马家小三嘛”!小时候是不是鼻涕邋遢的哪不知道,反正英雄不问出处。我们现在的人生也是这个样子,尤其是中国人,重死轻生,对死人特别重视,对活着的人不那么重视;重远轻近,大老远来的那可能是有名,对自己身边的,你干得再好也常常撇撇嘴,看不起,嫉妒心在作怪。对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这样的心态,因为障碍住了自己,学不明白。
第一讲结束的时候有位同修问我,就是我说过一句话,现在不但所有的“人”都是我的老师,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老师,他不明白。我也解释过一遍,真要是进入了这个状态,从我现在所能理解的程度来讲,我恭喜你,起码上路了。这样走,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有帮助、有好处、有利益、有幸福。
你追到天边,追到美国,追到天涯海角是不是也还要叶落归根?你得有个落脚处。谈道、谈德、谈宇宙空间,好像很大,好像很高,再远也要返到自身,这句话就是“远曰返”。以经解经的话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返归到自己自身。那些原则不是用来修理别人的,是修理我们自己错误的言行的,把自己错误的言行修理掉。怎么修理掉?就是刚才说那个第一因,你念头里面起那个第一因,如果能够觉察到这个错误,刚才这么想错了;我恨他,错了;我怨他,错了;那可以达到什么状态?吉祥自在,万事如意。首先就是身体不得病,叫“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下面是一个结论性的几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四大五常”,“岂敢毁伤”,这是《千字文》里面的话,《千字文》大家耳熟能详,因为这个属于是我们发蒙时期必须读的,但这个“四大”和你们看佛家经典的那个“四大”——地、火、水、风还不一样。那“四大”解释了我们自己身体的生命现象,那是古代的科学语言,需要翻译。今天不那么看,今天叫氨基酸、蛋白质、化合物,就是这种化学的角度,分而细之。
那现在说这个“四大”,那它为什么叫“天大”?天有边界吗?没有。地,大地有边界吗?在以前来讲,找不着边的。今天我们知道它也没有边,为什么?它是个圆的,是个球,“周行而不殆”,转一圈又回来了。
这个里面很关键的就是这个“人亦大”,在天地之间,“人”大在何处?前天我刚坐飞机回来,天气非常好,四个小时的飞机几乎就可以看我们祖国大地从南看到北。我一想我们太渺小了,在那一万一千米高空往下看,再高的楼连小孩子的积木都算不上,人比蚂蚁还小,看不见。然后如果有人觉得自己都当上正处了,了不起;或者说都是正部了,了不起;南老师说你起不了吧!整个一看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南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所谓自大的人类,不过就是地球表面的寄生虫。太渺小了!就是地皮表面上慢慢繁衍出来的一群生物而已。
下面说“人法地”,我们现在如果看自己的身体,想象一下,尽管我们的身体不是圆球,但是跟大地比较一下,有没有微生物?有吧。然后从皮肤往里面观照,那个血液循环里面的生物,有益菌、无益菌,没有这些活的生物我们能活吗?但大地的好处是什么呢?什么埋汰东西人类全都泼向大地,它都承受。后来为什么有地震了?感得。但“感得”这件事情如果缺乏中国传统体悟,人就理解不了。孔子他老人家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大家可以自己往下参,自己往下证,自己往下观。所以“人法地”,观照大地,就这三个字可以让我们得大地之道。
“地法天”的道理是一样的,天空如此广阔,如此涵容,你想象一下,连我们的恶念它都涵容。你生出一个念头,最后消逝到哪去了?因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嘛,要明白这三句话。因果律是爱因斯坦所代表的七大科学定律其中的一律,怎么返回来的?你生出来的,散发在这个空间,它不会跑掉,再远也会返回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所以我们要认账,认了才能了;你不认的话,变本加厉地来。我们生活当中一切的场景,一切的人、事、物,时时刻刻都是要让我们彻底地明白!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在第一念就明白,欠账就会越来越多;以后所要明白所付出的力气,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真正的修行人修什么?修心头一念。大众传言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我说这是胡说八道!圣人是不争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结论,第八十一章最后的结论就是这样,他是不争的。但是如果你非说要争一件东西的话,勉强要用争来表达,他争的是什么?就争这第一念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合道,是不是明白。
教学为先 “德”字当头
我们在开场之前给大家介绍这位胡先生,所谓一开始混迹于黑社会的青年,他的这个心路历程,不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第一念错了吗?他认为跟那些狐朋狗友们在一块儿那叫义气。后来他意识到错了,经过妈妈的教诲,他反过来翻出良心,开始修正自己的第一念,现在别人都很恭敬地叫他“老师”。他现在所接触的人都是一些很有德行的老师、央视主持人、著名画家、学者等,而以前他的朋友全都是一些黑社会青年、失足青年,打架斗殴、进入监狱的人。这不就是人生的两条道路嘛!国家法律就是道的体现,你按照国家法律走就是一条道,那么我们的文化当然是道,告诉我们在五伦当中如何去做,做对了,善意满人间;做错了,恶行满社会。
整个社会争的是什么?争的就是这一念。所以第一讲开始之前,我举着《礼记》跟大家讲,在我们上古,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自古先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什么它为先?把人教好了,整个世界全是好人的话,因为“天人合一”的道理,因为“广义相对论”的道理,因为“第一因”的道理,社会自然是一个和谐社会、太平社会,是盛世;错了,则恶念层出不穷。所以我们今天面对“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局面,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最可气的就是在学术和教育领域里面,假的学术、假的著作、假的老师,一代熏染一代,一届熏染一届,代代带坏了,必须以圣贤教育加以纠正。
跟大家报告,我最近这一年其实非常非常的开心,处于没事偷着乐那个状态,我也不着急写书了。以前我是想,好不容易老师让我明白一点,那我就写出来一点,我也不多讲,至少我们这一代不会向历史交白卷。
开场时跟大家说,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不管,只问你能不能把道理归到自己身上?归到自己身上我给你磕头都可以;归不到自己身上,你从今天背到年底,即使世间所有的经典都能背诵下来,我都不佩服,因为那有可能是假的。我们需要展现那种真实的修为,这是我们的传统,一旦得到了这样的认识,我们都有责任去把它传下去。
如果你能像我现在体会到这个经典的妙处,你可能比我做得还要拼命。做好事要拼命地去做,努力地去做,全身心地去做,“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做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因为我想我的未来好,所以我这样做;我想我的孩子好,所以我这样做。
我跟大家报告过,我太太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那位作者是一位女士,她说自己有一千万元她才能有安全感。什么两百万买房子,两百万养老,两百万旅游,两百万教育经费什么的。太太就问我,我们给孩子留多少?我说我们就留这么个东西:将来我们的孩子走到哪儿,当别人听说他的父母是谁的时候,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就留这么一个东西。给他一个机会就可以了。
我去山西人民银行,他们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一个姓黄的老板,生意萧条,没生意做,朋友就说,你到山西去玩吧,找找心灵的安宁。他就到山西玩了一圈。山西原来是我们古代文化的一个重镇,在五台山朝拜期间他受了很大的教育和触动,为人更加敬重天地圣贤,回去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创业,不久竟然接了一个九十多亿的订单,一下子起死回生。据说现在遍布五台山寺院里的香炉都是他捐献的。在《中国经典经济学》这本书出版之后,这几年间,因为接触了好多的官员和大老板,经常听到类似的信息,以善为宝,兢兢业业,转化命运。只要这个人在义气方面、在道德方面有过人之处,通常会发生难以理解的市场现象。我们现在受西方经济学教育,教唆人们不争就没有市场份额;你不去争,就没有你的职位。但是中国传统经济学告诉大家,人若秉承天良经营,往往会发生很多难以用所谓的市场商业规则解释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例证。所以要讲“经史合参”,才能吃透真意。我们不一定非要去看历史,就看现在周围活生生的例子,就能让我们意识到经典上说得对;如果你认为经典上的道理不对,那我想说的是,你的人生经历可能还没有足够的丰富。
应运“五行” 利益生活
接着往下看,有书的翻到第五十二章。因为第一章、第二十五章我们连起来就感觉他说的是一件事情,都是对宇宙人生这个名相上的事情互相为理解,如果你单独看某一章,联系不起来,不能互参,不能以经解经,这种理解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来讲,好像就不那么通透,也不那么畅快。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句话不用解释了。“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就是当你知道它的来源的时候,你能够知道它的结果,前因和后果就出来了,你第一因的问题解决了,那你人生的这个现实的情况也就可以解决,能够解决就可以把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学过中医的就会知道,在五行当中,有“子克母”的现象,金、木、水、火、土如果有一行过于明显,就会反克于母。比如说肝火过于旺,会发生什么情况?伤肾。本来水生木,肾水为母,肝木为子,母会生子养子,肾强则肝旺。可是如果肝木过于旺,就会反克于母,伤及肾脏。是以要调理肝脏,就得养肾,还要调理“木生火”的这个心脏。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一圈回来了。我说过,我现在看《道德经》,我看的都是医学,看的都是生理学,这句话就可以做证,“既得其母”,如果你对“天一生水”这件事情有理解,那么就会知道,如果肾脏养护好了,对肝脏有没有帮助?有。肝脏养护好了,心脏有没有好处?有。所以五脏有一脏不安,那么五脏都难安。五脏不安,五脏和六腑是互相表里的,阴阳表里,五脏不安,六腑能安吗?五脏六腑不安,我们这个身体能安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把这句话真学到自己身上,人是可以不得病的,因为你把第一因就解决了。即使得了病也可以比其他人更快的好,为什么?因为你知道病因。很多人现在西医检查,查不出病因,很苦恼,不知道病怎么得来的。中国的经典把这件事情已经解决了,那你说这个上面并没有这么说!其实没有这么说,是意蕴,蕴含其中,没读透,就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面,不需要像今天解决我们这样繁细的问题,他提纲挈领地去说,说的是最核心的内容,有基础知识和体验的人可以一望会心。
“天下有始”,天下是谁?这是读古代经典的一个秘密,一读就碰到个“天下”,天那么老大,找谁去?就找自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天下,你现在在读经典的时候,在你的书房里,你可以唯我独尊。史蒂芬·霍金写《果壳中的宇宙》,说即使在果壳中你都是你的宇宙之王。什么是你的宇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自己就是我们世界的中心!我们自己就是我们世界做主的那个主!你还要找哪个主?
我每次都喜欢带《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大家注意看“主明则下安”,我把它写入了《中国经典经济学》,把它作为中国政府管理学、经济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做主的那个如果明白的话,下边就安定了;头脑当中做主的那个念头是明白的念头的话,你身体就安定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听谁的?听念头的嘛!也就相当于计算机听的是软件的指令,“故主明则下安”。
为什么叫“故主明则下安”?前面说的是十二官,心、肝、肺、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这些器官,说完了它们的功能之后,就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我们身体每个器官不得相失,不得相失就是要互相配合)。以此养生则寿(用这个道理去养护我们的身体,长寿),没世不殆。”“没世”就是这一生的意思。第五十二章里面,老子有句话叫“没身不殆”和《黄帝内经》里面这个“没世不殆”,完全就是一句话。也就是被认为是医学的《黄帝内经》,跟被认为是道家的《道德经》在这个里面完全说的是同一件事情。怎么证明?你回到自己的身体上就可以证明。
“天下”,别的不谈,我就谈我自己的身体。“天下有始”,我们这个开始从哪里来的?从我们自己这个灵性当中闪出一念。你观察到自己这个念头怎么来的了吗?那就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你身体里任何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全都是由这个“母”生出来的。大家可能听过,例如有人说,“这个人生气了,你看他那个鬼样”!谁破坏的自己?谁把你那美丽的容颜变成了鬼样?你自己搞的嘛!你说这位老者修得慈眉善目,非常的安详,谁修的?他自己修的嘛。所以,人过了四十以后要对自己的面貌负责,大家听说过这句话吧?
我2008年年底修学回来,不好意思照镜子!爹妈生我的时候比这个要好一些,这个也无关美丑,与美丑妍媸是无关的。但重点是,你能不能看出你面色里边的那个东西?有形之后的那个无形的东西,是善是恶?你柔和了没有?温暖了没有?熏化了没有?文化了没有?知道它以后,“既得其母,以知其子”,那个病可以作为一个“子”,对不对?谁生出来的?自己生出来的。自己怎么生出来的?你恨人就伤心,你恨他入骨就长骨癌,就这么简单;你怨人就伤脾,一直怨到死。我举过东财一个老师的例子,几个月之间把自己怨死了。真实的例子!惨痛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怒大伤肝,尤其是两口子吵架,或者是单位同事不睦,吵架发怒之后又喝闷酒,肝要解毒,本来就增加它的负担,饮酒必定伤肝。什么时候可以饮?养生的时候可以饮。怎么样饮酒养生?你得到那个道了吗?明白那个理了吗?能控制那个量吗?能把握那个度吗?能把握了,你可以;把握不了那个度,天天就是饮苦食毒,天天在自杀,天天在对自己的肝脏下毒手。
中医把脉,如果说脉象是一团和气,五脏皆安,是没病的。我跟大家反复地报告这个现象,我请九十四岁的周元邠先生把脉,把完了之后他说“还算调和”,然后当时十二岁的潘询昕就说,“在爷爷眼里几乎没有健康人,说你还算调和算是最高的褒奖了”。他只是说我气不充实,我说这我知道,我从小就气不充实。为什么不充实?从面相上都能看出来。所以在老师面前,我们是个透明人,五脏六腑工作得健康不健康,是可以一眼看透的。然后你怎么让自己得的病,跟谁得的病,完全都可以指出来,都是互相对应的。
中医这个五行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医学的巨大的贡献。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原论》里边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天布五行”,整个这个世间,我们国家、社会的运转也离不开五行。士农工商官,这五行也要相配合的,配合不好五行大乱,国家就有病。国家有病就是经济危机,政治不稳定。我们今天看乌克兰,看泰国,看委内瑞拉发生的情况,首都暴乱,死了好多人哪。看看埃及,我们不庆幸吗?看看伊拉克,我们不庆幸吗?“主明则下安”!十三亿人的体量,这个国家治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小民可以去议论揣测的,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守住自己的道叫“得道”。
我们这一世,为男人的要走男人道,为女人的要走女人道,现在在家当姑娘的要守姑娘道,出嫁做媳妇了,或者是娶媳妇做老公了,那你不守这种夫妻道吗?不要走错了道!该管的你要管,不该管的,给钱都不管。孔老夫子讲“在其位,谋其政”,就是告诉大家守自己的道,叫本位成就。到了老太太的年纪,就要舍心。需要帮忙的时候帮一把,比如照看一下小孙子,含饴弄孙,天伦之乐;不需要的,年轻人爱怎么管怎么管,乐得清净。
管理秘诀 管好自己
我现在要写的书是《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姊妹篇《中国经典管理学》,出自《易经》,出自《黄帝内经》,出自中国的《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素书》等中华经典,尤其是《管子》。在这里一句话把中国的经典管理学告诉大家:管自己!管理的秘诀是:管好你自己,叫“行不言之教”。这也是《道德经》上讲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到了的话自然会感化周围,福德俱足,令行禁止,非常管用;如果你自己没做到,你得不到听话的下属,得不到能够把你指令完成的下属。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再强调一点,“缺德”不是骂人话,是中国古代对我们现实的德行状态的一个客观描述,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在修得圆满之前的一个状态。缺就要补,补足了就成为圆觉,十方俱足的状态。所以当我意识到缺德的时候,我说了大概三次,老师当场纠正我,告诫我以后不要再说缺德,补上就好了吗。但是念头上好补,面容上可不那么好补,到现在我还补不全哪,它需要一点一点真实地努力去改。
管理是那么费劲吗?看看汉文帝是怎么样把一个国家带上盛世的,他管谁了吗?看看周文王,他管谁了?他是大圣人,他管谁了?然后三分天下有其二,他那个时候不需要革命。但是后来所谓顺天应人,因为商纣王太残暴了,天要灭,那由人来执行,众人就是天,所以众人起来革命,把他灭掉,那就是天要灭他。但是周武王革命留下来一个被后世所诟病的一件事情,就是动武了。在上古是不需要这样的,天下是禅让的,谁有德行谁就“德者得之”。现在是争者拼死八活地争之,那就错了,不得安稳。所以从你争的那一天起,你就知道后来会有一个争的结果,就很不利,那“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归到自己身上,归到自己的事业,归到自己的国家,道理如此。
你要想自己的身体好,一定要养肾,怎么养?大家都听过很多的养生的讲座,别熬夜,别邪淫,别过于打麻将,别过量饮酒,不着凉,等等,太多了,从伦理到心理再到生理,全部都得做到,才能够完全地养护好。一脏健康,它会养下一脏。就是肾脏好了,会养肝脏;肝脏好了,会养心脏;心脏好了,会养脾脏;脾脏好了,会养肺脏;肺脏养好了,不用化妆品的,因为肺主皮毛。
我们的学术是混为一体的学术,五行是相融的学术,绝不能分割。把你心脏割下来,人还能活吗?这就是商纣王干的事情,把比干剖心,那能活吗?他为什么要亡,一个皇帝杀一个忠臣,必定亡国。如果这个大臣有中流砥柱的作用,只要杀一个,必定亡国!道理如同人体,一脏坏掉,整个人也会死掉。商纣王杀了比干,商纣王亡国;崇祯皇帝活剐了袁崇焕,所以他成为末代之君。他本来想成为中兴之主,可是杀了袁崇焕,明朝的江山就易主了。这就是做错了。通过事就可以查到因,通过因可以知道它的果,所以学明白经典以后,你不用推也不用算,直接看,你就知道未来大体会发生什么事。就是这段话说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完全可以做到。
“道”“易”印证 反照内心
接下来这一段跟八卦有关。“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记得上一讲大家说过,我对八卦的理解是悟出来的,悟到整个八卦是活的,所以我以后不学了。脑袋叫乾卦;腹部是坤卦;震卦是脚底,双脚;我们的腿也叫股,古代说的那个股,是巽卦;手是艮卦;然后这个兑卦,是嘴;坎离,离,有火,精神,是眼睛;坎中是进入水当中的那个火,耳朵。八卦就在自己的身上,那你怎么去运用,八卦就活了。
我在等待着看看这一辈子能不能碰到一个好的八卦掌的老师,宗师级的老师,碰不到这样的老师,我不学,我怕受误导。太极拳也是,形意拳也是,我在等老师。这老师也有可能是白胡子这么长,也有可能年龄比我小很多,也有可能是男的,也有可能是女的,那我不管,只要他是正宗传承下来的,我就磕头跟他学。因为他能帮你入道,帮你体会,体会到为什么这个东西是这么来的。
“塞其兑”,我们说兑卦在嘴上,“塞其兑”什么意思?简单地说,闭嘴。“闭其门”,关门,我们整个这个五官,其实包括身体,全都是门,不停地往外散发这个精、气、神,把我们自己的能量全耗光了,所以死得快,衰老得快。你看《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我们今天就是食饮无节,起居无常,经常是妄作劳。所以,年到半百而衰,到五十岁的时候衰像就出来了,这就是不懂道,不得道。
关闭起来,闭关闭关,把它关闭起来。怎么关闭?心思不要那么多!他怎么样是他的事情,我管好我自己,守住我自己的道,我当儿子的到我妈妈面前,努力做好一个孩子。为什么叫努力?以前不懂,现在青年人说有叛逆,叛逆也是循环来的,父母年轻时不叛逆的话,他们的子女也不会叛逆。
“塞其兑,闭其门”就是你把你自己所有的这些往外散发自己精力的东西,违反道的东西,关闭,静下来,节约着用。我们倡导节约社会,身体有没有节约的模式?电脑有节电的模式,身体也有节电的模式。身体什么姿势、什么念头的情况下会是一个节约的运行模式?这个要学。你节约着用,我们这个寿命就长;浪费着用,寿命就短。
这个冬天是我最近这几年难得的、罕见的、一个休闲的冬天,也是我没事偷着乐的冬天,因为我看着这个国家的形势,看着这个状态,看到了希望。为什么是这个状态?恢复,因为我以前有点累大了。郑长红会长上一次接我的时候说,你也太瘦了!我就想养一养。放长线钓大鱼,慢慢来。刚刚上路,人家说这个人英年早逝,那你讲什么《道德经》啊?不管活多大岁数,起码得是健康的吧,像南先生那样,老人家九十多岁了,跟年轻人玩一玩,年轻人玩不过他。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终身不勤”不是懒,是什么状态?不妄作的状态,不妄劳的状态,是涵容,守静。第十六章说“归根曰静。”“归根”,收回来。有些树都懂得道,晚上的时候,那个叶子自己包起来,不散发能量。人会不会?我们天天手舞足蹈的。我讲这个事情就是反面的例子了,我戴着眼镜,眼睛怎么坏的?就是看东西的时候把自己的精、气、神射出去了。我不能贪功,这是我从南先生的书看来的,南先生当年是跟一位得道之人学来的。那个人就问他一句,你会看花吗?我一看花,这个眼睛直接跟花盯上去了,就是你的神出去了,落在花上了,看错了!真正的看法是让花来看我。这个是教大家,体会到这个以后,脑子会越来越灵,不会越来越笨,就进入了一个节能的,甚至是补充能量的状态,就是你不是再往出消耗,而是往回收。让它来看我,把对面的那个收回来,在自己的心念当中,在自己的脑海和底片当中,让它自然地呈现,找这个状态,体会这个状态,就不会说像以前很短的时间内就容易疲惫。
“终身不勤”,就是你这一辈子“归根曰静”,能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老子什么状态,你就什么状态;孙真人什么状态,你就什么状态,孙真人一百五十岁,老子至少活了一百六十岁。还有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到《神仙传》上去查,至于《神仙传》可不可靠。那只能说你自己去把握了。说老子在黄帝的时候就存在,当时叫广成子,我们都知道黄帝的老师是广成子,黄帝为了见广成子,回去斋戒沐浴,最后是跪着去的,非常虔诚,然后成为我们的人文始祖。后来每一代人,他(老子)负责每一代的时候,名字都不同。所以老子据说是黄帝的老师,也是尧舜禹的老师,一直到周代,现在在不在世间不知道,大家姑且听之。
那下面这句叫“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体会我以前就这个状态,叫脾气太坏,性格太急,然后事物太乱,说话太多,心思太杂。“开其兑”,用这个口来代表,其实那就是眼睛、耳朵,今天有些人就唯恐自己全世界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古代还有这么一句话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学儒的有一件事情不知道是学儒者的耻辱,那就博闻广听,四大天王的道理也是这样,希望你博闻多听。问题是你把握住根本了吗?没把握住根本,那就是早死、速死、自杀之道。所以“开其兑”这件事情很麻烦。
我跟老师学习那十五天当中,首要的纪律就是止语。那是我人生活到三十多岁,第一次面临这样的纪律——不准说话,只有老师允许的时候才说话。我算是最严格执行的学生之一。我同寝的那个人回到屋里,没有老师监督,他跟我说话,我不搭理他,结果他公开地在课堂上给我提意见,说这人太闷了,这太难受了。但是我得到那个妙处了。我后来跟老师讲,止语真是妙!
去年我在江苏,见了星云大师。他讲他十二岁就跟师父学习,乱说话,“啪”师父一大耳光打过去,说什么说!小孩子哪有你说话的份儿!不让说话。然后到大殿上去,到处看,师父又“啪”的一大耳光,看什么看!这世界上哪个东西是你的!不让看。两个耳光打下去,不要说也不要看,小孩子就很郁闷,怎么办?你不让看闭眼睛,赌气似的闭眼睛。他说这一闭眼睛,观察到了自己心念的起动——恼烦、嗔恨、嫉妒从哪来的。注意!十二岁的小孩子两个耳光之下,就能有这样的反照自己内心的功夫,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名师。
那对我们有什么帮助?闭上眼睛“观自在”,把自己的存在观察清楚了,就把“因”把握住了。那我们如果做反了,“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会怎么样?《黄帝内经》第一篇上说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什么结果?早衰,早死。现在有好多的病以前是五六十岁的人得的,现在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人就得。什么原因?精力耗尽。当精力耗尽、精力不足的时候,你身体必定有一经,有一个零件出问题。也就是说,病走易经,是在最薄弱的那个环节被突破。
常思己过 常修己行
接下来最后一段,“见小曰明”。我们通常心念太粗了,也许你们都是我前辈子的老师,今天故意来教我,让我到这里来报告,你们以听讲者的身份坐在这里。可是我要跟在座的各位老师报告,如果我们心念不那么粗,我们就接近了“明白”,观察得越深入、越细、越小,然后越能够减少我们的消耗,“见小”——节约模式,人生进入节约模式的运行状态,就接近了那个明道的状态。今后就不用再问,我如何创业;不用再问,我如何健康;不用再问,我如何处理伦理关系,自己就清楚了。
“守柔曰强”,“守柔”,就是这个“柔”做不到。我们见面时说“你好你好”,有一位八十五岁的道人,见面的时候和人说“柔和柔和”,这是个有道之人,走道非常的轻快,轻快说明整个身体转阳了,不沉重;如果阴性的念头过多,就是那种阴性的凝重下沉的属性下降,就会感觉到身体死沉死沉的。如果一觉醒来不感觉到身心轻快,觉得非得赖在床上,很沉重的感觉,那你必定要反思自己念头里是不是有太多的阴质、阴暗、阴谋。一定是反其道而行之了,做错了,将来得病的时候,那你不要怪、不要怨。谁造成的?自己造成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你就是那个母。鬼样谁出的?自己出的;妖言谁兴的?人兴的;那善言谁出的?是我们自己。
孔子在《易传》当中就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我们坐在家里面,说一句善言,千里之外都有相应的,何况是周围的人。反了,“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就是管理学!你说一句人不听,那就要反思你说的这个对不对?你发心是不是“公”?如果你发心“公”,人们会赞成你,“廉生威,公生明”。朱镕基总理写过这句话,也给国家会计学院写过:“不做假账!”不做假账是落实,是应用。
道是体,德是用,谁是根本?当然是道,当然是体,用可以千变万化,但道是一,回到那个一,回到那个根本,回到起始点。现在还有一种版本,叫《德道经》,反过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问我的话,我说我还是追查第一因,从“始”开始,从“母”开始,那还是救命的,不忘自己的父母都是救命,老想着自己,老想着自己的妻女,有可能死人的。
“用其光,复归其明”,用世界上的这个光明,不要把自己的这点光射出去,而是要收回来。“复归其明”,谁的明?我们自己的明。说到根上,说一千道一万,明什么?明道。明谁的道?明自己的道。自己的道明白了,对方的道就明白了。以我为例子,男人,身为男,不要想着做女人的事情。现在当了父亲,那要反思,是不是一个好爹?小孩子有脾气,不听话,那是不是传承了我的这个秉性?要从这个里面去反思。这叫守着我自己的道,没守好,自己承认错误,赶紧改。一天改不了,三天;三天改不了,一年;一年改不了,三年。如此改下去,改好了,就出来度世救人。怎么救人?跟人讲清楚人生之道,让人从此不得病,不在五伦当中痛苦,解除了人生的困境,叫作“无遗身殃”,就是第五十二章这句话。
“无遗身殃”就是不要让自己的身体遭殃,我们的身体是供我们用的器具,是道的显示器,你任何念头做错了都会在身体上显示出来。不要怪罪身体有病,病是一个显示器,是提示我们有过,“病者,过也”,有过错,你违反道了,缺了德了,不仁不义了,不守礼了。
“是为习常”,只有这样做的人,才是践行了那个伦理常道,伦理常道是有一法可得吗?很拘执的吗?活的。
今天所讲等于是把《道德经》关于道,关于人,关于它实际应用的方法告诉大家。要想健康,知道体之后,要学会起用,保证自己的内五行和外五行,内五行就是心、肝、肺、脾、肾和五脏六腑相配,外五行就是我们的头脑、四肢、手足,都要健健康康的,人要好好的,事业是发展的,也不要再去打卦求道,弄得神秘兮兮的。再往外,就是五伦关系中的亲人,同样在五行中。从今而后,就把它归到自己的家道上来。家道家道,道就在家中;人道人道,就是做人之道,除此之外没有大道。因为老子说了,“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就是最大的,“左撇为真,右捺为正”,要够得上这真正之人,够得上这个架构,够得上天地生人有一颗良心,要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关键是我们这一次投生而来,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没有这个良知,不会有良能、良用;没有好的起用,就等于人生没有好的境界;没有好的境界人生不会幸福。真正地把握就在于自己的心头一念,把握到它也就是你灵山之上你想远求的那个东西已经找到了,已经得到了,已经归位了。恭喜大家,祝贺大家。也希望大家取得一个圆满的人生。
谢谢!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