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健康:来自医生的健康家书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牙菌斑

词汇解读

牙菌斑,“牙”指的是牙齿,“菌”为细菌,“斑”即斑块,组合起来就是牙齿上的细菌斑块。

一个人身上有好几处细菌聚集之地,除皮肤、鼻腔、肠道以及女性阴道外,口腔堪称头面部的细菌“风水宝地”。1毫升唾液里约有1亿个以上细菌,每颗牙表面约有1000~10万个细菌(口腔卫生不良者每颗牙表面细菌数可达1亿~10亿个)。因为口腔环境温暖潮湿,大量食物残渣与脱落的上皮细胞又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故细菌“兴旺发达”,成为口腔里的“常住居民”。口腔内的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乳酸杆菌、涎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奈瑟氏菌、以色列放线菌、螺旋体、嗜血菌、产黑色素拟杆菌等,种类多达500多种,包括有益菌、非致病菌以及条件致病菌(一旦人的体质下降就可能致病)等。

医学研究表明,牙菌斑是由细菌相互抱团,定居于牙面、牙与牙之间,并与食物残渣、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唾液等混杂组成细菌性生物膜,牢牢地黏附于牙齿表面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唾液中的蛋白或糖蛋白等养分被吸附到牙面,形成生物膜,质地均匀透明,如同肥沃的“土壤”,这被称为获得性薄膜形成阶段。此膜在数分钟内便可完成,2小时可厚达100微米,24~48小时可增厚至400微米。

第二阶段:“土壤”形成之后,便可吸引细菌来定居,同时为细菌提供营养,使细菌黏附和共聚,并生长繁殖,这被称为细菌的生长阶段。一般在获得性薄膜形成3小时左右,即有细菌移居其上,开始是单个细菌出现,之后则以平均每3~4小时更新一代的速度繁殖,24小时即可形成肉眼能看到的菌斑。

第三阶段:菌斑进一步发展壮大,趋于成熟。众多细菌集结在一起,互相提供营养物质,同时汲取唾液中的养分,大量增殖,菌斑结构更加紧密,可以共同抵抗外界的干扰,漱口等方法也无法将其清除掉。一般来说,从获得性薄膜形成开始,历时1周左右即可发展成拥有各种细菌的复杂、成熟的牙菌斑。

按照牙菌斑形成的部位,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种:前者附于龈缘以上的牙冠上;后者则附于龈沟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且又可分为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无论哪种菌斑,都将是危害健康的祸根,与多种牙病或其他疾病密切相关。

牙菌斑“罪恶累累”

牙菌斑究竟有哪些危害呢?医学专家将其归纳为局部危害与全身危害两大类。

先说局部危害。牙菌斑一旦形成,便开始其“为非作歹”的行程。首先,薄膜持续增厚,硬化后形成牙结石(又称牙垢),引发口臭。接下来,牙结石侵入牙龈,造成牙龈红肿发炎或萎缩,引起牙龈炎,表现为牙龈充血、刷牙出血。随着牙龈炎症的深入,可破坏牙床骨骼,进入牙周病阶段,常可出现牙根尖炎(表现为咀嚼疼痛)或龋齿(俗称蛀牙或虫牙,可诱发牙髓炎,产生剧烈疼痛)。最后,牙床遭到破坏,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只有依赖安装义齿(俗称假牙)来维持口腔的完整性并保证咀嚼的功能。

再说全身性危害。牙菌斑的细菌可潜入血液,并随血液流入全身而“四处作案”。美国学者发现,潜伏于牙周的细菌能产生一种特殊酶,可促使血管内的血液凝结,形成血栓对血管造成堵塞,导致缺血性中风(如脑梗死)发作,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牙周炎患者,链球菌等致病菌的入侵风险与口腔内留有一条长达9英寸的慢性伤口差不多,发生脑卒中(俗称中风)的概率为牙周健康者的2.1倍。芬兰学者报告,细菌可随血液流向心脏,引起心肌炎等,最终导致心脏病发作;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脏病的概率大约相当于牙周健康者的1.4倍。澳大利亚学者披露,引起胃病甚至胃癌的祸首——幽门螺杆菌,平时就躲藏在口腔的牙垢、牙结石以及炎症病灶中,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即可趁机随唾液或食物潜入胃中,引起胃黏膜炎症,形成胃炎或胃溃疡,甚至引发胃癌。有资料显示,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有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概率高达64%~88%;胃癌患者则更高,在胃窦癌、胃腺体癌患者中,此菌的阳性率达到94%以上。日本学者揭示,牙齿炎症中的细菌可随血液流窜到肾脏、肺部等器官作案,诱发肾炎、肺炎。另外,有些细菌可产生毒素,潜入血液之后使胰岛素受体不能与胰岛素结合,导致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现在明白了吧,牙菌斑的危害不只限于牙齿本身,而且关系着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健康,甚至成为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以及某些癌症等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重要诱因,故积极应对刻不容缓。

与牙菌斑打一场持久战

如何应对牙菌斑呢?由于口腔不可能成为一个无菌的环境,也不能把所有的细菌都消灭掉(细菌统统被消灭掉以后,真菌会趁机作乱,后果将更严重),唯一的办法是与牙菌斑持续不懈地斗争,打一场持久战,将其控制在数量较低、不至于致病的水平上。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刷牙,每天至少刷牙2次。症结在于,口腔是人体的一大细菌库,在牙面清洁后大约8小时,细菌就会重新聚集,形成新的牙菌斑。故要想把牙菌斑控制在不致病的程度,每天须刷牙2~3次,每次刷牙3分钟以上,刷完牙以后含着牙膏漱口5~10秒,再用清水漱口1~2遍,让牙膏中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物质多留存一会。同时,酌情使用牙间刷,及时清除牙间隙的牙菌斑(即藏匿于牙与牙龈之间、牙与牙之间的牙菌斑)。

2.使用牙线。这是国际口腔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好护齿工具,因为即使您每次刷牙时间长达5分钟,仍有30%~40%的牙齿清洁得不够彻底,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更是如此。而牙线可以带出隐蔽处的牙菌斑,减少80%的寄居在牙齿邻接面的菌斑。用牙线时,要将牙线紧贴牙齿邻接面放入牙龈上方,然后上下移动数次刮除牙菌斑。每周用3次足矣。

3.使用牙签。如果发生了牙龈萎缩,牙与牙之间出现间隙(牙缝),不妨借助于牙签来清除牙齿邻接面的食物、软垢和部分牙菌斑。

4.漱口和使用漱口液。漱口是清洁口腔的一种方法,利用液体在口腔内流动的冲击力来清除滞留的食物残渣,但不能清除牙菌斑。若用漱口液(漱口水中加入了一些药物成分),则可减少牙菌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龋齿与牙周病,但不能滥用。

5.借助于食物之功。许多食物值得推荐,如蔬菜:以芹菜最优,因其富含膳食纤维,可对牙面进行机械性摩擦、清洗,从而减少食物的黏附和牙菌斑的形成;奶酪:含有酪蛋白,能有效阻止牙菌斑的形成;洋葱:含有硫化合物,能杀死引发蛀牙的变形链球菌,以新鲜的生洋葱效果最好;香菇:含有香菇多糖,可抑制口腔中的细菌制造牙菌斑;葡萄干:含有特殊成分,可抑制口腔内导致龋齿和牙周炎的细菌;芥末:含有特殊成分,可抑制诱发蛀牙的变形链球菌;茶:富含具有消毒、杀菌功效的多酚,能减少诱发蛀牙的变形链球菌,且有固齿作用。

6.咀嚼无糖口香糖。添加有木糖醇的无糖口香糖可抑制引发龋齿的细菌,减少牙菌斑的形成。

7.多喝水。进食后喝水可以冲走残留在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从而减少牙菌斑的形成。

8.定期洁牙。洁牙又称龈上洁治术,俗称洗牙,是利用超声洁治等手段及时清洗口腔内的牙菌斑与牙结石,不仅可以美白,更有预防牙周病的效果。最好在夏季洁牙。根据牙结石的形成情况和牙龈炎症情况,可半年、一年或两年做一次洁牙。

9.定期看牙医。蛀牙具有隐匿性,早期因牙齿表面完整也没有特殊症状,需要专业检查甚至拍X线片才能发现,故定期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非常重要。一般12岁之前的儿童应每6个月检查一次(因为乳牙非常容易患龋);成年人每年检查一次;有牙质不佳或唾液过少等高患龋风险者应根据医生的要求,每3~6个月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