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有效沟通,让对方同意你
让自己看上去很有自信
美国NBA的夏洛特黄蜂队有一位非常特别的球员——博格斯。他的身高只有160厘米,即使在普通人里面,也是个矮子,更不用说在2米还嫌低的NBA了。但这个矮子可不简单,他曾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他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带球上篮也得心应手。
那么博格斯是不是天生的灌篮高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完全是他刻苦训练的结果。还是在博格斯很小的时候,他就非常热爱篮球运动,几乎天天和同伴在场上拼斗。当时他就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当博格斯把这个想法告诉他的同伴时,所有听到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翻在地上,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身高只有160厘米的矮子是绝不可能打进NBA的。
同伴们的嘲笑反而更加激起了博格斯的斗志。他在每天训练以前,都用十分坚定的口吻对自己说:“博格斯,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打NBA。”在这以后,他用比一般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用比别人强几倍的毅力坚持。最终,他成为全能的篮球明星。
160厘米的身高,即使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判为“N等残废”,找个对象似乎都是有点难度的问题,更不用说从事篮球这项巨人运动了。而博格斯不但打进了NBA,甚至还打得相当出色,成为了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博格斯凭的是什么?或许就是那份执著的自信,以及由此激发出的顽强毅力,才使得博格斯能够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巅峰。
有这样一个知名的男模,他的外表可以说的上是帅气十足,但是他总对自己的容貌产生一些疑问。他甚至害怕别人向他投来注视的目光,他和别的女孩子约会时,常常感到自己很木讷、很紧张,这仅仅是因为他脸上有个小得难以觉察的疤痕。尽管他在舞台上接受过许多赞许的眼神,但是此刻他还是惶惶不安,他始终对自己脸上的疤痕耿耿于怀,总害怕别人因为这个原因给他不好的评论。
为此他找到了一位很知名的心理医生,他希望在那里可以得到一些解决的办法。当这个男模把他的苦恼诉说给心理医生时,医生对他说了一句话就再也没有开口了。医生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对别人说‘我是最棒的’”男模回到家后,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想通了心理医生的话,此后,男模每天都很快乐,再也不会为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感到伤感了。
回想,我们从小是不是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才是最美丽和最重要的。但等到了十几岁,社会教育便在我们的思想中扎了根。人们都持自我否定态度,并随着岁月流逝而越来越甚。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的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一个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自己,那你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呢!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有人称它为“自我心像”。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听到“我做得很棒,我以后还会做得更棒”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创造一个最棒的你。
美国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我心像”机能的楷模。他12岁时由苏格兰移居美国,最初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时,他的目标是决心“做全厂最出色的工人”。因为他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最后果真成为全厂最优秀的工人。后来他又当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做全世界最杰出的邮递员”。结果他的这一目标也实现了。终其一生,他总是在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由此可见,所谓的“好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生活历程中创造的。
所以说,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是什么决定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呢,是气质还是性格?是财富还是关系?是勇敢还是智慧?不,其实都不是。而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必须相信自己,并且让自己看上去很有自信,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的巅峰。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自信正如正直一样:你想有就有,想没有就没有。不过这两者的显着区别就是,你不能伪装正直,但是你或多或少可以伪装自信。这也就表明了,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而使自己拥有并保持这份自信。
1.用语言表达自信
陈述问题诚恳、简单明了、有重点;使用“我宣布、我愿意、我欣赏、我认为”等词语;提出改进意见,而不是改进或命令;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责骂或假设“应该如何”;通过询问,发现别人的思想和情感;相互尊重地交流,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2.用身体语言表达自信
以赞赏的眼光与别人接触;坐立姿态坚定挺拔;以开朗的表情辅助别人的评论;以清晰、稳重、坚定的语调讲话;保持开朗、稳重、轻松的表达;平静地讲解,强调重点词汇,不犹豫。
你不可能在争辩中获胜
乌龟家族出了一只佼佼者,每当它抬头仰望着天空,看着天空中那自由自在飞翔的雄鹰,心里羡慕的不得了:它也想学会飞翔。于是它便冲着天上大声喊道:“老鹰兄弟,请你下来帮我一个忙!”
雄鹰听见了乌龟的喊声,一个俯冲落在了乌龟的身边。乌龟满面堆笑地对雄鹰说:“鹰兄弟,我也想像你一样在空中飞翔,你教我学会飞吧!”老鹰听了连连摇头说:“这恐怕不行吧,我劝你还是不要心存这种愚蠢的想法吧,千百年来你们乌龟家族都是安稳地生活在地上,不是好好的么?还有,你的身体不适合飞翔啊。”“为什么啊?虽然我没有翅膀,但是我有四肢啊,我并不比你缺少些什么啊?”乌龟有些不高兴地说:“你就把我带到空中吧,我想我肯定能够学会啦。”
最终,雄鹰还是禁不住乌龟的软磨硬泡,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带它到空中一游,但是雄鹰在起飞之前还是叮嘱乌龟一定要抓紧。乌龟的嘴角露出一丝不为人觉察的笑意,但它还是使劲地点了一下头。终于乌龟“飞”上了天空,当它看着脚下渐去渐远的大地,想象着自己马上就能像雄鹰一样飞翔简直兴奋得热血沸腾。它不顾一切地挣扎着摆脱开了雄鹰的双脚,张开四肢想要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像一块笨重的石头,直接就从云端跌落下来。结果很是壮烈,这样一只怀有飞翔梦想的乌龟被摔得粉身碎骨了。
不要把别人的意见,误会为对方是刻意要给自己难堪。更不要把别人善意的批评,想象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你必须清楚地知道,善意的批评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生活中、前进道路上增长见识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戴尔·卡耐基参加的一次宴会上,一位来宾讲了一段很幽默的故事,最后还引用了一句话,并郑重其事指出那句话是出自圣经!其实他错了。卡耐基知道那句话的来历,便毫无顾忌地站起来纠正了他的错误。但那位来宾坚持自己的见解……这时,来宾中卡耐基的老朋友贾蒙正好在座,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学究了。于是,卡耐基便把这问题交给贾蒙先生去决定。贾蒙静静听着,在桌下用脚踢了卡耐基一下,然后说:“戴尔,那是你错了……这位先生的看法才对,那句话是出自圣经。”
宴席散了,卡耐基向贾蒙说:“你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什么竟说我不对呢?”
贾蒙回答说:“是的,一点也不错……那是在莎翁作品,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上。可是,戴尔,我相信你应该知道,我们是一个盛大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一定要找出一个证明,指责人家的错误呢?你这样做会让人家喜欢你,对你发生好感吗?你为什么不给他留一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也不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去跟他争辩呢?戴尔,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那才是对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也是经常能够发现这样的情况吗,在一场辩论终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辩论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可见,在辩论中你不能最终获胜,因为你是真的失败了,可是你如果胜了,还是跟失败一样。因为假定你辩论胜了对方,把对方的意见指责得体无完肤,可是结果又怎么样呢?你会使对方感觉到自卑,你伤害了他的尊严,他对你获得的胜利,内心会感到不满、不服气的。你必需要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的坚持自己是对的。
诸如贺巴特的作品,对读者有很浓的煽惑性,他那激讽的文字,常引起人们对他的反感和不满。可是,贺巴特有他一套特殊的待人技巧,他可以将一个敌人变成他的朋友。如,当有一些愤怒的读者,写信去批评他的作品,贺巴特会给他们这样一个回答:“……是的,在我细想之后,连我自己也无法完全赞同我昨天所写的,今天我也许就不以为然了。我很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下次你到附近来的时候,欢迎你来我这里谈谈,我会跟你紧紧地握手。”
如果你接到这样一封信,你能说些什么?
若是我们对了,我们巧妙婉转地让别人赞同我们的观点。可是,当我们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快速地、坦直地承认我们的错误。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获得惊人的效果,而且在若干情形下,比替自己辩护更为有趣。
巴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职员定下一条规则,那就是“不要争辩”。
一个真正成功的推销员,他决不会跟顾客争辩,即使轻微的争辩,也加以避免……要知道,人类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就像聪明的老富兰克林常说的:“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释迦牟尼曾这样说过:“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可以止恨。”所以误会不能用争论来解决,而需要用外交手腕,和赋予对方同情来解决。
有一次林肯申责一位与同事发生冲突的年轻军官。林肯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对自己性情上不但有所损害,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可见,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一只狗争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所以,在辩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
信任与支持是互惠互利的前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一次,孔子周游途中困于陈蔡之间三天三夜水米未进。好不容易颜回向一户农家讨到了一点粮食,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快熟了的时候,孔子闻到饭香,但在他猛抬头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塞在嘴里,这让孔子感到很失望。
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我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柴草掉入锅中,但是扔掉那些被污染的米饭有太可惜了,我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明白原来颜回刚才的举动并非偷吃饭,于是心中颇为感慨。
可见,做到信任对方是何其的艰难。想以孔夫子的圣明,在他面对颜回这样最优秀的弟子时,还是无法做到十足的信任。而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具有高尚的修养却仍无法得到孔子的绝对信任。由此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信任与被信任之间的关系何其之难。
魏松在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不久,他的上司决定要收购一家公司,让他去做调查工作并作出评估。魏松立即着手做调查。但随着调查的展开,他发现上司所提出的收购建议存在太大风险,如果收购计划失败甚至还可能影响公司的发展。于是魏松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和评估汇报给了上司。
或许是领导对收购计划充满了太多期待的缘故,魏松上司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领导甚至直接告诉魏松今后他可以不再参加公司的这次收购计划了。然而,魏松并未对上司的态度感到气馁,他劝说领导给他更多的时间,让他做更深入的调查分析,然后再作最终的决定。领导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两周之后,魏松带了一份更加详实的调查找到上司。这次,领导耐心地听了,并且最终听从了魏松的意见,放弃了这个收购计划。后来的市场发展形势表明,这一放弃是明智的。
在这个案例当中,可以说彼此的信任是魏松成功说服他的上司最终放弃计划的基础,在整个沟通过程,不论是魏松还是他的上司都对对方保持了足够的信任。因为信任下属,这位领导才会给一个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下属更多的时间补充证据,并对他的意见保持倾听;因为信任领导,魏松才会在遭到拒绝之后,决定补充材料,再次说服上司。
由此可见,相互信任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只有组织内部建立了信任,成员间信任度才能提高,成员之间才更愿意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才能相互给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合作双方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被信任。
但,倘若合作双方互不信任,合作肯定是无效的、失败的。因为,没有谁会对自己不信任的人敞开心扉。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与某些同事合作起来非常通畅,而与其他人却很难合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与不同同事之间的信任度不一样。
在生活、工作中间,信任的作用无法估量。它促进沟通,使组织成员齐心协力,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业绩。不过,信任也是脆弱的,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它被破坏却又是非常容易的。
譬如,一职员,他的领导对他很信任,早上从不来检查他的出勤。而他也感谢领导的信任,几乎每天都提前到办公室。碰巧有一天,领导按时来到办公室,他却因塞车迟到了半小时。自此以后,在上班时间,领导偶尔会出现在他的办公室巡查一番。又如一对夫妻,结婚多年,对于彼此的忠诚,两人都信心十足。可是有一次,丈夫无意间发现了妻子与男同事的亲热相片,两人多年培养起来的绝对信任一下子就没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通过一次次的交往,慢慢形成的。但在生活中,人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却又很容易丧失。信任可谓“建立不易,破坏容易”。
因此,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尤其是组织领导者,要赢得他人的信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兑现诺言
不要自食其言,那样只会破坏别人对你的信任。如果事情发生变化,你应该及时让别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向他们做出你无法兑现诺言的诚实的解释。
2.言行一致
事实上,人们之间彼此的信任度都不仅决定于彼此的言谈,更决定于行动。如果对方有事求你,你答应他“我会解决好的”,那么你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及时。
3.让他人共同参与
切记这样一条准则: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被他人的信任。在工作中间适当让对方“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在组织内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
投桃报李与礼尚往来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兰、石、菊,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当时,慕名上门来求他字画的人络绎不绝。不过,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特别是对一些声名狼藉的达官显贵们,哪怕对方推着装满银子的车来,也被拒之门外。
有位地主新盖了房子,装修得豪华富丽,他也想弄两幅郑板桥的字画,以粉饰一下自己的斯文气息。但当他得知郑板桥为人怪癖之时,于是便派手下人四处打听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
忽一日,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甚雅,不觉感到好奇。于是,循声而来,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发飘逸,正在拂琴。老者看见他,立即戛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兴致,赶紧赔礼。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让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
谈兴正浓,突然厨房传来一股浓烈的狗肉香。一会儿,一个仆人捧着一壶酒,还有一大盆烂熟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一见狗肉,郑板桥在老者刚说个“请”字后,他连故作推辞的客套话都忘掉了,迫不及待地狂喝酒,猛吃肉。吃完狗肉后,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晓得!然而,又该怎么答谢人家呢?于是,郑板桥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热情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您找些纸笔,我画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
老者似乎也是谈性正浓,于是找来纸笔,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的名,老者报了一下,郑板桥觉得耳熟,但又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还在落款处题上“敬赠XXX”。看看老者满意地笑了,这才告辞离开。第二天,这幅字画就挂在那个地主新房的厅堂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占了人家的便宜,再拒绝人家的请求,就不那么好意思拒绝了。由此,如果你有求于人,不妨先给对方好处,让对方先占你的便宜,让他欠你的人情,然后再提出请求,这样,哪怕他有些为难,不想帮你,也会因拂不了人情而不能不帮你。
在生活当中,你知道缘何在很多超市总是喜欢提供一些新上市的商品以供消费者“免费品尝”“免费试用”?这一切就在于所谓互惠的原理。互惠原理也就是受人恩惠就要回报,这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则人类将无法发展。而且这一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几乎遍布每一种交换形式中。
超市的“免费试用”就是一种利用互惠原理的有效的营销策略。超市的一般做法是把很少量的有关产品提供给潜在的顾客,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试一下看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产品。但实际上免费试用的妙处在于,免费试用品也是一种礼品,因此可以把潜在的互惠原理调动起来。
互惠原理可以让人们答应一些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因此其威力也就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在安利公司还有一种形式的免费试用策略:一种叫做“霸格”的方法,就是一组各种各样的安利产品,推销员们把这些东西用一个特制的盘子或是塑料袋留在顾客家里一至三天的时间,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让那些主妇试用这些产品……当然,一般情况下没人会拒绝这样的提议。
但接下来,那些接受和试用了“霸格”的主妇们则陷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互惠原则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很多的主妇就是在她们深深的负债感面前乖乖投降,买下了那些她们已经试用的部分或全部产品。
可见,这个使我们产生负债感的恩惠并不一定是我们主动要求的,它完全可以是强加到我们头上的。而即使这个好处是不请自来的,这种负债的感觉还是照样存在。当我们接受恩惠的时候,我们也就消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就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所以很多时候,所有真正的选择都在主动施予恩惠的人手里:他选择了最初的恩惠,他也选择了恩惠被回报的方式。
那么,缘何互惠原理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其关键就在于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负债感,这种负债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副迫不及待要卸下的重担。一旦受惠于人,就如同芒刺在背,浑身都不自在。而我们之所以会痛痛快快地给出比我们所收到的多得多的一切,就是为了尽快使自己从这样的心理重压下获得解放。
关心他人最关心的事情
斯沃普曾任通用电气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事业起步阶段,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他却犯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会犯的的错误:在一次口述报告的过程中,斯沃普精心策划的一份竞标方案根本没能达到他预期的那种效果。原来,斯沃普是从一名工程师而非普通人的角度来写这份报告的,他忽略了他人的兴趣和知识层次,对非专业人士使用了过多的专业术语。所以,那篇报告中的公式、详细的数据对于公司的领导们来说就像天书一样无法理解。结果,另外一个竞争者获得了胜利。
诸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阅读报纸的时候我们只会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情感兴趣。你从来都不会注意那些登在报纸头版或二版上的关于欧洲的重要新闻,你只会急于了解你应该缴的所得税是否有了新规定;是否修建了一条新公路,使你每天晚上可以在不大拥挤公交车中回家去;你所住的那条街地价涨了没有……可以这么说,在这张报纸上联合国主席潘基文还不如公交车屏幕上的路况信息播报员更能吸引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呢?潘基文确实很重要,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却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路况信息更关注一些。
正因为如此,假如我们的照片被报纸印刷出来,即便它的篇幅再小,我们也能找到。因为那是你最关注的一部分。
在新泽西州,托马斯·爱迪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来观察他的年轻职员对哪种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那些职员自己所说的话,爱迪生并不很在意,他换了个角度调查这一点:在他的公司,有一种能使年轻职员有显示个人兴趣机会的组织。
他的儿子查尔斯·爱迪生对记者说:“通常来讲,我们这里有四名年轻职员,他们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巡查各个商店。他们必须每天写一个关于他的建议和批评的报告,这些报告里有许多值得深思的思想。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报告中看出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作为分配工作的依据,其实这比那些人说的话更重要。”
“比如,一位化学工程师说化学是他的专长,而在他的报告中,他却很少谈及有关化学方面的问题,他详述了注意怎样加货以及陈设商品的事情。很显然,市场销售管理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既然知道了他最喜欢做什么,我们就能针对这一点去分派他做这方面的工作。”
同理,当我们被银幕上或小说中英雄的冒险活动牢牢吸引住时,我们所注意的仍是自己。我们会随着英雄的开枪而情不自禁地做扳枪栓的动作;随着他们的逃跑而做两腿夹马的姿势。为何报纸上的那些关于你素不相识的人的标题,如“蒙面人掳人妻子”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呢?因为这时,我们似乎已经成为那名可怜的受害人了。总而言之,库珀说:“人们普遍喜欢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无论是悲是喜,他们总能想象自己是其中的英雄或可怜人。”新闻记者称之为“大众兴趣题材”的故事就是那种读者能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假设为主角的故事。其实,我们只对自己最感兴趣。
日后,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你的朋友。当你要给他照相时,他一定会摆出一定的姿势,这是他下意识的行为,而我们中的其他人可能也会这样做。
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会察觉到,我们已经很自然地被与我们兴趣最接近的事物所吸引了。
总而言之,人们总会特别注意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事:自己所欠缺的,与自己相关的所有问题,还有与自己的经历有关的事情。除此之外,人们还会特别注意到一些新生事物。与以上所讲的策略不同的是,头脑灵活的人往往能利用新事物去应付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
有一次,爱默生和他的小儿子,要使一头小牛进入牛棚,但他们犯了一般人所犯的错误,只想到自己所需要的。于是爱默生推,他的小儿子拉。而那头小牛正跟他们一样,也只想它自己所想要的,所以挺起它的腿,坚持拒绝离开那块草地。
旁边那个爱尔兰女佣人,看到这情形,她虽然不会写书做文章,可是至少在这次,她懂得牛马牲口可能的感受和习性,她想到这头小牛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女佣人把她的拇指放进小牛的嘴里,让小牛吮吸她的拇指,一面温和地引它进入牛棚。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如果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并满足对方的需要。正因为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处世态度有很大差别,所以人与人和睦相处,换位思考很重要。卡耐基先生说:“与人相处能否成功,全看你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体谅和接受他人的观点”以同情的心理,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体谅他人的想法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人际沟通的一大技巧,对交流双方都有好处。因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传递的是对对方的尊重与体贴,彼此间容易产生好感、形成理解,并作出积极回应。生活中如果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温言软语,少一些矛盾与争吵。
在办公室,有人总是抽烟。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应该是屡见不鲜的。如果你命令对方:“你把烟熄掉好不好?我受不了。”结果往往是抽烟的仍在抽。但如果你改变策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这样说:“少抽一根吧!对你身体不好。”结果,烟很快就灭了。
在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犹如润滑剂,能够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甚至能够化解矛盾。
卡耐基原来每季都要在纽约的一家大旅馆租用大礼堂用以讲授社交训练课程。有一个季度,他刚准备授课,忽然接到通知,房主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而这时,入场券早已发出,其他准备开课的事宜都已办妥。
两天以后,他去找经理,说:“我接到你们的通知时,有点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假如我处在你的位置,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你是这家旅馆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旅馆尽可能地多盈利。不过,让我们来合计一下,到底增加租金,对你是有利还是不利。”
“先讲有利的一面: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是出租给举办舞会、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要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大亏了。”
“现在,来考虑一下不利的一面。首先,你增加我的租金,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只好离开,这样一来,你的收入反而降低了。还有,这个训练班将吸引成千的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你的旅馆来听课,对你来说,这难道不是起了不花钱的活广告作用吗?这难道不合算吗?”讲完后,卡耐基告辞了,并说:“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当然,最后经理让步了。
试想,假如卡耐基气愤地闯进这位饭店经理的办公室,跟他理论:“我入场券已经印好,通知已经公布,你突然增加我3倍的租金,那是什么意思?太可笑了……”在这种情形下,结果会怎样呢?即使卡耐基说的是实情,那位饭店经理也相信自己是错误的,可是由于他的自尊心,会使他感到承认他自己犯的错误是很困难的。事实上,卡耐基并没有说一句他想要什么,他的成功在于他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可见,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而不管别人的感受,是不可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认同的。在工作中,缺乏“换位思考”是现代管理沟通困难的一大原因。如,雇主在面对雇员时,总习惯于纵向比较,“以前这个职位的薪资水平比你的低多了,你还不满足,太贪心了!”而雇员则比较倾向于横向比较,“XXX的能力还不如我,工资却比我高,太不公平了!”
事实上,当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公司中的每一位职员以及职员间的合作,企业不可能成功。反过来,如果没有企业资金与环境的支持,个人的价值也无法实现。
将心比心得人心
一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和他的三个孙子外出旅行途中被许多摄影记者发现了行踪,他们立刻就围了上来。但洛克菲勒的儿子不想让孩子们的照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他是怎样做的呢?他会当场严辞拒绝吗?当然不会!如果他真的那样做了,不但会让那些摄影记者扫兴,同时还会丧失掉自己的威望和向来良好的公众形象。于是,他在和记者们交谈的时候刻意传达出这样的一条信息:他不把他们当新闻记者,而是当成一名父亲或将要做父亲的平常人。接着,他合乎情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请求记者们不要把小孩子们的照片付诸报端,因为那样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他诚恳的态度很快就说服了在场的这些记者,他们当然也认为他的想法是十分有道理的,于是就很客气地告辞离去了。
阿莫斯·科明,纽约著名的编辑,他也是因为运用了这个策略,才在报界获得一份工作。当他18岁时第一次来到纽约,他想找一份报社编辑的工作,但他只在一家印刷厂做过几年排字工人,这是他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工作经验。而且当时时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纽约有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员,几乎所有的报社都被求职人员挤满了。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科明是很难达成他的愿望的。但科明通过报纸得知《纽约论坛》的老板荷拉斯·格利莱幼年也在印刷厂里做过学徒,因此科明想格利莱一定会对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孩子感兴趣的。所以,科明决定先去《纽约论坛》试试。结果,正是由于相似的童年经历,他十分容易地让格利莱相信他是值得雇用的——他果然被录取了。
很多时候,除非你能引用他人的经验去让他理解你所说的话,否则,他甚至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确实是这样,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理解他人的话,因此,与这种人交流时,如果不能迅速引用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也不会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惰,懒得动脑去思考问题,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那么,他们可能就永远也不会明白了。
所以,当一个聪明人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给他人听时,他总会想方设法地运用对方所熟悉的语言,使其能迅速理解自己想说的话。
菲利浦斯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他曾说:“雄辩的第一意义便是以听众的经验为自己演讲的根本出发点。”他所演说的内容十分符合听众的口味。菲利浦斯认为:“演讲者愈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听众的经验中,就愈容易达到目的。”菲利浦斯还举过一个相似的事例:他跟他的朋友说他买了一车紫苜蓿。但他的朋友从未见过紫苜蓿,对此十分困惑。因此,菲利浦斯又补充解释说:紫苜蓿是一种草。于是,他的朋友马上就对紫苜蓿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这样,经过菲利浦斯一补充,紫苜蓿这种事物就变得十分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菲利浦斯将对紫苜蓿这种陌生事物的解释融入了他朋友的生活经验之中。由此,菲利浦斯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要他人相信你,关键是要列出与听者的经验相似的事实。
心理学专家伊万杰林·普斯女士也非常娴熟地运用过这种策略,在她与那些最顽固的犯人交谈时,一般仅仅在几分钟时间里,她就能让犯人泪流满面地低头忏悔。难道她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吗?当然不是,在交谈时她总是一开始就谈犯人幼年的事,以勾起犯人对美好纯真的童年的怀念。或许,那些穷凶极恶的犯人能轻易应付诸如威胁、刑罚等外来的高压措施,可他们却不能抵抗那些浮现于内心的种种美好记忆。
约瑟夫·乔特,纽约律师界的领袖,多年来他的雄辩家地位从来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恰恰就在于他善于在演说中运用这种策略。当他在一个以陶瓷为主要科目的艺术学校演讲时,他就说自己是校长手里的一堆“陶土”,接下来,他就开始讲述自巴比伦及尼奈梵时代以来的陶瓷简史;当他在一家钓鱼俱乐部演说时,他就把自己比喻成被俱乐部的职员放进来的一尾“怪鱼”。在经过这样打趣自己之后,他才接着讲英国渔业委员会在繁殖江河鱼类方面所做出的突出业绩;当他在英国一所学校里演说时,他则列举了许多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大人物;总而言之,他的所有演说总是集中在他人感兴趣的事物上。
其实,这种方法也是十分简单,在生活中我们也是经常用到的。比如,当我们向人描述一种新式客机时,我们想让他人相信这种客机令人惊异的长度,于是,当你想说给街上的行人听时,你就得说它有现在两个街区那么长,毕竟这些人现在就在这条街上,所以你一说,他们就能很轻易地知晓你所说的新式客机到底有多长;而如果你要对乡下人说客机的长度,你就应当说飞船有他畜圈的两倍那么长;如果你想说给一个小朋友听,你就得说客机的长度和幼儿园的操场一样长。因此,我们想让他人完全理解自己的语言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人的生活经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