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美国中学:用梦想点亮青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公民教育和全民阅读北美教育的精髓

文/刘晓晨

前几日,偶然获得一本好书——《出国,不出国》,于是一口气将其读完,受益匪浅。出不出国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基本上每个对孩子的未来抱有很大期望的家长都曾经或者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有机会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会为您做出正确决定有一定的帮助。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它颠覆了我的很多固有观念。书中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外教育的本质,由于受常青藤名校洗脑多年,一直认为国外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国内的优秀学子刻苦勤奋,“削尖脑袋”挤进常青藤,不就是为了接受精英教育吗?如果不是读到这本书,我想这个观点会一直在我脑中,根深蒂固。对于此问题作者给出的解释让我眼前一亮,引发无限思考。作者认为国外教育的本质恰恰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学校并不是逼迫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而是从小培养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品格教育课,随后的各种课外活动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如何与人团结协作,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就拿我自己来说,从7岁入学,到27岁硕士毕业。这期间的20年里,家长和老师不断灌输给我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埋头苦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才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嫁个好人家,从此就能安安稳稳的过后半生了。

我想我的经历只是万千中国学生的一个缩影。仔细想想我们的教育中貌似只有分数,没有其他。似乎分数,数字就是我们教育成果的全部。我们的学校由于长期忽略对学生品格和性格的培养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不堪重负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我读大学的时候,班上的一名非常优秀的男同学因为没有考取心仪的学校读研而选择跳楼自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此类悲剧曝光在我们面前,我们确实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了。本书提到的公民教育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真心希望我们以后孩子收到的成绩单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更多的是关于学生性格、社会能力以及品格等方面的长篇幅描述。

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机制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忽略孩子的领导力培养。由于太过注重分数,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拒绝做班干部,他们认为做班干部就会为同学服务,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学习时间。于是每次竞选班干部,很少能看到几个孩子为了一个职务而轮番发表演讲进行竞争。大部分情况是,老师号召,但下面鸦雀无声,最后老师只能无奈任命。北美教育非常重视领导力的培养,学校时常组织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每年一度的总统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契机。

书中第二个引发我思考的问题是关于阅读方面的。北美教育重视阅读的程度,如果我不看这本书,我是没有办法真切地体会到的。之前,在我的意识里,觉得阅读就是我个人的事情,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无关。但是在北美,情况大相径庭,阅读是全民参与的。每届政府总统都会亲自出马不惜重金抓阅读。阅读从出生开始,合格公民的培养靠阅读,终身学习者的培养靠阅读,阅读能力被认为是成功者必备的能力。鼓励阅读的同时,也会花大力气提供各种阅读设施政府。社区有图书馆,学校有图书馆,就连班级也有自己的图书馆。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书的感觉,社区图书馆把儿童区装饰得像游乐场一样,这里不仅仅有书,更和童年的快乐联系在一起。在一个随处都能碰到图书馆的环境下长大,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会水到渠成。

反观我们生活的城市,图书馆屈指可数。而且图书馆仿佛就是一个摆设,少有人问津。大家出入最多场所恐怕是超市,购物中心或者电影院,但绝对不会是图书馆,因为我们没有全民阅读的意识。通信科技的蓬勃发展,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更有理由让那些古老陈旧的图书馆继续沉睡,因为大家都变成了“低头族”和“拇指族”。除了吃饭,睡觉,我们大把的时间都耗在网上,很少看到身边还有谁拿起书本在那里静静的阅读。我们确实该反思一下了。一个不懂阅读的国家,一个每天都被互联网杂乱无章的信息捆绑的国家,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它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以上两点体现了中西教育的差异。差异虽大,但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共同点。美国、加拿大也有超前教育,也有择校,也有学区房。区别仅仅在于个性发展下的需求多样化,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考虑让孩子挤入精英阶层。想当精英的孩子,有些也很“中国”而且大都来自中国。

以上就是我阅读这本书后的一点点感想,说不上见识深刻,谈不上文采飞扬。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若感兴趣,还望大家亲自阅读,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