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旨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重要类型,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把工程教育视为国家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石。而纵观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完备而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无疑是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因素之一。
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时代,以全球视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同样重要的,是要回溯历史,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的历史作纵向考察,汲取历史经验,通古今之变,从历史的轨迹照见未来的方向。
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始于晚清洋务运动兴办的各种西式学堂,迄今已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一百多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经历了萌芽、发展、初具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回顾和总结中国工程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与近代以来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
中国国家现代化之路自19世纪60年代艰难起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随之启程,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工程教育发展一直是中国教育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说它重要,根本原因在于,百余年来,无论是清王朝时代的变法自强运动,还是国民党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模式的建构,以至1949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其背后强大的动力源自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国家的追求。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离不开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教育。从移植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开始的中国工程教育,即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策中的“技”的组成部分,其历史的逻辑可以概括为“富国强兵——实业发展——人才培养——实业教育(工程教育)”。因此,工程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自始就受到重视。百余年来,无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工程教育现代化始终被作为国家现代化战略中重要一环。这一特殊的历史特点,就使得国家目标和国家规划,构成了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重要影响因素。而就工程教育大学办学模式、发展方式而言,百余年来,由19世纪后半叶起步阶段的接受、模仿,到20世纪以来主动的选择和积极的探索,中国工程教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所以,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点。
在本书中,我们力图以国家与教育的关系作为视角,将工程教育置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工程教育与工业化互动关系中把握其发展变迁的历史,这是本书力图贯穿的一条主线。同时,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又是一个全面建设的过程,工程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中也尽可能在国家、社会、市场和学术四种关系的建构与调整中分析阐述工程教育制度的发展变迁,避免对中国工程教育史仅进行现象描述和大而无当的历史铺陈,以致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因此,本书对有关工程教育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作了重点的研究,其目的旨在改进制度和有效规划国家工程教育战略的。既然是“发展史”的论述,本书面对历史发展变迁的复杂状况,基本上着眼于制度变迁、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等指标的分析。
本书以1949年为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下编论述当代工程教育发展及其现状。除导论外,全书共有七章内容。
导论中主要对全书研究的问题及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全书的论述明确相关概念基础,确立论述基调。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目的在于总结既往研究的成绩、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阐述本书研究的理论框架及重心所在。
第一章阐述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启动阶段,中国工程教育产生的背景、动力及其特征,并以福建船政学堂与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操炮学堂、工艺学堂为例,对工程类洋务学堂的办学特点及模式进行考证。
第二章论述近代中国工程教育逐步转型,开始制度化的过程。时间跨度是1895年到1927年。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一是洋务运动之后新旧交替时期,在清末兴学热潮中,工程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的情况,关注的重点是癸卯学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二是1912年之后,中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建设时期,工程教育随制度变迁、工业化发展而呈现的新的样貌。
第三章论述抗战前十年,即史家所称的经济建设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大力整顿高教,推行“抑文重实”政策。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工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工程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诸方面有新的进展,中国工程教育大学基本特征和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基本确定。并以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发展作个案分析。
第四章主要分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战时教育政策,围绕当时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如何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全面控制;如何使大学的课程和内容符合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如何使全国高等学校的地理分布更为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改革包括工程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制度,提升教育质量。内容还涉及工程教育在战时遇到的困顿及发展的新态势。
本书的下编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内容,集中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当代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历程。
第五章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年至1966年间十七年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各工程教育院校在发展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仍需要回到这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按照三个主题阐述: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战略,对包括工程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彻底改革,全面转向苏联教育模式;二是围绕“院系调整”战略研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影响;三是1957年之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教育大革命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其政策纠偏措施,并分析其利弊得失。
第六章分析“文革”十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工程教育在曲折中有所发展,在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呈现的特殊格局和面貌。论述“文革”期间工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内在动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第七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目标。分五个专题进行研究,一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现代化战略历史性转变对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二是工程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及模式变迁;三是系统论述工程教育30年发展的成就;四是论述以工程院为代表的学术机构对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五是分析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根源,并展望未来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及路径。
本书结束语中,总结百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程教育发展的历程,并围绕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认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取决于工程科技人才这一创新主体的质量,以此提出加速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