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8年的美国大选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数不多的几场关键性选举之一。在这次选举中,民主党伊利诺伊州黑人参议员奥巴马高举“变革”的旗帜,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从而在美国实现了政党轮替,成为第44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比杜鲁门总统以来任何总统继承的国际难题都棘手。”2008年12月1日,奥巴马在公布新政府国家安全团队成员名单的同时,阐明了新政府外交、军事和安全政策的总目标:修复美国形象,维护国家安全,保持领导地位。面对综合国力衰减、金融危机、新兴国家崛起以及布什政府留下的外交乱摊子,奥巴马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弃“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将反恐重点转移至阿富汗;强调使用“巧实力”;改变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的态度;提出“无核世界”的主张;缓和与过去敌对国家(叙利亚、伊朗、朝鲜、古巴、缅甸)的关系;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与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者所确信的“军事干涉是实现政治变革的合法而有效的方法”不同,奥巴马执政之初的美国霸权总体呈现出“经济优先、外交转型、军事收缩”等特点。
在对伊朗的政策上,新上台的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新的政策,不断以各种方式向伊朗伸出橄榄枝,表达了愿意与伊朗进行无条件接触的强烈愿望。本书探讨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下面笔者对研究的现状及意义进行概略分析。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美国成了夙敌。“9·11”事件爆发后,两国曾有过短期合作,但2002年布什政府把伊朗列入“邪恶轴心”并拒绝与其进行接触。2006年布什政府虽开始同意与伊朗进行多边接触讨论核问题,但前提是伊朗停止铀浓缩。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即表示要与伊朗进行无条件接触,正式就任总统以后,更是发出了一系列对伊朗示好的言论并采取了诸多愿意与之接触的具体行动。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不但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
国内外对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接触政策所做研究的成果,就形式而言,以论文和研究报告为主,专门的论著尚未出现。就内容而言,主要涉及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接触政策的表现、背景、目标以及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有代表性的国内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如李荣的《奥巴马政府中东战略中的伊朗政策调整》、唐志超和刘权的《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初探》、沈鹏的《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政策的调整》等。有代表性的国外成果以研究报告为主,如丹尼尔·布伦伯格和埃里克斯·别尔津什的《美伊接触:朝向大议程?》、拉明·贾汉贝格鲁的《奥巴马政府与伊朗:朝向建设性对话》、肯尼斯·盖兹曼的《伊朗:美国的关切与政策应对》等。这些成果展现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思路,列举了宝贵的相关事实材料,为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客观上受成果形式的限制,关于上述诸内容的已有研究成果,要么因“详细的过程描述”不足而稍嫌笼统,要么只侧重上述诸内容的某些方面,而技术性地有意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同时,在对某些内容,如政策目标的认识上,学者们尚存在一些分歧。而且,已出现的探讨该政策实施特点、效果的成果仅限于一般性的描述与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论考察和历史探源。总之,关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其目标、实施特点、失败原因等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做进一步研究;该政策的实施背景、必要性、可行性等也有待进行更详细、更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就研究意义而言,本课题考察奥巴马政府对伊接触政策以展现美国对伊朗政策在目标上的延续性和手段上的差异性,突出美伊关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问题的本质所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就理论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外交政策分析理论、合作理论、政治学理论等,而且本课题的研究本身也能为“接触外交”理论的研究提供实证案例。其次,就实践意义而言,尽管国际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美国依然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对国际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伊朗是中东强国,地广人多,油气资源丰富;其反美、反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的坚定立场受到广大伊斯兰国家人民的赞誉;伊朗不但身居中东、里海两大世界石油战略要地,而且还以霍尔木兹海峡主要主权国地位控制着从波斯湾到阿拉伯海的战略通道,对世界石油战略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研究奥巴马政府的对伊朗政策不但能够加深人们对美国中东战略乃至其全球战略调整、策略变化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中东政治格局走势和大国关系。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中美战略矛盾也相应增大。伊朗是中国的友好国家,目前中国10%以上的进口石油来自该国,加之中国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保持良好的中伊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本课题的研究对中国处理好对美、对伊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伊朗核问题是美伊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热点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国际社会在防核扩散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根源所在,逐步探索出解决办法,以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下面谈谈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探讨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所采用的主要是外交政策分析的一般行为体理论,即把国家看作单一的理性行为体,把体系及相关变量看作国家行为的决定因素,但在对某些问题的探讨上也对国家的内部因素给予一定的关注,即借鉴了特殊行为体理论。所运用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新现实主义为主,但为了增强分析的全面性,也兼及其他有特殊解释力的外交政策分析视角。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加强对相关文献资料和重要事件的收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如下研究路径:
(1)对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采用全面分析法,按照“政策”的含义、言行表现→“政策”推出的背景→“政策”的目标→“政策”的必要性→“政策”的可行性→“政策”的效果、失败原因这一顺序逐步展开分析,最后简单交代一下接触政策失败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政策的新发展及未来走势,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分析接触政策的背景时,注意与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对伊政策的背景进行比较,以准确判断接触政策的目标。准确把握“政策”目标是分析“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的前提,因此,要把“政策”目标的分析作为研究的重点。把“接触政策”的目标分为试探性目标、核心目标、根本目标几个类别,并利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分析各个目标的具体内容。
(3)对“政策”失败的原因采用历史分析法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进行分析。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历届美国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进行考察分析,把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与之相比较;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理论阐述并说明政治体系差异对国家间关系造成影响的原因;然后比较美伊两国政治体系,发现其巨大差异,分析其对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接触政策的效果造成的负面影响。
以上述思路为依据,本书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谈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接触政策”的表现,分为在言语上的表现和行动上的表现,以表明“接触政策”确实存在过,因为题目名称本身是以“接触政策”的存在为前提的。
第二章谈“接触政策”的历史背景,先简要介绍20世纪后半叶的美伊关系,再谈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对伊朗政策和伊朗核问题,为下面各个章节的分析提供了历史依据。
第三章探讨“接触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具体涉及国际金融危机与奥巴马政府的国内难题、奥巴马政府面临的两场战争困局、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调整及其“新中东政策”等。这主要是从体系层次和国家层次进行的分析。
第四章探析“接触政策”的目标与必要性。本章之所以把目标与必要性放在一起讨论,因为“接触政策”只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的工具,或者说它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方法。根据方法—目的分析法,从政策目标出发可以推出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反之亦然。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手段的选取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进行理性选择的步骤是:①作为单一行为体的国家明确界定问题→②明确确立目标→③拟订政策方案→④对不同方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⑤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由此可见,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均为理性选择过程的一部分,政策手段是由政策目标得出的结果,因而相对于目标来说,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探讨“接触政策”的可行性,主要从两国支持接触的力量状况、两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共同利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六章分析“接触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与美接触不符合伊朗统治精英的利益、美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利益矛盾、两国长期冲突的历史形成了惯性。
最后的结语,简要分析了“接触政策”的基本特点,并概括性地介绍了“接触政策”失败后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