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创新发展历程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汽车进入德国人的家庭以后,德国交通事故数量不断攀升,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在70年代初达到近2万人。如何应对小汽车交通带来的不安局面?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的交通专家、汽车工程师、社会学家、法律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展开了全面的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德国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和科学实验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理念及措施,扭转了情况恶化的趋势,在机动车保有量和行驶里程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使其道路交通死亡人数逐年下降至2013年的3339人。其背后的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是什么?我认为是理性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是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人,必须要有进步,才能有前途。要进步,就必须要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凭空臆造,必须有坚实基础。因此,创新必须脚踏实地、扎根现实。
德国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展示了一条面对现实、探索求真、不断求精的成功发展道路:从联邦德国1955年的175万辆小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4500人,发展到1970年的1394万辆小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9193人;之后这一情况逐年改善,2004年德国交通学会(Verkehrsclub Deutschland,德语简称VCD)提出了“零死亡”(Vision Zero -Null Verkehrstote)的总体规划;2013年,德国的小汽车保有量为4343万辆,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则下降到3339人(见图1)。
图1 德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道路研究所,http://www.bast.de/DE/Statistik/Unfaelle-Downloads/getoetete-grafik.pdf?blob=publicationFile。
一 学习先进经验,建立安全体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联邦德国开始进入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小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家庭,从战后的不足20万辆发展到50年代初的100多万辆和60年代末的1000多万辆。交通事故数量也急剧上升,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000人。面对底子薄弱、缺乏研究基础的严峻现实,联邦德国并没有片面追求原始创新、闭门造车,而是实事求是地学习当时美国等其他先进国家的经验,如与在车辆碰撞试验、交通事故数据分析等方面成就突出的康奈尔大学紧密合作,借鉴和引入当时美国工程师休·德黑文(Hugh De Haven)关于小汽车事故中“二次碰撞”(second collision)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瑞典VOLVO公司工程师尼尔斯·博林(Nils Bohlin)由飞机座椅安全带改造的三点式汽车安全带,成立汽车安全设施检测机构,确定对汽车安全设施进行年度检测的规定。此外,政府还根据车辆碰撞试验的结果对城市道路、公路改进道路和一些路段进行了限速管理,完善了《道路交通安全规则》(StVO)和《道路交通许可条例》(StVZO),引入了对儿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规定,建立了交通违章的记分制度,等等。通过这些措施,联邦德国逐渐建立了较完整的道路交通安全体系,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急剧上升的趋势被有效抑制。
高等教育是系统化、可持续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支柱和母机。这一时期,交通工程研究领域也逐渐开始了成规模的建设:卡尔斯鲁厄大学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率先在土木工程领域设立了交通工程学科的教席,开始了交通工程正规学位的培养体系建设和对交通工程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博士,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现今德国各大学在交通工程领域的领军力量和交通工程实践的主力军。
二 面对实际问题,索本求源创新
尽管经过综合治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的交通安全局面开始好转,但是其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仍然接近15000人。大家意识到,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甚广,仅仅在交通工程领域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行交通法规建设和普及全民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组织机构上,德国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都成立了专门的由各党派议员或代表组成的交通委员会,负责协调联邦内部及与欧盟之间的交通安全相关事务,以及批准、颁布和监督执行交通安全法规。联邦交通部通过其组织的各州政府交通部部长联席会议,提议、协调、颁布各种交通政策和行动计划,通过其下属的研究机构德国联邦道路研究所(BASt)开展道路与交通领域的研究,包括交通安全方面的技术研究。另外,主要由联邦交通部和保险公司等资助的非政府非营利独立机构德国国家交通安全协会(DVR),致力于支持和推动改善交通安全的行动计划和措施,重点包括改善人的交通行为、车辆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法规、交通管理和与交通相关的医疗救护等。其会员包括联邦交通部、各州交通部、德国交通研究学会、德国城市联合会、德国儿童保护协会、德国劳工组织、德国警察工会、德国汽车俱乐部、德国公共汽车协会、摩托车协会、自行车俱乐部、消防组织、法医组织、宗教组织、教育部门、各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工业组织和协会、保险公司、车检部门、驾校等200多个机构和组织。该组织自1969年成立以来,推动了几百个与交通安全相关的行动计划。如“各种道路上的交通安全”计划包括以下各个部分:交通风险测评、协商会、研讨会、安全训练、安全性能测试项目、企业实践、模拟、宣传活动、安全范例参照和“年轻人的交通安全工作”。
各机构的建立、各项工作的开展,完全以实际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与交通事故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为了获取详尽的交通事故数据,自1999年起,德国联邦道路研究所联合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汉诺威医学院(MHH)和德国汽车工业,长期主持和资助了German In-Depth Accident Study(GIDAS)项目。该项目首先组建了一个交通事故数据采集小组,装备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汉诺威-德累斯顿地区发生的各种交通事故进行了第一时间和后续的数据采集。对每一次事故采集3000个左右的数据,涉及现场道路设施、天气、车辆、事故涉及人员、伤害、救援、医疗(抢救)等。通过对多年来采集的30000多起事故、56000多辆事故车辆和40000多个受伤人员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人员得出了导致死亡和重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超速、酒精作用、未系保险带、针对车内儿童的安全防护的缺失或不当等,并由此提出了大量的工程技术、车辆、法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各方面的改善措施。这些措施在德国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 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理想
在道路交通事故问题的应对上,德国社会体现了高度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德国仍然积极参与和推动欧盟的交通安全白皮书计划。欧盟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European Transport Safety Council, ETSC)于2010年提出了2010~2020年第四个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明确了在十年内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低一半的目标,甚至提出了“Vision Zero”,即以零交通事故死亡率为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德国联邦交通部于2011年提出了相应的交通安全计划,明确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中“人、道路基础设施、车辆”三方面的改进方向,其中包括:继续加强对儿童和新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完善驾驶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检查机制,强化交通规则的宣传和执行,加强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现场救护,资助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措施,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技术规范,完善道路交叉口的安全性,对事故多发地点进行速度监控,在高速公路上建设更多的速度和信息诱导系统,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保护,推广车路协同、预警和辅助驾驶技术系统,建设自动报警和救护系统,改进车辆对行人的和车内乘客的保护,要求摩托车安装ABS系统,等等。
四 结语
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呼唤着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也要求不断地创新,社会和城市的管理同样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不是无中生有,不能好高骛远,它必须基于扎实的基础,并且有明确的目标。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多样化的,它源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对品质的追求、改善现实的愿望、对事物的精益求精。
本文以德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德国在社会管理领域脚踏实地的创新发展:没有凭空臆造,而是有效借鉴已有的成果,从实际出发,面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研究和工业、信息等技术装备的进步,获取最直接的数据和资料;从组织机构创新、科学研究创新、工程技术创新、技术装备创新、法制建设创新、社会活动创新中,获取有效应对综合复杂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成功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城市创新发展的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