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学派遗书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诂》

予尝食不敢饱前,其父母也。衣不忍暖后,其人也。策不及马,物虽异而骨肉侔也。斯意也,其待学乎?予性则然。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六,《遗书》一辑一,第341页)

解读:周太谷认为“事亲”是孝最根本之义,是基于人之基本的血缘情愫,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反哺。


○曰饘粥以饱,败帛以暖,綯茅足蔽风雨。然而不为良民者,贱何甚。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六,《遗书》一辑一,第344页)

解读:尽管周太谷曾表现出诸如“君不仁则假至仁以放伐”的观点,但基本还未离开君君臣臣之道,没有看到人民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或问君子曰终,小人曰死。何谓也?

○曰君子之生也,以仁为己任。其死也,终己之任,曰终。小人不知仁为己任,其死也,曰死,不亦宜乎。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六,《遗书》一辑一,第358页)

解读:此文谈君子、小人各自人生意义,以仁为区分宗旨。


或问学而时习之。何谓也?

○曰学,学中庸之德也。学而不为,非学也。为而不恒,亦非学也。好仁者,其德甚矣。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

又问不亦说乎。何谓也?

○曰习,习中庸之德也。时习者,无时而不中庸也。无时而不中庸,不亦说乎?遇则行其志,不亦乐乎?不遇则安其志,不亦君子乎?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65~366页)

解读:太谷学派以为除了形而上的道德之外,还有具体的德。任何道德仁义礼乐等修齐治平诸端,都需要以忠信为主而施行,学亦如此,并尚力行。周太谷重力行,在他眼里,学不求德,非学;德而不恒,亦非学。无论是否得到知遇,都应时刻坚持中庸之德,如此则“不亦说乎”。


或问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何谓也?

○曰人之性,始于仁;仁之始,始于孝,而次于弟。由孝而弟,由弟而仁,仁道充矣。书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有子之意,盖本乎此。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67页)

解读:此论与《论语·学而》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相一致。周太谷将孝看作实现仁的基本途径,以孝为仁的必经之路。


或问子张学干禄。何谓也?

○曰子张之学,务博也。

多闻多见,皆前言往行也。疑也者,非中庸之言也。殆也者,非中庸之行也。而能阙之,尤、悔自寡,禄何干乎?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70页)

解读:《论语·为政》云:“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周太谷此论释之。


或问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何谓也?

○曰怒不迁,而好恶。一过不二,而进德易。审斯二者,非好学孰能之。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71页)

解读:《论语·雍也》云:“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周太谷以为“不迁怒”、“不二过”是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心理素质与道德情操。


或问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何谓也?

○曰危邦入而使不危,入则可。乱邦居而使不乱,居则可。天下有道,用之则行,可也;舍之则藏,亦可也。天下无道,用之则行,可也;舍之则藏,不可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78页)

解读:《论语·泰伯》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周太谷此论显较孔子更加激进。


或问身中清,废中权。何谓也?

○曰身虽中清而言失其放,言虽中伦而身失其清,皆不及不降不辱者一阶耳。不降不辱者又不及无可无不可者一阶耳。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80页)

解读:《论语·微子》云:“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此论周太谷深得孔子之旨。“无可无不可者”为其理想中最高境界。


○曰诸侯君一国而不能仁覆一国,耻也。士庶富十室,十室有疾病患难而不能相扶持,耻之甚者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84页)

解读:此文论士大夫的良心道德。


子谓少谷曰君子以仁为富,不以田为富。

斯岁也,数诸往未闻。斯水之甚也,浸者六七、饥者八九。汝归,将郭外之田析其一以存祭,推其九以周乡党之急,汝毋吝。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88页)

解读:此段为周太谷嘱其子周少谷赈家田于乡党,见其胸怀。


○曰人之所以异于人者,仁也。曷敢不以道事君也;曷敢不以礼事亲也;亦曷敢不以忠恕自修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89页)

解读:儒家强调做人须做正直高尚之人。区分“人之所以异于人者”的原因在于“仁”也,这也是儒家恒定不变的道德标准之一。


或问为君难,为臣不易。何谓也?

○曰为君难于推己。如推己,尧舜之道,如斯而已矣。为臣不易于尽己。如尽己,伊尹周公之道,亦如斯而已矣。

推己,尽己在其中矣。尽己,推己亦在其中矣。君如是,臣亦如是。而四海不被其泽者,予莫之见也。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继继之道,无他,推己、尽己而已。噫!予愧乎!五十而始闻焉。我如用也,我亦能尽己也。我如不用,我亦尽己也,恶乎慍。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七,《遗书》一辑一,第392页)

解读:论君臣之道在于推己、尽己二者,且两者辩证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