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这辈子就只做一颗固定的螺丝钉吗?
曾经有一部荣获世界102项大奖的阿根廷动画片《雇佣人生》,又名《螺丝人生》,这个短片仅有7分钟,全篇没有对白,连音乐都没有,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短片以一个光头男人为主线,讲述他一天的行程片中很多我们熟悉的事物,都用真实的人来替代。例如,我们熟悉的红绿灯、上班坐的出租车,家的用具、上班的电梯,当我们随着他到公司时,发现他也一样在为他人服务。
这部短片讲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身边的事物之间的雇佣关系,换句话说,放到大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你雇佣别人,同时也被别人雇佣。
做一颗螺丝钉,是单体经济时代的产物。
影片是现实工作生活的写照。在现实中,某硬件公司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曾激起社会关于“35岁现象”的广泛讨论,这件事情发生的背后正是传统企业长久以来螺丝钉文化的影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厂取代手工作坊,曾经带来了极丰富的工业产品,但却抹平了人与人的差异。在这些企业看来,每个人就是高速运转机器的一枚螺丝钉。
华为
对于创新,这家硬件公司的中央研究院曾认为创新就是经过理性的借鉴、仿造、拼装,都可以视为创新。公司领导人甚至说过:“研发人员研发一个产品时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发明创造,应该着眼于以往产品的技术成果,以及对外部资源进行合作、交换或购买。”这种所谓的创新,其实是一种继承式创新,而非颠覆式创新。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著名拆解网站的CEO凯尔·韦恩斯向它发难的事情了。韦恩斯在拆解了华为旗舰机P9以后,曾撰文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批评。他说华为模仿苹果采用“五瓣”防撬螺丝,缺乏创新精神。苹果采用防撬螺丝是为了防止用户自行拆机,建立一个封闭的硬件生态系统,而华为P9采用这种螺丝则可能只是为了好看。
所幸的是,如今任正非也认识到了问题,主动提出:“华为的今天就仿佛昔日欢呼出海的‘泰坦尼克’号,前路早已布满危机,要想不死,就必须自我改革。”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变革,传统企业更要转型,但这种改变不是要延续过去的经验,而是要告别单体经济,打破固有的思维。
因此,不做螺丝钉,不是不愿意服从组织管理,不是行动散漫,而是需要打破流程化、标准化的束缚,建立全新生命特征的组织形式,为的是激活个人的创造力,使组织重新焕发生机。
其实,告别单体经济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要有改变思维的激情和勇气。
有一句话说得好,衡量一个人是否年轻,不是看他(她)的年龄,而是看这个人是否还有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有天方夜谭想法的一般是年轻人,他还有时间和机会去实现那些不可能,因此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很长;而年长者通常知道了世事无常,不敢想了,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脚步,于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很短。
如果一味固守过去的思维模式,说明你就是一位老者!
如果能放下所有的经验接受挑战,你将青春焕发!
一个偶然的发现,开启了这本书的旅程。
在一个午后,我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投简历,智联招聘的行业列表中,“跨领域经营”突然跳入眼帘。我敏锐地发现了这是一个机会——非单体经济人才,成为人才招聘的新趋势,将变得炙手可热。我开始思索,如何自我培养,于是有了这本书。
个人,正在迎来自身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就是你的机会!
今天,在告别单体经济的世界里,没有权威、没有专家,一切皆有可能,不愿只做一颗螺丝钉,与过去的自己说拜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