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 大都市区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都市区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及自然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取决于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因和外因,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和城市演变都是生产力直接作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同步互动规律。在农业经济时代,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化具有稳定性,城市的空间扩展速度非常缓慢。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欧美国家迅速传播,人口及工业疯狂聚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显现,工业化同时推动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当工业发展过于密集时,资源缺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凸显,城市的经济聚集效应大大降低,于是工业企业逐渐向城市外围或落后地区迁移。这种迁移会产生短暂的经济分散,但随着时间推移新的聚集会形成,从而形成规模更大、连绵不断的城市带。19世纪初,随着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服务行业与消费性服务行业都不断出现并快速发展,相应地,新的城市功能不断出现且呈无序发展的状态。

19世纪末,城市扩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地域功能的分化,功能相对单纯的中心商业区及近郊工业区开始形成,高密度、集中式、单中心城市结构及“摊大饼”式城市形态初具雏形。随着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交通工具机动化的发展,20世纪中叶,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率先出现城市郊区化趋势,并在随后几十年里演变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20世纪中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导致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的调整,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化,城市已由工业经济形态转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必然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新的面貌,逆城市化现象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实际上是郊区化的纵深发展,是人口及就业岗位由中心城区向更广阔地域扩散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越来越走向多中心化和群体化,城市群、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随之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各方面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大都市区是世界经济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郑州地区经过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在不断转型升级,城市空间形态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是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是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 大都市区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托和载体

20世纪中期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不断调整经济与社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但也逐渐认识到单一的城市并不能满足经济快速扩张的需要,组合型的城市群落在形成庞大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专业的人才队伍、发达的运输和通信网络方面更具有优势,从而开始推进组合型城市战略,形成了一批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引领作用的大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在20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转变,美国大都市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85%,全国有1.08亿人在大都市区就业,占整个国家就业人数的84%;高科技产出最大的20个大都市区的高科技商品和服务总额占全国高科技的比重达到50%。目前,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两个部门——金融服务业以及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务业分别有90%和87%的业务集中于大都市区。美国绝大多数新兴产业起步于大都市区,目前美国国内最新、最具创造力的产业包括计算机、电信、光学设备、互联网等均集中于大都市区。谢守红:《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25~29页。在日本,最著名东海道大都市带集中了全日本一半以上的工人和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以上。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大都市区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托和载体,更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枢纽。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级的大都市之所以成为世界金融、经济、科技创新的中心地带,不仅在于其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更因为它们都有一个辐射周边的大都市区。它们人口规模宏大、地域广阔、经济和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当今世界最大的财富和最先进的生产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我国,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及城市群,不仅使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而且对全国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由我国主要大都市组成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超过36%的地区生产总值,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城市圈、成渝经济圈等多个大都市区或城市群也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在城市经济和全球经济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快速发展阶段,成为区域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空间载体。所以说,城市作为生产要素的空间聚合体、劳动力的集中地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已经成为展示经济作用的最重要场合。进入21世纪,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随着人类生产及组织方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潮流和发展趋势,大都市区作为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区域单元,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未来10~20年,随着城市向都市区形态的推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将不断升级,大都市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大都市区化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先决条件。随着郑州地区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郑州与周边地区的融合趋势日趋明显,只有加快推进郑州与毗邻城市形成组合型大都市区,才能够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与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足发展。

三 大都市区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流空间形态

大都市区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趋势。早在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就采用“大都市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人口统计,并用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0~1940年,大都市区的规模与数量普遍增长,由1920年的58个增长到了1940年的140个,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由33.9%上升到了近50%,大都市区已成为“全国所有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第二个时期是1940~1990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型大都市区优先增长,大都市区的数量上升到268个,人口达到2亿,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79.6%。如今居住在巨型大都市区内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0%。张京祥、刘荣增:《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第6~8页。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也具有明显的以大都市区发展为主导的特征。在重工业化时期,日本的制造业高度集中于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四个大都市区,尤其是集中于四个大都市区临海部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带。欧洲国家如英、法、德、荷等国,在其城市化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现象。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等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都市区。而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形成了著名的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和圣地亚哥—旧金山三大都市绵延区,欧洲西北部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这一地带,英格兰中部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这一地带已经形成若干个大都市区在地域上彼此相连的现象,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大都市区绵延带。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可以说,大都市区建设已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化发展潮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长足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大都市区、城市群、都市圈等新的城市空间形式,标志着我国城市化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或称城市群),这些大都市连绵区已经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发展轴线和大都市区构成的复合型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例如,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包含了以上海为首的16个中心城市;沪宁、沪杭、杭南交通轴线“之”字形城市发展轴线;上海、南京、苏锡常、通泰和杭州湾大都市区及其腹地。大都市区现象不仅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而且内地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大都市区的雏形,如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西咸大都市区、长春大都市区、成渝都市圈、厦漳泉大都市区、郑汴一体化、沈抚同城化等等。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由此可见,大都市区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都市区的发展经验对郑州都市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