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旱地:山薯 甜薯 冬粉薯

山薯,是我们那里对淮山的叫法,也确实有这别名。

山薯种起来比番薯麻烦些,因为藤蔓太长,让它在地面爬的话得乱成一团,所以得给它们搭架子。

种山薯也是要把田地弄成一条条田垄,然后等山薯苗长出来后,在旁边搭架子就好。

给山薯搭的架子相对简单,用细条的竹子就够了,两根竹子两端插泥土里,相互倾斜,顶端交叉用绳子绑起来成为一组。

同一个田垄上的一组组竹子又用绳子连成一整条。山薯藤就会在一整条架子上爬。

虽然我们家也种过山薯,但爸妈在这个事情上从不劳烦我们(种得少),所以我也不清楚种植的过程。

看了资料说是用种子种的。

山薯所谓的种子,和我们平时很多植物的种子不同,它自身就像一个果实,拇指那么大甚至不止,就长在山薯藤上。

一般说来,收获的时候大人们都只挖地下的淮山,藤上的果实是不管的,因为不好吃。

不过我们小孩子嘴馋,会摘下来,做番薯窑时顺便塞进去,或者用竹签插起来烧吃。

山薯也分好几种品种,我们村里种的是那种很粗的,长成后普遍长于三十厘米。

我妈会用一种有点像铲,但形状更像竖着切开的半截水管的农具来挖。

收成的山薯,我妈会挑些长得好的送给细姨或其他人。由于种的不多,送些出去后,也没剩多少自家吃的了。

自家吃,或者炒或者煮汤。

如果是炒,首先是刮皮,用水煮熟,然后再切片炒。

每次煮熟后,我妈会喊我们先吃一些(很香),然后再切片。

如果是煮汤,也是先刮皮,然后切块煮。

刮山薯皮要注意保护皮肤,皮肤嫩的或者褶皱多的地方,要是沾了山薯的汁液会很痒。

我们的山薯一般在春节前后收成,那段时间会吃得比较多。

不过我们几兄弟都不怎么爱吃,感觉容易腻。

不过如果是甜薯的话,我们就挺喜欢吃的。

甜薯的外观就像缩小版的山薯,十厘米左右。

它的其中一个种类的根系超级发达,难怪也叫毛薯。

甜薯和山薯的肉质都是白色,吃起来也都粉,但是甜薯比山薯更香,不容易腻。

不过,这个作物我们村子应该没种,别的村或者镇子大概有种,偶尔在圩市能买到。

我有个同镇的同学,平时就老爱在好友圈晒她家里寄来的甜薯,看得我老馋了。

另外还有一种大小和甜薯相近,果实外面包着皮,剥开后看起来分节叫冬粉薯的作物。

我们那里叫面薯,但人家学名其实叫竹芋,属于竹芋科,不是薯类。

冬粉薯吃起来和薯类确实又不同。薯类普遍是淀粉超多,而冬粉薯有很多的纤维,咬起来的感觉和竹笋反而差不多。

不过冬粉薯长在地面上的植株却一点都不像竹笋,反而和芋头的植株有点像,所以叫“竹芋”?

我们村种冬粉薯的肯定也是极少,我只是有一次在田边路过,看到有一堆冬粉薯秆在晒;而平时也吃得很少。

冬粉薯一般是煮汤,煮出来的汤比较清,喝起来很好喝。

在我们理解里,清汤一般和清热祛毒有关系。查了一下,资料说是:清肺止咳、清热利尿。

不过小时候我对冬粉薯挺嫌弃的,纤维多,味道淡。

后来外出读书,根本就再也见不到这东西的身影了,逛菜肉市场时刻意找了也没发现。

有资料说这个是茂名的特产,我们吴川毗邻茂名,大概也是种了一些吧。

好了,带“薯”字的介绍了很多,没“薯”字但又属于薯类的芋头等作物后面再说了。

下一篇先把旱地重头戏的花生和我们家常种的豆类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