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子张19.6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什么是仁?这是个大问题。
简单明了一点,祖先造字,就表达了“初心”,二人为仁,两人之间交往,做人事,就是“仁”,做不是人的事,就是“不仁”。至于什么事是人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人不应该做的,只要是人的人心里都很清楚,这不用教了。
《论语》孔子师徒们多次谈到“仁”。我们回顾温习一下。
学而篇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雍也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罕篇9.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路篇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卫灵公篇15.32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阳货篇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言归本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邢昺说: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朱熹说:四者(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
程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又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又曰:“近思者以类而推。”
苏东坡说: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子夏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总结经验:要博学,学习领域要有广度和深度,而且要树立并坚守远大的志向。要切问,对自己关切的问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专研态度,并且力求“近思”,把眼前的问题思考清楚、明白,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切忌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努力做到这些的话,“仁”字就自然蕴藏和体现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
子夏说的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