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智慧富平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下面介绍几个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

一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基本公共服务4个一级指标(住建部,2012)。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二级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个二级指标,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管理与服务指标,分为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应用三个二级指标,涉及城乡规划、数字化城市管理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产业与经济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个二级指标,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项三级指标,如表3—3所示。

表3—3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 国脉互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国脉互联(201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共涵盖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具体参见表3—4。

表3—4 国脉互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三 中国通信协会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通信协会(201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如表3—5所示。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表3—5 中国通信协会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四 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南京市信息中心邓贤峰在2010年,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特点总结提炼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网络互联、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人文4大领域,共21个评价指标。具体内容如表3—6所示。

表3—6 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五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011年7月初,上海浦东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公开发布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市民主观感知5个维度、19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如表3—7所示。

表3—7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

续表

续表

2012年12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发布,其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六 宁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和咨询机构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究、起草的“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属于2011年度部、市合作国家重大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整个指标体系由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和智慧环境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构成,具体评估要点达119项。具体内容如表3—8所示。

表3—8 宁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评价体系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不够系统全面、信息采集难、主观成分多、阶段性特点体现不够等不足,需要在快速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其导向作用并加以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