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讲话》开创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新天地
毛泽东的《讲话》为延安乃至未来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受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拥护,他们纷纷把眼光投向广大工农兵的基层生活。党则“小心好好引导小资产阶级出身的艺术家,自觉的不是勉强的、慢慢的和工农打成一片”。“大家都照着《讲话》的方向、道路和目标去做,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为工农兵”的创作潮流下,文艺家满腔热情地描写农民,反映中国农村的觉醒和变化以及中国农民的解放、憧憬和欢乐,歌颂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成长的平民英雄为国家、为民族利益勇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曾经黯沉寂寞的浅吟低唱,让位于激昂奋进的雄浑乐章,唤起了一个民族团结进取、抗击敌寇的革命激情。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新文艺,在延安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一大批雅俗共赏,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编辑的一套解放区的“人民文艺丛书”,有包括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平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大型新歌剧《白毛女》,以及话剧、报告、叙事诗在内的作品178部。这些作品也获得了人们的审美认同。有人曾评价道:这些起于地道的民间,“既不‘庙堂’又不‘洋奴’、凝聚着中国民众的最广泛精神诉求的文化,就像挂露迎风的野花那样清新可爱、足堪造就”。郭沫若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和新的文化。”在革命文艺走向人民的道路上,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民文艺家。这一切都宣告了一个新的文艺时代的到来。
毛泽东的《讲话》得到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界的响应。1943年3月15日,《新华日报》刊登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发表讲话的消息。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以摘录和摘要形式刊登《讲话》主要内容。郭沫若连续以《一切为了人民》《向人民大众学习》《走向人民文艺》等为题,发表系列文章,号召进步作家“努力接近人民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希望、言语、习惯,一切喜怒哀乐的外形和内心,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回复到人民的主位”。上海、香港等地的进步文艺工作者以各种形式宣传《讲话》内容,使《讲话》精神得到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