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头脑到心灵(1)
头脑找到路径
颠簸前行
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心灵知道它已经
走上了通往的美妙之境的路
不会逃离
头脑试图抓住
那不变的
终极理解
心灵知道它在
自己永远不会理解的
静止的旋风中
头脑想有足够的安全感
来让爱
步入天地间
心灵知道爱从不谨慎
不可藏匿
一旦逃避的希望被尽数抛弃
【寻找不来不去之物】
我们所求一致:都想要幸福。我们四处寻求幸福——从经验、从财富、从他人、从快乐、从成功身上,但我们空手而归,因为那些不是快乐之源。我们要归根溯源,但如何做到?如何找寻源泉?我们追寻的这些东西来来去去,所以我们要找的是那不来不去之物——那便是源泉。事实上,一切的源泉也正是我们本身。你便是一切之源,但不要从字面理解。让我们一起探索,既然源泉不来不去,它必然现在正在此地、正在此时。所以,让我们研究当下这一刻,看看它展示了什么,其中是什么不来不去的。
让我们直接从现有的感觉开始,此刻,置身于绵绵感觉的波涛中。你会察觉到的感受之一是:感觉永远在变,你的感受从一刻到下一刻永远不会相同,但它们也有连续性,从一种流动到另一种。所以,尽管感觉算不上不来不去的事物,但它们的交织让我们感知到连续性。
相反,你注意到思想的不连续性。思想非常易变,当你的思想展现眼前,你会发现和感觉相比它们是多么飘渺、残缺、杂乱无章。记忆作为过去的思想便是很好的一例,你从来不会有某事真实、完整的记忆,那会和事情本身一样长,而我们的记忆大多像静止照片、或者一系列照片来强调事情重要或凸显的部分。它们是所发生时间削减过的、高度剪辑过的版本,像个业余电影,跳跃着被粘贴到一起,经常连主线也缺乏。
想一想这些高度剪辑过的思想与感觉如何不同。和感觉一样,思想也总在变化,但变得快得多。一念之中,你可以瞬息将家具倒置,思想允许我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然而思想不如感官信息或物质世界那样构建得当。
另一项不同在于:思想要么是对过去的记忆、要么是对未来的幻想,而感觉的印象就在现在。思想出现在当下,但内容总是关于过去或未来,因为当下产生关于当下的思想在时间上永远来不及,你思考不了那么快。等你想到某件事时,它已是在过去了。
思想和感官数据的差别对我们来说很明显,但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一些精神病院的人分不出差别,他们的很多思想对他们来说就是真实,从而分不清思想与实际的事物。区分它们的能力让我们能在世界中运作。有些思想太有说服力,甚至能吓着我们自己,但一般我们都能看出思想和感官信息的差别。思想能令人相信的原因是他们通常建立在从前的感觉体验上。
能意识到思想和记忆不如我们认为得那般坚固、连贯,这不错。它们始终在变化,我认为你能将一个思想保持哪怕十五秒都很难。哪怕你对某个特定时间的回忆也是在变化的,比如,你和你伴侣初次约会的记忆在见面后一周和在二十年后不会相同,如果你们离异更必定会不相同。很多研究都表明了记忆惊人地不准确,十个人目击同一件事,你会得到十个版本,而没有一个和真实事件对得上。思想和记忆肯定不满足我们所寻之物的条件:不来不去,也就不能是幸福、平和和爱的源泉。
下面,轻松一下,请你起一个特别的想法——关于“我”,真的去体验这个“我”。它和真实的事物等价吗?还是更像一份回忆、一份不完整的东西?你的角色在你内心的电影中是什么样子、又有多准确?自上次照镜子已有好几天了吗?你照的时候,是否因影像与对自身相貌的印象不符而惊讶?你会意识到,你永远得不到关于“我”的不变的画面,你没法准确定义它,你找不到确切答案,一如你找不到你五分钟的一个思想一样。
你还会注意到“我”是如何波动的。你的自我印象有时是正面的,有时又不是。我们都有过陷入“毫无希望、什么人都不是”这样感觉的时刻,你真的相信了,而后一个有魅力的人对你产生兴趣,你又完全忘记了“什么都不是”的故事。抑或,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带着乐观的“我”处事却遭人批评、从而忽然坠入低落的“我”中?“我”和每个思想、每段记忆一样,都有变动性和无形性。
虽然“我”常和身体联系在一起,但它并不是身体,因为我们会说“我的视力不好”而非“我是视力不好。”每当我们提到身体,也会有“我”存在,显然,身体是物质现实的一部分,它可以被指代。然而,“我”不指代任何东西。你可以大谈关于“我”的故事,你可以提及那个故事、担心它的走向,但所有一切都不指代什么。“我”只是一堆贴在一起的回忆,组成我们所谓自我印象——这个描述很准确,只是印象而已。“我”事实上是关于“我”的思想。
当真留意一下此刻对“我”的体验,不管多努力,它都不过是一个电影片段。更奇怪的是你通常在这影片中,而其实除了照镜子,你很少能看见自己。大多数人从未见过自己,比如,看自己吃早餐,但我们对做这些事的自己看起来是怎样的都有印象,完完全全是人造的印象。我们制造回忆,然后称其为“我”。随后我们努力改良自我印象,而事实上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改良回忆!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专注于制造正面自我印象,好像一个印象多有能量似的。任何人的自我印象都实现不了任何事情。
我们还有个幻觉:我们的自我印象就是别人看到的我们,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是他们对我们的印象。没人能关联上你对自己的印象——他们看不到你脑内的画面。不知为何,我们会认为自我印象能保护我们,或者让我们广受欢迎,而此刻事实是:你的自我印象什么也做不到。你的自我印象不是听着这些词句的人、没有你所想的思想,它自己就是一个思想。听、想都是当下发生的,但神秘的是:何人或何物在做着这些事?如果你诚实,你没法把那些归功于所谓“我”。
此外你是否还注意到,当你忘记自己作为重要人物时,关于“我”的思想会出现空白?你被某事吸引住,忘记维持自我印象,哪怕当人们维持着沮丧这一自我印象时,也会有忘记感到沮丧的时候,因为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别处。如果你在找不来不去之物,这“我”显然不合格,它甚至还不如任何感官体验够格做快乐的源泉,所以,花在提升自我这一点上的时间不会有回报。它不是我们找寻的目标。
那么,除去感官、体验、思想、感觉和“你”,还有什么是此时此地存在的、不来不去的呢?是什么在察觉感官信息?是什么听到了内心的对话?是什么察觉了自我印象而未被其欺骗?什么是所有思想之源,包括“我”的念头?它不是你能感知的,你在身体里、在脑海里都找不到它,但它就在那里,此时此刻。而更可怕的是,你甚至无法去思考它,你关于你是谁的想法永远无法充分代表你是谁。
有这样一个谜,能想、能看、能感觉且有躯体。这个谜具备意识的基本特性:它能意识到思想、感情、感官,所以即便你没有在注意上述任何东西,我保证注意仍在发生。有某种神秘的东西,意识到了我让你去注意的这些感官和思想,有某种东西审阅着你当下的经历、记忆,来看我方才说的对你是否正确。即便这些没有发生,也有某种东西正注意着另一些事。我们发现,并非“你”在察觉这些感官,或者被称为“我”的劣质电影,并非“你”在看着这部叫“我”的电影,但看这部电影的行为确正在发生。
这神秘之物就像一只电筒,我这么说是因为它有光明的特性,你注意到的任何东西都会被这一意识点亮。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双手,光明降临来照亮你的双手,但这光明不是你的,不是“你”。有些事物,要么听到了我的言辞要么无视我的言辞,有什么是即便在你为不相干的思想分心时已然在此的呢?是什么注意到了分心的思想?那经历着思想与感官的无穷变幻神秘的光明是什么?是什么出现在这所有经历中?
如果你把“我”指派给它,那是创造了一个中间人。这个“我”从不是感知者,它只能是额外的添加层。感知者从不离开,它只伴着额外一层“我”来体验当下。某种程度上说,这个事实十分耻辱。发现“我”不过是额外的、构建不得当的一层思想,且永远无法持久、可信,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贬损。
无论你成为大人物的白日梦做得多么详尽而复杂,你都从未完全成功地隐藏那不来不去之物,并且从未能伤其分毫。“你”没法将生活弄得一团糟,因为过着生活的不是“你”。我们以为如果不是“我”料理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会支离破碎,但料理着你生活的从来不是“你”。所以,你相信什么呢?相信这里也未能成就白日梦,还是相信这谜事实上过着你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但思想拥有强大力量。
思想在思想的领域中有强大力量,思想能给你的自我印象造成严重伤害。那又如何?拿出你的自我印象,将它打扮得衣衫褴褛,现在你有流浪汉的自我印象了。思想本身不是问题,你被它抓得多紧才是。你若陷了进去,思想关于天堂还是地狱都不要紧。人们在事情可能有多好的思想里吃的苦,和在可能的悲剧里吃的苦一样多。
你若误以为思想是不来不去的,那么思想可以很有说服力。“我”的故事像你反复播放的录音,我们觉得,“那一定是我,因为是我在想到自己时想到的。”我们被习惯性思维安抚,但如果你诚实,你会看到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个故事——你忘记了这名为“我”的特定想法——而认知依旧在,哪怕没有“你”。
∞
我紧张,因为我总需要一个计划。
最简单的回应方法是请你查查:你能找到一个必须有计划的人吗?你现在能找到她吗?
不能。
所以,如果她不在也从不曾在,那么谜团是:谁做了所有的计划?都是从何而来?
来自恐惧。
但是谁经历了这恐惧?如果“你”并不真正存在,那我们称为恐惧的情绪也不是由你经历。那也是刚刚发生的事,这真是个好消息:你不必为那个担惊受怕的“你”负责,真是太宽慰,你没被套住。
此外,还有让人好奇的可能:谁或者什么在此刻听到这些词句?显然不是“你”,而是大得多的某种东西。那就是决定何时计划何时不计划的东西,它决定了你会是否会在明天计划好。只要对那产生好奇心就行。
∞
自由意志与选择呢?
一旦你认可没有“我”的存在,那么也就没有什么被叫做“我的”意志。但意志是存在的——只是并非“你的”。
你是说,我没在做任何选择?
你认为是你的东西从未做出选择,但选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谁做决定?
这个问题很不错!这是贯穿你生命每一条的巨大的谜团,选择被做出,你却无法参与。这引发了问题:何人或何物在过着你的生活?
【思想的真相】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所谓的“想法”。你是否能决定让什么样的想法出现?你能先决定先有一个想法,然后这个想法马上出现;还是想法就这样自己出现?如果你从来都没有想过拥有一个想法,你还能将其称为“你”的想法吗?如果它们都不是你的,又凭什么需要你去负责任呢?它们只是出现而已。你只需要注意思想的本质,以及它们从何而来。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你的想法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它们的可信赖度又如何?
一旦你认识到,你的大部分想法都是虚假的且不值得引导,你对它们也就失去了兴趣。一些思想和语言,譬如“请递一下黄油”,是有用的;但大部分思想和语言其实不代表实际的东西,也没有实际意义。一旦你了解到这些,你就再也不会被这些想法困扰了。这些想法同当下丰富多彩的现实完全没有可比性。思想与当下之间的区别就如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幻想可能无限美好,可它永远不会拥有当下现实的勃勃生机、五彩斑斓和宽广维度。想法会遮挡住现实,在我们自己和当下现实间制造出幻觉。即使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幻想和梦想,想法也会像面纱一样,隐藏起这一刻真正的美丽。
思想只是当下的一小部分,所以如果你过于关注思想,你将错失当下正在发生的其他美好事物。
∞
你说,面对万物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你是否应该面对这个被叫做“想法”的幻觉呢?
是的。接下来,可以思考一下现在是谁拥有这些想法。现在只需要诚实地承认这些想法不属于“你”。当你真的开始观察这一瞬间时,你找不到任何一件事和“你”相关。
当你完全诚实地面对你的想法时,你会发现它们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你却更能面对神秘世界的其余部分。当想法最终被认为只是体验的一方面,它们会很自然地被归类为如镜子般的辅助角色。思想可以成为利器,但它永远不会是故事的全部。当然,心灵会对思想的这个变化而产生各种不安。如果你正面对着心灵的这种动荡,那么就一起来发现此刻有什么事情在发生。然后你可能会意识到这些想法本身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