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关于通商条约的签署

经过天皇批准的圣令

与佩里来航时期不同,此时势力强大的大名中有多数人成为开国论者,在朝廷的首脑集团内部,即使没有积极地主张开国论,至少也形成了容许开国一致意见。幕府与哈里斯的商议,正是这一形势下的结果。

就交涉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接下来就是条约的签署工作。德川将军及作为政治组织的幕府,以天皇委任其大政(政治、军事、外交等权限)为前提,负责国家的运转。根据惯例,由幕府负责签署条约,之后再向诸大名和朝廷报告即可。

但是,上述条约是关系到国家根本的重要条约。负责与哈里斯进行交涉的全权委员井上清直和岩濑忠震两人联名,向老中提交了如下的上奏书。


将军亲自临席,尾张、纪伊、水户御三家御三家:德川将军家的同族,指尾张、纪伊、水户三家。其地位特殊,受到幕府的特别待遇,超过其他大名。任务是辅佐将军家,保持将军家的血统,将军无嗣时,从御三家中选继任人。以及亲藩亲藩:江户时代大名的一种门第,德川家康以后德川氏的子弟成为大名者被称为“亲藩”。亲藩与谱代同为将军的藩屏,牵制外样大名,地位重要。、谱代谱代:江户时代大名等级之一。三河时代到关原之战以前侍奉德川氏的武士且成为大名者称谱代大名,地位次于亲藩,担任幕府要职。、外样外样:关原之战之后臣服德川氏的大名为外样大名,他们与谱代大名在制度上有严格区别。各大名,围绕开国条约展开无保留的讨论,得出了各种意见。老中主要外交负责人也出席了此会,由全体的一致意见(一致决定,而非多数同意)得出了结论,作为国是(国家的最高基本方针)确定下来。于是奏请天皇批准、再向全国发令……


从锁国到开国,日本的国家根本发生了改变,完成了向新国家的转换。异议和混乱在所难免,也必然会受到外国的轻视和侮辱。然而,幕府不怕浪费时间,听取众议,在武家意见一致的基础上决定了将开国定为国是。然后,幕府向朝廷和天皇报告、加以说明,最后获得同意。在此基础上,幕府最终形成意见,即签署通商条约后再向全国发令。

在听取武家和公家议论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是极为重要的。若非如此,决议就难以得到得到农商民的理解,也就失去了举国一致体制的意义。此外,上述过程还推进了包含意识改革的幕政改革,从《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1615年攻陷大阪城后,幕府为控制天皇和公家而制定的法令。根据此法令,天皇的权力仅限于改元等礼仪性方面。(1615年)至今,一直与政治绝缘的天皇再度回到了决定国家政治的位置,将不再由幕府独自决定国家政治,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见《幕末外国关系文书》)。

天皇的批准相当于同意签署条约的许可。老中接到签约建议,向天皇请求许可。根据大政委任的原则,幕府不难获得天皇的敕许,但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为引起幕末日本政治和社会混乱的导火线。

请求敕许

幕府告知哈里斯,正月五日(1858,安政五年),天皇将敕许条约的签署,预计三月五日完成签约。二月五日,老中堀田正睦到达京都,此时距签约日还有一个月。原本对于什么事都装腔作势、拖延不办的朝廷和公家,竟然批准了条约的签署。但是,如果仅凭这件事就相信幕府和朝廷的政治力量,那未免脱离现实而过于乐观了。

二月九日,老中堀田正睦赴天皇御所进宫拜谒(拜访皇宫称作“参内”),就条约签订一事请求朝廷的许可。堀田正睦的同行者有岩濑忠震(美国方面的接待人)和川路圣谟(俄国方面的接待人),三人在京都的本能寺落脚,邀请朝廷代表(议奏和武家转奏的公家,转奏指负责在朝廷与幕府之间传达命令的官员),把幕府同哈里斯的交涉过程和条约草案展示给他们,并说明了具体情况。三人提到时下的国际形势和欧美列强的军事实力,随后进一步解释,美国不是要求开国的唯一国家,开国是列强对日本的一致要求。堀田正睦预计,通过以上解释,朝廷应该可以理解条约的签署,然而他还是太乐观了。

二月二十三日,老中堀田正睦得到了关白九条尚忠的答复。九条尚忠表示,条约签订事关重大,需御三家以下的诸大名议论之后,才可再度上奏,天皇再予以回复(诏敕)。堀田正睦揣测,此事虽然不能作例外处理,但九条尚忠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再度上奏,按照惯例天皇将予以批准。

将军德川家定的指示传到京都的时候,正是同哈里斯约定的三月五日。当天,幕府向朝廷提交了请求批准条约签订的书面请求。这份书面请求,实际上是堀田正睦在九条尚忠的指示下完成的。同时,在九条尚忠一边,也就此撰写了诏敕的草稿。内容是,“拜托”幕府方面深思熟虑,好好地做出回应,总而言之就是将此事责成幕府处理。

由关白来草拟诏敕已不是例外。在与幕府的交涉过程中,关白也并未一一按照天皇的指示行动。九条尚忠出于避免与幕府对立的考量,固守着关白的职责,全部按照惯例来处理幕府的请求。

但这一次的问题事关重大,已经超过了关白能按照惯例处理的范围。

天皇的主张

签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白为幕府准备的诏敕草稿实则与孝明天皇的想法相去甚远。

前任关白兼内览鹰司政通与现任关白九条尚忠都是在朝廷位居要职的大人物,二者对条约签订都持容许态度,但他们也清楚,在老中堀田正睦到达京都以前的一月末,天皇曾公开表示了反对签约的意见。尽管关白九条尚忠知道天皇的真实想法,却还是违背了天皇的意志而采取了行动。

在近世的朝廷、公家社会中,关白拥有比天皇更大的权力。关白的存在是为了监督天皇,避免其出轨的言行,关白肩负着统领、制约、调整朝廷和公家社会的重任。幕府考虑到关白的上述职责,常在经济上对关白进行支援。鹰司政通的情况比较特别,他在任关白34年,1856年(安政三年八月)将关白一职让予九条尚忠之后,他仍然作为朝廷的重要人物而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天皇曾公开表达对鹰司政通的不满,他总是在两人的谈话中被能言善辩的鹰司政通压倒,却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那年,鹰司政通68岁,而天皇只有26岁。天皇的态度大约是,准许签约将导致混乱,因此不能同意。在近世的天皇当中,孝明天皇的确是一个异类,他明确地坚持个人主张,常常反驳和自己不同的政治意见,所以确实不是一个寻常角色。

孝明天皇

天皇关于政治、军事、外交问题表达意见常受到制约,朝廷的人事、赏罚问题等也是同理。不用考虑天皇的感想,只要经过朝议及关白承认的事实,天皇就无从异议。这是近世天皇的惯例,鹰司政通和九条尚忠都希望天皇按照惯例行事。

但是孝明天皇想要打破惯例和传统表达自己的意见。天皇对于条约签订一事的反对,绝不仅仅因为他对鹰司政通和九条尚忠的排斥感。公家内部并未就此事展开充分的讨论,而且,也很难把这看成是武家的共同意见。虽然井上和岩濑的上奏书中称开国这一国是的决定经过了武家的讨论,但实际上并没有。

拒绝批准通商条约

作为特例,天皇就条约签订一事征求了公家上层中非朝议朝廷的最高会议。由关白、内览、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议奏四名、武家转奏二名构成,朝议成员一共11名。之后,亲王也可参加朝议,不同阶段的朝议人数也有所区别。人员的意见。中山忠能、正亲町三条实爱等13人公家建议,应该对九条尚忠的诏敕草稿加以修正。

接下来的三月十二日,中下级公家88人以要求修改诏敕草稿为由,突然进宫参谒,像是一场聚众示威的活动。公家共有137家,以往少有两人以上的公家共同参与行动。这次抗议几乎出动了三分之二公家的代表,其中还包括天皇的近侍岩仓具视。

天皇的异议一般会被当作私人意见处理。但是这一次,天皇的意见既非突发奇想,也非任性妄为,而是被视为有正当的理由。天皇的发言无疑对公家群体和朝廷内的氛围有极大的影响。

三月二十日,天皇在小御所与老中堀田正睦会面,左大臣近卫忠熙代替关白九条尚忠向堀田口头传达了天皇的旨意:“……变革锁国之良法,将涉及到人心动向,还关系到公家的群臣和国体问题,所以,出于对日后事态的担心,必须再度召集御三家、诸大名进行商议,再向天皇禀告……。”天皇当面向堀田正睦表达了拒绝批准通商条约的意思。然而,幕府依然独断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