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销零售渠道的现状
生产过剩,渠道稀缺
在经历了连续的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之后,随之出现了通货紧缩。到“八五”期间的投资项目陆续在1996年和1997年投产后,中国不仅告别了几十年的短缺,而且,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形,许多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幅度超过30%。投资与消费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物价下降。财税金融政策用遍之后,政府依然回天乏力。
或许用新制度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新制度学派认为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那么过去是商品稀缺、产业资本扩张,现在是生产过剩、渠道稀缺、商业资本扩张。由于中国自身的分销渠道与市场需求差距甚远,这就给了跨国零售集团资本扩张无限的空间。
附:观点集纳
小而分散的分销零售渠道,将没有生存空间
中国分销零售渠道的总体费用比国际分销零售行业的平均水平要高很多,这是因为中国的分销零售渠道非常分散、渠道过长、成本太高。比如,中国的家电行业有1万多家分销商,而且分销渠道的层次过多,导致分销零售费用和渠道存货量居高不下。虽然从世界水平上看中国的分销商各自的毛利水平都较低,但因为产品常常都需要经过三四道中间环节才能交付消费者手中,渠道的总体成本就变得非常高。同样,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渠道各环节中存货量的增加,使得分销零售渠道并没有真正起到产销之间桥梁的作用。有的厂家的渠道库存总和竟与其一年的销量总和相当。
层次过多的渠道导致渠道成员佣金偏低、渠道管理乏力,使得渠道往往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迅速、有效地推出适宜的商品。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生产者也失去了相应的销售机会。不仅如此,众多的经销商和多重分销零售环节还为由渠道挑起的价格战创造了条件,从而造成了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降。
调查表明,消费者愿意而且将越来越多地在大型零售场所购买大件消费品。批发商的角色也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仅作为整合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第二种是参与销售过程,在侧重物流的同时提供额外的服务,如给厂商提供市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安装维修服务;第三种是自己也变成零售商。中国分销零售渠道的整体发展趋势将会日益集中,小而分散的形式将逐渐消失。
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纵向渗透难以成功
中国的分销零售渠道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零售商苏宁往生产领域渗透,生产商格力、长虹要建自己的分销网络,在药品行业还出现了生产商和分销零售商的合股。
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呢?
这种融合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纵向渗透一般都难以取得成功。事实上,很少有零售商在购买了生产性资产后能成功地拥有这些资产。虽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有的商家曾经这样做过,但后来他们又都卖了,因为他们发现专业的生产商比他们更高效。
欧洲或美国的零售商通常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生产商,向他们订购私有标签的商品。例如,德国的零售商ALDI公司就与数家生产商达成10年的生产合同,让他们为自己生产私有标签的商品(如咖啡)来销售。这对ADLI公司来说成本很低。宜家则是先有自己的设计,再委托生产商去加工。
再看中国的制造企业,格力空调通过部分拥有自己的分销商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因为它使格力可以控制销售渠道,并能限制由渠道挑起的价格战。但这将对渠道管理带来挑战,因为生产商和经销商的根本利益很难完全一致,也会使生产商的渠道灵活性减弱。尤其是当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在销售多种品牌的大型商店购买空调、商家必须给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情况下,生产商的渠道策略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
总而言之,生产和渠道是否需要结合取决于消费者。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在购物时是希望有更多的品牌可供比较和选择,还是忠实于某个品牌?从这一点上讲,对生产商而言,渠道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产商既要考虑商品的特性,又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最后还要平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
中国分销零售企业
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分销零售市场开放以来,外国的零售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当地的分销零售企业不堪一击。目前,在巴西和阿根廷,沃尔玛和家乐福主导着零售业。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外国公司的实力很强,中国公司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必须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许多全球性零售商都意识到了规模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地进行扩张。例如,美国著名的服装零售商GAP现在正以每年开55家新店的速度在全球各地扩张,家庭用品零售商家得宝也是以每年50家新店的速度在发展。中国的分销零售企业也亟须扩大规模,应通过哪种方式扩张,是通过收购、并购,还是通过自身的有机成长?
盲目的扩张和并购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超市为例,通过一下购买50家店的方式收购竞争对手可以使规模迅速扩大,还可以保留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但这样做也有许多风险,例如,店铺的位置不好、店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整合文化和流程管理方面的难度很大。如果都采用自建的方式,管理起来会比较容易,但时间会很长。
根据在巴西和阿根廷发生的情况,中国零售行业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中国企业也不一定就竞争不过外国企业,关键是中国企业要采取措施尽快从商业模式、企业规模、运作流程、物流管理以及店铺选址等方面向世界一流的分销零售企业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