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执着和勇气
在现代哲学家曾经推动过的哲思中,逻辑实证主义是最英勇也最齐心协力的一个。它的失败(或用更缓和的字眼来描述,它的缺点)在于它对大脑如何运作的无知。在我看来,这个缺点说明了整个故事。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都得采用极主观的看法,才能解释人类在观察和理性分析时的生理行为。这个现象在过去50年中并没有改进多少,人类正在积极探索心智领域,但其中大部分仍属未知。逻辑实证主义者所看重的科学思维过程,由最复杂的心智运作组成,而大脑本身即使只是在处理最简单的观念,也都会是一个混杂的场所。科学家的思维并不是线性的,他们做研究时会沿路构思观念、证据、意义、关联和分析方法,不按任何特殊秩序把一切分解为片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曾经投入部分生命来研究观念形成的复杂性,他提出:“创造性思维和一般较世俗的思维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一、它愿意接纳定义模糊的问题,并且逐渐为这些问题建立结构;二、它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全神贯注于同一个问题;三、它对相关领域和可能相关的领域,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
一言以蔽之,就是:知识、执着和勇气。这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不透明的混合体。也许只有通过仍然少见或不存在的回忆录公开自白,我们才能得知科学家实际上是如何寻得方法,找到可发表的结论。从某种角度而言,科学文献会蓄意误导人。正如小说比小说家本人来得精彩,科学报道在去除了混淆与卑鄙想法之后,也比科学家本人来得完美。这些数量庞大、无法为人理解又无价值的东西,虽然不久将为人遗忘,却包含了大多数让科学成功的秘诀。
逻辑实证主义者渴望追求客观的科学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正规定义并不属于哲学问题,也无法依照他们的期望,从逻辑和语义分析中获得。它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只能靠继续不停地探究思维过程本身的物理基础,才能加以回答。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显然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运用,这个方法在目前刚萌芽的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领域及时辅助之下,才可以模拟复杂的心理运动过程。这个仿真系统将和快速成长中的大脑神经生物学相结合,包括在各种思考形态下,对活跃的脑神经计算网络进行高识别率的扫描。同时,分子生物学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也将带来重要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对观念形成时确实发生的生物过程加以定义,也许可以设计出卓越的方法来探寻大脑和外在的世界现象。这么一来,我们或许可以将自然界的事件和定律,与人类思维过程的物理基础做更紧密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不可能迈出最后一步,为客观真理设计出无懈可击的定义?也许不能。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很大的风险,就像绝对主义(absolutism),也像危害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美杜莎(Medusa,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过早的肯定会比否定更具摧毁性。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准备放弃?绝不!靠着北极星航行总比在无意义的汪洋大海上漂流来得强。我想,当我们逐渐靠近前辈先师设下的目标时,心中会有数,尽管我们可能无法达到目标。从我们共有的优雅、美丽而深具潜能的想法中,从具备哲学实用主义最佳精神的智慧行为里,这个目标的光芒将耀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