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利篇(7)
孙子还曰:“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僵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6]意思是:“我军士卒舍弃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厌恶财物;不怕牺牲生命,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水沾湿了衣襟,躺着的则泪流面颊。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曹判那样的勇敢了。”这里说的是士兵不是不怕死、不爱命,而是说正是怕死且爱命,才勇敢地冲上去以争取不死的一线希望呀!因为不这样做,不仅有纪律约束,而且地处绝境,可能没有来得及逃跑就被处决掉了。当然这是指的是春秋无义战的说法,现在战争中,特别是在正义的战争中,战士们出于爱国爱家的精神之利是会奋不顾身的冲上去的。这是大义、大利,是精神之利,是达到了利的极限了。
4.见利必须思害
有个故事说一男子在大街上看到店中摆着满台子的金子,就不顾周围站满的人,一头冲进去抢了金子就往外跑,可他很快就被人家抓住了。当问他为什么这么大胆地当众抢劫时,他回答说当时他眼里只看到金子并没有看到人。这是典型的见利不见害的例子。
记得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曾经遇到一个途人,挑着满担子卖剩的货物回家。他在埋怨其儿子说:“都是他说的,价格要卖得越高越好。还说是看过《厚黑学》,脸要厚,心要黑才挣钱。”我对他说:“你回家问一下儿子吧,他《厚黑学》看到最后一页没有?”我请他转告其儿子:“《厚黑学》最后一页是说‘要为天下人厚黑而厚黑,才能为自己厚黑而厚黑。’”后来据了解他儿子确没看完这本书。要知道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你要价格越高越好,当然是对你很有利的,但买货的人他就要多付出钱,他是想付出的越少越好。这样一来买家就要选比你更便宜的卖家去买了,或者就暂时不买此货了。这就意味着你将做不成这笔生意了,这不仅挣不到高利润,就连生意都要砸了,你难道还能达到什么利的最大值甚至极限吗?所以你不能只单纯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得到此利益时对别人有没有害处,即见利必须思害,权衡利弊之下,再遵照利的极小极大策略考虑出合理的价格。做生意首先要考虑能做成生意,然后才能进一步考虑做好生意,继而考虑能好到何种地步?为了做成生意,首先要考虑做成这桩生意别人能挣多少,别人至少想挣多少才能接受,继而考虑别人达到多少才会满意接受,下次还愿意再与我继续做这种生意。即所谓先为别人厚黑而厚黑,才能为自己厚黑而厚黑。这叫做利人即利己,双赢才是最大的成功。有个童话叫“盲人点灯”,很能说明这个深刻的道理。这童话说:禅师见盲人打着灯笼,不解,询问缘由。盲人说:“我听说天黑以后,世人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禅师说:“原来你是为了众人才点灯,很有善心。”盲人说:“其实我也是为自己点的灯,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才看见我,不会撞到我。”禅师大悟:“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5.放眼长远利益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常常是每个人经常会碰到的事。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人人都要遇到的难题。一般来说,眼前利益比较直观显眼,比较现实,容易得到,但是这种利益往往比较小一点。长远利益比较抽象和虚无,但这种利益往往比较大一点。还有一个特点是长远利益要及时谋划可能很容易,一旦错过机会届时就难办得到,投资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在放弃眼前利益时若不会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放眼长远利益,以放长线钓大鱼。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谋士给他的主人孟尝君做了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好事,成了历代人们传颂的佳话。故事情节如下: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好的。”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住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住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说:“替他配上车,按照车客的待遇。”于是冯谖驾车带剑,向他们的朋友夸耀:“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复弹其剑,唱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无以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左右答道:“有个老母。”孟尝君资其家用,不使他母亲穷困,而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孟尝君看了很诧异,问左右随从:“这是谁呀?”人们答道:“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懦弱笨拙,只因政务缠身,而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殿下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殿下封地只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为君计,私自假传殿下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莫不欢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冯谖对孟尝君接着进言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于是魏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咱们齐国该知道这件事了。”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行为的兆头不吉祥,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无德,虽不足以辅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7]
以上冯谖烧债券等一系列事非常明显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我觉得孟尝君对冯谖的留用也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呀!可见欲取得利的极大值与极限,要学会放眼长远利益、要会放长线钓大鱼,这显得是多么的重要啊!
通过“利篇”的论述,特别对其中的“人性利”、“精神之利”与“利的极大值与极限”的重点阐释后,请大家看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酝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段文字体现的是心理学中“经济人”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私利,人们为尽力争取最大的利益,工作主要目的是获取报酬,说明满足感主要来自利益的满足。[8]这里要补充重要的一点,就是上面的这段话中的利可能主要指物质利益,我们要把精神之利充实进去,这就比较符合笔者所说的这个利了,这会更全面地切合现实情况。我们一是还原了人性的真面目,二是摆正了激励人们行动的正确方法。再不需要用鼓励人们利他行动了,只要直接说让他们为自己多争取些精神之利好了。我们只要向人们宣传如何争取利的极大值与极限就好了。再不要用损己利人的话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了,而要用联系人的自身利益去调动人的积极性才是最灵的方法。
注释:
[1]于德昌.一次读完论语最精华的智慧[M].台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133—134.
[2]左丘明,等.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22.
[3]孙武.孙子兵法全书[M].台北:华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4:56—60.
[4]左丘明,等.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23.
[5]孙武.孙子兵法全书[M].台北:华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4:229.
[6]孙武.孙子兵法全书[M].台北:华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4:225.
[7]左丘明,等.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22.
[8]王美绪.图解心理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