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我们总会答应自己不想答应的事
微语录:人生可以说是不断地遭到拒绝和拒绝他人的过程。有趣的是,拒绝的能力与自信紧密联系。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常为拒绝别人而感到不安,而且有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的倾向。
原因一:作怪的“好人情结”
小朱辞职了,打电话向同事告别。同事很伤感,对他说:“小朱啊,我们都不舍得你走啊。以前你在的时候,这么热的天气,总会帮我们买冰和可乐,现在你走了,尽留下一些懒人,可苦了我们。”听了同事这话,小朱特别郁闷。为什么?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被迫辞职的真正原因。
刚进公司的时候,为了搞好同事关系,小朱表现得很积极,做事勤勤恳恳。每天上班他都早早地来到公司,拾掇台面,清扫办公室,还时不时帮同事们带早餐。每逢休息日值班,只要有人启齿,他都原意帮忙,为此他变成值班专业户。小朱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是每个“大好人”都会遭遇到的。小朱的任务渐渐增多,接着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做得够多了,想拒绝一些跑腿的任务,可是没想到,马上埋怨就来了:“摆什么架子嘛?快去快去,我们等着用呢!”碍于情面,小朱只好继续跑腿的工作。
这样事情多了,难免出乱子。有一次主管差他去车站接亲戚,他实在无法拒绝,只好领命,谁料刚出公司大门就被经理碰上。经理问:“你这是去哪啊?”小朱不敢说实话,便答:“出去招工。”后来经理知道了事情真相,把小朱狠狠训了一顿,说他缺乏最起码的诚信。小朱见自己的形象毁了,在公司待着也无趣,只好递交了辞职请求。
一个大好人就此黯然离场。想想这样的经历,也就难怪小朱要郁闷了。刚进公司时他若没有依着那些懒人,没有做那华而不实的老好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事,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事实上,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与小朱类似的经历和烦恼:做大好人做到过劳死,变成佣人、庸人;想拒绝做大好人吧,又怕遭人埋怨,或担心自己被误会为不合群。这种心理很矛盾,很多人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其实就是一种好人情结在作怪。何谓好人情结?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只有通过做大好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获得友谊。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但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矛盾的心理感受。
这种好人情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回想我们的经历,观察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端倪。当我们的行为叛逆,会被教训和批评,认为是坏孩子;而我们表现出服从,就会得到这样的赞美:“啊,你看真是个好孩子!”要做一个好孩子,这种引导给了我们最初的好人情结。稍大的时候,我们又被教导,要做好人,才会被社会所认可。在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中,做好人逐渐成为一种信念,进入人们的自我概念中,变成了大家性格的一部分。
做好人当然是很好的信念,但如果这种信念走向极端,问题就来了。
小朱的头脑里所形成的信念就是极端的:他太把做好人当回事了。他将自己能否受欢迎,完全归结于某方面的原因,比如人是否做得好。这就是极端的思维。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有这样的极端思维和信念。这种极端的思维和信念是怎么来的?了解好人情结的形成过程,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众所周知,每个听话、顺从的人,都会被贴上“好”的标签,这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事情。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不断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人。多年的经历和教训,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肯定、欢迎,被人接纳。
我们的思维逻辑就这样逐渐形成:好与听话、顺从联结在一起,好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于是听话、顺从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
这还是正常的思维发展。但是下面我们开始极端起来。因为进入社会,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可,所以我们必然就想到听话和顺从。这就是你不懂拒绝、不敢拒绝、不善拒绝的秘密所在。
我们逐渐放弃拒绝,而选择接受和顺从,并由衷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好人”而倍感欣慰。别人夸我们一句“哎呀,你真是个好人”,可能就会让我们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稀里糊涂就答应对方的请托和要求。等到反应过来,我们又难免后悔莫及,埋怨自己糊涂。
为了消除内心的挫折感,我们便会自我安慰:“我是大好人,怎么可以有怨念呢?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帮人家的忙,我应该高兴才是。”这样的自我肯定,多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味道,但不可否认,它真的很有效。
一时之间,我们被自己说服了,内心的好人情结得以强化。
虽然做好人很累、很苦,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可能会很大,但我们的心里有时可能还会觉得挺美,乐在其中,回味无穷,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赞赏。这些自我赞赏和肯定,会不断强化我们心中的好人情结。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强化,我们进级了,从好人变成老好人,服从、接受成为了一贯原则,从此再也不会拒绝。
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一旦形成,老好人就好像变成了圣人。
他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每个人都高兴。他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可谓有求必应,急人之所急,即便他自己的事情忙不过来,也总能够接受他人的请求,帮助他人做事。他总是希望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让对方满意。
老好人往往助人为乐,任劳任怨,总能帮别人的忙,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牺牲精神。他们被人们所称赞,然而他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好过,因为不懂拒绝,不会拒绝,他们时常陷入忙碌的事务中,焦虑地活着:既为自己的事情担心,又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哪能不焦虑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力有时而穷,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精力,都不是无限的。面对无数的求助、请托和要求,老好人也会有吃力的时候,那老好人会怎么样?身心痛苦之余,他会想要拒绝,但他的思维和行动习惯里,都没有“拒绝”这个词,因为他总觉得要是拒绝帮助别人的话,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好人形象,可能会就此破坏掉。这种认知普遍存在于老好人的身上,拒绝他人成了破坏自我美好形象的举动,有这样的认知,又怎么可能去拒绝呢?
于是,面对种种请托和要求,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最终累到半死。
不可否认,这样做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并且可以避免跟别人发生不快,但是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由于老好人为人太好,不懂拒绝,所以别人可能会利用老好人的好心好意,甚至欺骗他。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老好人不能表现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长期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老好人的心理容易失去平衡,变得扭曲和怪异。
所有的老好人性格都难免出现问题,有心理咨询人员总结出老好人的性格变化过程: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完美;二十多岁觉得还不错;三十多岁开始时时冒怨气,到了五十多岁,怨气大了,有时让人不敢靠近,六七十岁时,这人就完全陷入埋怨情绪中:为什么我做了一辈子好人,就是没人爱我?
老好人形象通常都有扁平化特点,给人平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样的人缺乏某种深度和清晰度。老好人确实不会讨人厌,但性格没有清晰的棱角或轮廓,很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描述准确地刻画了人们对老好人的微妙但消极的反应:“她不过是个好脾气、热心肠的年轻女人,我们很难讨厌她,因为我们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老好人因为缺乏个性,常被人们所忽略,甚至成为无关紧要的人物。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好人常被当作庸人和佣人,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看一看,你的好人情结严重吗?如果特别严重的话,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拒绝能力。按照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情结属于无意识范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情结的负面影响,会有很大的难度。你做好准备了吗?
原因二: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38岁的苏女士是个好人,作为家中的独女,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五年级,她自己的孩子也在那里就读。她还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备受上级好评。除了学校的这份工作,苏女士还兼职会计,为丈夫的咨询公司记账。尽管工作忙碌,平时回到家,她依然自己下厨,每天都准备丰盛的晚餐招待丈夫和孩子们,有时还会为丈夫的客户做饭。她还加入了某个慈善组织,并且负责了大部分的工作。
苏女士看起来精力似乎很充沛,活力四射,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走进了心理诊所。怎么回事呢?她告诉心理医生,她都不记得自己最后一次对别人说“不”是何时。她说她现在的压力很大,可能无法再这么劳碌,要放下一部分工作。可是她的内心又充满忧虑,她担心失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活。
从小时候开始,苏女士就十分头疼自己的体重问题,现在她更加着急,对心理医生说:“按照健康体重的指标,我足足超重50磅,减掉后又长了回来,反反复复,都不知道多少次了。”她如此在意自己的体重,却是因为担心别人的笑话和嫌弃。
她说:“小时候其他的孩子都取笑我,管我叫矮冬瓜、肥妞儿。他们嫌弃我,不愿跟我玩,我心里特别希望能够加入他们。爸爸妈妈告诉我,只要你对其他人好,其他人自然就会接受你,跟你玩。于是我对别人格外好,尽可能让人满意,这样做真的很有效。如果我放弃这样做,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我的样子的缘故,他们肯定会嫌弃我。”
长大了之后,苏女士始终没有改变这样的认识,她一直很努力对人好,希望能让人满意:“我乐意为别人做事,只希望他们不会因为嫌弃我的样子而疏远我。即便明知道对方利用我,我也不会拒绝。我认为能被人利用,其实就证明了我的价值。”
苏女士的话里,有没有你自己的某些情绪和认识的影子?好吧,不承认没有关系,那我们来分析苏女士的情况。很明显,苏女士同样遭遇了不能拒绝症,姑且称之为不能拒绝症。为了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小的时候,她就拼命讨好他人。长大了,尽管她的能力不凡,积极做事,很有活力,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她依然没有走出幼时的困扰,因为她做事的动力依旧是为了讨好他人,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她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讲到这里,想必你会感觉有些问题,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似乎也有这方面的困扰。是的,你的感觉没有错。问题就在于通过讨好人、取悦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因为自卑于自己的缺陷,便期待通过讨好人来重拾信心和勇气。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办法。但是在此提醒,这是一个愚蠢的办法,表面上有效果,而实际上会让你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糟糕。
通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点儿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普遍的来源,就是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生理上的缺陷比如肥胖、明显的残疾或畸形、丑陋的相貌、干枯的头发或者矮小的身材等。还有心理上的缺陷,比如觉得自己笨、没知识或者没钱等。这样的缺陷比比皆是,几乎每人都有。而因为这样的缺陷,让我们感到不光彩,每个人都难免有几分担忧和自卑情绪。
这个时候,不少的人便会像苏女士一样,担心别人会因缺陷嫌弃自己,然后基于好人情结的认知模式,便会觉得自己要讨好别人,让别人满意,这样才能获得认可。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把有关自我的消极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他们还可能用讨好进行防御,以补偿自己所认为的外表或性格上存在的严重缺陷。
其实真正的缺陷不在于外表或性格,而在于采取的应对策略。为了避免他人因缺陷而嫌弃自己,便放弃拒绝,努力做事去迎合对方,讨好对方。表面上这样做能为人际状况带来好现象,但实际上其人的自尊也不断地被侵蚀。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拒绝能力的人,在不断地接受和服从当中,逐渐地丢弃自尊,成为别人随意驱使的奴仆,为别人的需求而活。这样的情形有什么可怀疑的吗?毋庸置疑。所以企图通过取悦于人,讨好他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不靠谱的。你认为自尊可以通过乞讨获得吗?显然这是极其荒谬的想法。
即使对方真的认可你讨好他的做法,你的自尊仍会受到削弱,因为你会把他的认可归功于你为他做的那些事,而不是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你会想:“他之所以喜欢我,仅仅是因为我对他好,为他做了很多事。”有这样的思想,你的自尊如何建立呢?
更何况,如果在你讨好人的时候,别人还是嫌弃你,不认可你,那么你的错误信念就会得到印证,使你更加坚定地以为你根本就不配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无疑是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你的自尊伤口会变得更深。然而可悲的是,好人情结严重的你可能还是无法觉醒,依旧认为取悦于人的做法会帮助你获得他人的认可。为了避免再受到痛苦和嫌弃,你以后会更加努力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以讨好对方。
生活中还有不少的人,面对他人的冷遇和亏待,总希望通过为对方做一些事情,以讨好对方,从而赢得对方的重视。这种做法效果其实很不好,只是人们思维里就有这样一根筋,认为这样绝对有效。殊不知,这种讨好行为很多时候只会鼓励对方加强对你的虐待,他很可能会希望你为他做更多的事情。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情人闹别扭之时,当我们为了让情人回心转意,而采取一些讨好的做法,结果等来的往往不是对方的回心转意,而可能是得寸进尺,他会更加坚持不理你,让你做更多事情来讨好于他,或者直接一去不复返,让你陷入深深的后悔,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的代价。相反,当你能够坚定拒绝情人的无理取闹,丝毫不讨好时,却可能会让他对你另眼相看,从而慎重地对待你。这大概是情人相处中的特异心理学。
其实这种奇怪心理在普通的交往过程中同样会有:当你对他好,他可能懒得理你;当你对他不屑一顾,他则可能会心生不甘,反而对你产生一丝兴趣。当你拼命做事讨好他,他甚至会觉得你这个人真是傻,好指使,没头脑;可你要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去讨好他,能够拒绝他,他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与众不同,做人有原则、有胆气,因而对你表示尊重。
所以不要期待通过讨好人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更不要将自尊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上。你要认识到,你最需要得到的认可,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别人的认可无法让你拥有尊严,只有你认可自己,你才会有尊严。当你着手处理让你感到羞耻和惭愧的问题,并把你作为人的本质价值跟你的缺陷区分开来时,你的自尊伤口就会开始愈合。
一个人能够获得尊重,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独立精神人格和自主能力。
坚实的尊严和信心的建立,同样基于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任何依靠讨好人获得他人的认可所建立起来的所谓自尊感,都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会被他人的否定所击溃。
原因三:付出成了习惯
许多哲学大师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要学会付出,但是接受太多,付出太多,并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当接受和付出成为习惯,则可能会让你失去人生的自主权。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当作佣人而忽略掉,就不要让接受和付出成为固定习惯,有些时候要学会拒绝,这样对方才会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习惯这个东西,就和时间一样,具有改变一个人的强大力量。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习惯这么做,然后别人就会习惯这么做的你,当彼此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何特别,那么你原本为了获得别人注意的突出表现,最终也会被习惯变成了“应该”。这个时候,你难免就会感到委屈。
但是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你自己,谁叫你将这一切变成习惯的。
我们可以接受生活中的磨难和痛苦,接受各种不顺,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一副接受的样子。那样的话,我们身上的负面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过多的负面能量会让我们匍匐人生路,压抑我们的自主灵魂,使得我们失去昂扬的精神和斗志。所以在接受和付出即将成为习惯时,要懂得及时喊停,懂得说“不”。我们不能把人生全部交给“接受”,交给“付出”,而应将其中一部分交给“拒绝”,交给“收获”。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自主意识才会稳固成长。
苏拉是个家庭主妇,挣钱养家全靠丈夫努力工作,所以她相信自己有责任从丈夫进门那一刻起,就照顾好他,直到他上床睡觉。同时,她认为家里面的琐事应该由自己负责起来,不让丈夫操心。除了照顾丈夫,家里还有4个孩子。因为苏拉小时候家境比较困难,父母分别上白班和夜班,所以她那时的内心充满孤寂,很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陪伴。现在她成为了母亲,则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好。为了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成长,取得好成绩,过得开心,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不许孩子插手和帮忙。
但是苏拉对丈夫和孩子的百依百顺,却没有给她带来好心情。多年来她努力满足家中每个人的需求,从来没有要求过家人的帮助或支持,这本让她很自豪,但是后来的事情,让她备感沮丧。她患病住院治疗。医生嘱咐她,回家之后要卧床休养两个月,不宜劳作。苏拉看病回家,却遭遇了令她伤心的一幕:丈夫和孩子没有亲切的问候,也没有高兴的祝福,相反,他们对于苏拉生病所带来的麻烦深感恼怒和怨恨!
原本苏拉为自己生病而拖累了家人,心中还充满内疚,但是看到家人的不满,她心中的内疚顿时化为了怒火:自己过去辛辛苦苦地付出,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苏拉将母亲从老家请来,以帮助自己照顾家人。等她恢复健康后,她便把家人叫到一起,充满遗憾地说:“下面我说的话,可能会让你们感到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儿子,女儿,你们调皮捣蛋没关系,但你们不能太自私;老公,你被惯坏了而不懂感恩,这完全是我的过错,但是从今天起,我们家的一切将变得不同。”
孩子们和丈夫听她说这些话,都惊呆了。苏拉说:“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替你们做事了,直到你们每个人能承担起照顾自己和照顾彼此的责任。你们知道吗?如果不是我病得这么厉害,我几乎无法看清自己的错误。以前我以为我把家人照顾得这么周到,我就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了。在我生病之前,我一直让你们以为,我不需要你们的任何帮助。我使得你们忽视我,纵容你们只考虑自己。”
她转过头来,对几个孩子说:“孩子,我本打算自己操持好家务,好让你们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自己的活动上。我想让你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我总是告诉你们要争取成功,要为了理想而努力。但是,我没有想到,我却给你们树立了坏榜样。我一直在教我的女儿们,女人就该逆来顺受!我一直在告诉我的儿子们,男人理应享受女人的百依百顺。现在我知道错了。我想,如果我不尊重自己,你们也就不可能学会尊重我或者尊重你们自己。”
“当我妈妈来照顾我时,她帮我做了一次严肃的态度调整。她希望我不要再惯着你们。她提醒我说,在我小的时候,尽管我们家经济相当困难,我们却彼此关爱和照顾。是的,确实如此,尽管小时候我的内心感到孤寂,但是我和家人永远不会忘记彼此关爱。现在我觉得自己培养的却是一帮不懂感激和关爱的讨厌家伙,因此我决定改变这一切。”
苏拉的开诚布公,让家人备感羞愧,孩子们纷纷投入她的怀抱,希望得到她的原谅。特别是她的丈夫,对她感觉很抱歉。他们开始改变了,但是毕竟已经形成了接受服务的习惯,所以改变起来非常缓慢。偶尔苏拉会罢罢工,让他们做一做事,以提醒他们各自的责任。因为苏拉的改变,促使她的家人实现了自我改善,所以他们变得更尊重苏拉,也更加感激苏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拉生病是幸运的。因为生病,苏拉才看到自己的百依百顺和无条件付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有鉴于此,不要让他人将你的付出和接受当作理所应当,不要总是把别人摆在第一位而忘了自己的需求,不要否定自我的权利。苏拉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当接受和付出成为习惯之后,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负面影响。
生活中有很多像苏拉那样的人,勤劳能干,无怨无悔地付出,却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这种品质自然是极好的。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和文化的强化,但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动过程中,难免会走样,变得极端起来。就比如说苏拉,周围的人通常会认可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并努力地赞美她的能干。而得到肯定的她则会更加努力地接受付出的习惯,变得更加喜欢履行她给自己规定的职责,直至她意识到了她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当一个人将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当成习惯,当这个人的自我需求不断被压抑,她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威胁,通常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想想,你有没有像苏拉一样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如果有这样的习惯,希望你能够觉醒并积极地寻求改变,就像苏拉一样,这不仅是对你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的人负责。
原因四:认为苦劳就是功劳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都有拼命工作的倾向。
然而事实上,做得多不等于价值大。做得多有时还可能会坏事,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特别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做得太多,所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不可否认,一定的压力对于我们的性格成长会有好处,可以让我们更加坚韧,但是压力超限则会不利我们的身心健康。
荣小姐在某公关公司担任特殊项目经理的职务。她的职责是为客户策划和协调所有特殊的活动。荣小姐对老板非常忠心,工作更是勤奋。老板在10年前雇佣了27岁的荣小姐。那个时候很不幸,她的爱人出了车祸,刚刚过世没几个月,她生活得很抑郁,几乎无法找到工作。
“在我最难过和最痛苦的时候,我的老板给了我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份工作让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荣小姐非常感激现在的老板。感恩的心使得荣小姐对工作极度负责,变成了工作狂人。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她认为很重要,就会尽力去做,这当然是极好的,至少她的老板是非常赞赏她的。然而她手下的两个助理却对她很不满。原来荣小姐工作太负责了,对于各项工作的掌控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特别让人郁闷的是,她从来不肯将那些重要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只把一些最单调或最琐碎的杂活儿,比如装请柬、粘信封、把包裹或邮件送去收发室等,交给助理去做。
助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荣小姐却不同意:“那样的话,要是你们把事情搞砸了,谁负责呢?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出了什么严重的差错,我也不会怪你们。”荣小姐的话,让两个助理非常郁闷,虽然他们觉得这样会很轻松,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荣小姐很不理解下属:“他们真傻,有好日子还不想过,非要给自己的工作加码。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工作的压力有多大,有的时候会把人逼疯的。我不把这些工作交给他们做,也是为了他们好。”荣小姐的好心让助理很无奈,他们说:“然而明知道这样做很傻,那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些会把人逼疯的工作放在自己的身上,她岂非更傻吗?”助理没有说服固执的荣小姐,便找老板提意见,希望得到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总是杂活儿,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他们希望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不是成为表面风光的职员、杂役。
荣小姐的“勤劳”,让他人诟病的同时,也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每当有特殊项目来临时,荣小姐都会把自己扔进“高压锅”里。
在这期间,荣小姐几乎没日没夜地工作,再三地检查每一个细节。在压力之下,荣小姐性情大变,成为了“火药库”。一旦工作出了差错,她便会尖叫,咒骂,厉声地批评手下。尽管她说过,如果出了差错,她只会怪自己,但是事实上好几次她当场大骂他人的不是。结果她让同事们感到难受,自己也弄得疲惫不堪。等到工作完成之后,她又会为自己的恶劣行为感到懊悔,接着买鲜花或其他礼物,送给同事和助理以示歉意,乞求他们的谅解和宽恕,承诺自己下次一定会保持冷静。但是历史不断重演。
老板从来没有处罚过荣小姐,反而会替她向员工道歉,同时也会提醒大家:“荣小姐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项目负责人,没有人能像荣小姐一样尽职尽责,她一定能够带领大家取得圆满的工作成效。”事实上也是如此,荣小姐负责的活动一般都非常成功,赢得了客户以及媒体的赞扬。因为荣小姐有能力让客户满意,所以老板似乎很理解也很欣赏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后来因为某事,公司不得不让荣小姐休假。在荣小姐休假期间,公司把特殊活动的策划外包。老板发现,荣小姐也许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事实上,谁都不是。不久之后,荣小姐就被解聘。这时,荣小姐伤心了,她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会被扫地出门?”
荣小姐的经历,你理解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我们身上都有荣小姐的影子。因为我们心里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企图:做更多的事情,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荣小姐最初的动机可能并非如此,她开始的时候或许只是出于感恩心理,但是后来她的心态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她需要价值实现来营造自我存在感。
每个人都有存在感需求,而每个人在满足自我存在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价值实现的办法。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就说明我们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成为无用的人,当自觉无用时,我们的内心必定充满沮丧的感觉。几乎无人会为自己的无用而欣喜,因为我们会认为无用就代表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荣小姐丈夫去世而备感绝望的时候,她是最缺乏存在感的。她希望用工作来改变这种僵局,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心情低落、沮丧的她,却不被接受。在备感无助之时,老板聘用了她,给了她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她的内心充满感激。
感恩心理和意欲证明自己价值的心理,让荣小姐积极投入工作当中,从而取得了极佳的业绩,因此也成了公司的负责人。但是与此同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人,养成了独揽全局、事必躬亲的习惯。她的内心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只有通过这种独揽全局、亲力亲为的工作方式,我的存在才会有价值,我才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认为只有不断地忙碌,做得尽可能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做得多,就等于价值大”,我们的心里或许没有如此清晰的想法,但是我们的行为总是不自觉地表现这种思想。当我们做了很多,却不被人认可的时候,我们会不甘心地说:
“做了这么多,勤勤恳恳,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不夸功而历数自己的苦劳,这实际上就是“做得多等于价值大”的思想体现。然而,一个人的价值不能靠做得多来证明。以为做得多,自己的价值就大,这种人同样也会陷入不拒绝的心理陷阱中。只不过他们的不能拒绝,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就好像荣小姐那样,不懂拒绝苦劳,陷入无穷无尽的压力中,结果不仅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情绪失衡,还让他人感到不满。所以我们要改变“做得多等于价值大”的错误认知,修正我们内心的苦劳情结。在追求自我存在感和证明自我价值的时候,应拒绝过度的苦劳和压力,以免破坏良好情绪,损害身心健康。
原因五:内心不够强大
夏女士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好到所有的人都赞美她作为家庭主妇的温驯品德。但这个好人却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讲起自己的困惑:她觉得自己在强大人物的面前如此的渺小,就好像擦鞋垫一样,所以她总是逆来顺受,缺乏自主能力,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她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似乎存在着某种复杂的恐惧情结。
观察夏女士的行为,咨询师发现她总是蹑手蹑脚地行动,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特别是在面对男士的时候,表情充满温柔笑容的她,却总是少言寡语。
夏女士说:“我对周围的男士有些害怕,对上司很害怕,对官员也很害怕,对强壮的人会害怕。我怕惹怒他们,但是他们真的很强大,很有力量,我很羡慕有力量的人。小时候我的爸爸就很有力量,但是他的脾气很暴躁,他喝醉时,其实他每晚都喝醉,他就会大叫大嚷,并且动手打我妈妈。”
她很崇拜父亲的力量,同时又很害怕父亲。妈妈吩咐她千万别跟爸爸顶嘴,别跟爸爸对着干,妈妈告诉她要顺从父亲的意愿,免得遭受打骂,伤害到自己:“他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你要笑着答应他。当他说了些恶毒的话时,你会很难受。但是你要记住,你爸爸其实是爱你的,他说那些胡话完全是因为酒精的作用。”
于是很小的时候,夏女士就学会了讨好让她感到恐惧和敬佩的父亲。
在她的印象中,似乎男人总是充满力量,很容易暴躁;他们一旦狂怒,所爆发的破坏力量,让她感到恐惧。因为强烈的恐惧,让她逃避冲突,屈服于强大的力量。每当面对她认为强力的人时,她就很容易接受对方的要求。在她快满18岁的时候,她爸爸去世了,但她奇怪而又矛盾的心理却没有消除,而一直跟着她。
她的丈夫是一名政府官员,她很爱她的丈夫,但她一直都很担心会惹怒他,她说:“我害怕我丈夫发火,但是很奇怪,我却从来没见过他发火!他从来不生气,我们也从来不吵架。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深谈,因此也就不会争论。不管他说什么或想要什么,我一概同意。我想,那就是我跟他一直保持和睦关系的原因。”
经过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夏女士已经很清楚丈夫并没有坏脾气。但是即便如此,夏女士心中的恐惧感依旧无法放下:“既然他到现在都没有发过脾气,那很可能他以后也不会,但是我似乎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反应。如果他做了什么让我心烦或不满的事情,我从来不会跟他说。我只是告诉自己,无论什么事都不值得争吵。”
夏女士接受了心理治疗,并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丈夫。丈夫叹气说:“你知道吗?这么多年来,我时常感到孤独,虽然我发表任何看法,你都认可我,从来就没有二话,这让我感到高兴的同时,心里有些孤独。我觉得我们缺乏沟通,而你并不是真正理解我的看法,只是因为我是你的丈夫,你则无条件支持我。但我知道你竭尽全力地想当一个最贤惠的妻子。为了让我高兴,你什么都愿意做。但是,亲爱的,你从来不让我看到真实的你,从来不告诉我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你把那一切都删去了,因为你害怕我会发火。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很担心,将心中的不快坦白,会让你无法接受,最终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
多么和睦、多么体贴的一对夫妻!可他们同样也会有问题。如此体贴的夫妻俩竟然也会有心理障碍,彼此不敢进行沟通,这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然而越是奇怪,就越让我们投入目光,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找出不能拒绝的真正原因。案例中的夏女士也是一位不懂拒绝的人士,导致她不能拒绝他人的心理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包括崇拜心理、恐惧心理、逃避心理等,这些复杂的心理状况还涉及到了她的童年情结。她的体贴和温顺的行为,其实大部分都是基于这种复杂的负面心理状况。
夏女士很幸运,她嫁了一个好丈夫,幸好她的丈夫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没有因她的百依百顺而提出更多的要求,也没有像她父亲痛打她母亲那样对待她。她在生活当中也没有遇到心肠不好的人,否则的话,无论她如何屈服和顺从,恐怕都无法避免要受到伤害,因为她的内心不够强大,缺乏拒绝能力。内心软弱的人,会造就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内心软弱,所以不敢拒绝,不敢反抗;因为不敢拒绝和反抗,所以变得逆来顺受,不断让步;因为逆来顺受和不断让步,导致内心愈来愈软弱。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史密斯请了家庭教师。然而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家庭教师尤丽娅竟然没有要求他发薪水,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感觉非常不好。这一天,他主动将家庭教师请来,对局促不安的她说:“尤丽娅,让我们算算工钱吧。这是你应得的。你也许要用钱,但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你已经工作了两个月,上一个月的薪水,我都没有发给你。我们和你讲妥,每月30卢布……”
“40卢布……”尤丽娅轻声说道。史密斯摇摇头,打断尤丽娅的辩解道:“不,是30卢布,我这里有记录,我一向按这个价钱付教师的工资的,你待了整整两个月……”
尤丽娅轻声辩解:“两个月零5天……”史密斯再次打断她的话:“就是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你60卢布,扣除9个星期日,因为星期日你不给孩子上课,只不过带着他游玩,另外还要减去3个节日……”
尤丽娅涨红了脸,牵动衣襟,但一语不发。史密斯继续计算:“3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12卢布。孩子有病4天没学习,你牙痛3天,夫人准您午饭后歇假,扣除这些,还剩41卢布。对吧?”尤丽娅眼睛都发红了,并且轻声咳嗽了起来,但仍然一语不发。
史密斯见她没有异议,便再次埋头计算:“你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2卢布。由于你的疏忽,孩子爬树撕破礼服,扣除10卢布。女仆盗走皮鞋一双,也是出于你玩忽职守,再扣除5卢布。9号那天,你支取了9卢布……”
尤丽娅嗫嚅道:“我没支过!”史密斯指了指账本,说道:“可我这里有记录!41减27净得14。”尤丽娅的泪水充溢双眼,她用颤抖的声音说:
“我只从夫人那里支取了3卢布,除此之外,就再没支过……”
史密斯看了看账本,惊讶道:“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14卢布再扣除3卢布,嗯,11卢布,这是你的薪水,收好了!”尤丽娅接过钱,喃喃地说:“谢谢。”
这个时候,史密斯猛然站起,开始快步来回行走起来,他急促地问:
“为什么谢谢?我洗劫了你,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你不应该愤怒吗?”
尤丽娅说:“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史密斯叹气说:“难怪啦!你的经历太残酷了。刚才是我和你开玩笑,嗯,这里80卢布,事先已给你装在信封里了!我只是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为什么这样软弱?”
原因六:过度的爱和依赖
她是很有前途的模特兼演员,长得漂亮,头脑也聪明。25岁那年,她遇上了比她大20多岁的男导演,并爱上了他。导演配演员,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她的导演男友是一个很独裁的人,他希望生活中的故事要按照他的理解去演绎,希望生活中的人接受他的支配和指挥。
陷入爱河的女人非常感性,理性思维直线下降。因为对男友的爱和敬佩,她接受了他的指挥和掌控,乐意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夫唱妇随,这在外人看起来,他们仿佛是绝配。她自己也觉出了幸福,跟朋友笑谈:“以前的我很野很叛逆的,现在他让我完全改变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他认为她的头发颜色不好看,她就把头发染成了他喜欢的红褐色;他提醒她,吃油会让她大腿上的赘肉越积越多,所以她的饮食里几乎没有一点儿油星;他认为女人喝含酒精的饮料会显老,所以她绝不喝酒;他喜欢笑不露齿的美女,她从此就不好意思大声地笑;他还慷慨地给她买了个新衣柜,为她挑选衣服和鞋子。她说:“既然是他付钱,他替我挑选衣服和鞋子难道不应该吗?”于是她从头到脚,彻底大变样了。
有的时候,她也会为自己的巨大改变感到不适应,这时他便说:“我正考虑要跟你结婚,要跟你生活,所以我才会提出那些穿衣打扮的建议,我希望你变得更漂亮。我承认自己不是很能容忍女人身上的缺点,那是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妻子更加完美。”他会谈自己前几任妻子:“真正让我伤心和不满的是,跟我结婚之后,她们都放弃了完善自我的努力,所以婚姻自然也就走到了尽头。”
于是她就向他保证说,她会永远努力让他满意。他带她去看了整形医生,隆胸,隆脸颊,改善她的面骨结构,把她的嘴唇、眉毛和眼线永久着色。然而讽刺的是,他越是改造她,她就越是对自己没信心,她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如果自己本身不错,又何必大改特改呢?
在努力让他满意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已经失去了控制,她对他充满了依赖感,她做每件事都希望得到他的指点和同意。因为她非常害怕自己的行为出错,会遭到抛弃。然而最终,她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痛苦的现实。
她说:“从头到尾就好像是一个笑话,但它对于我来说,却一点儿都不好笑。可我却特别想笑。他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不管我多么愿意牺牲自己来让他满意。最可悲的是,当我照镜子时,我看到的,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它源于真实的生活。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思考,无论男女。在努力让他人满意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终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失去自己的本色,又何止于两性关系呢?
已经38岁的公务员阿良做出了让人惊愕的事情:他突然辞了工作,并结束了10年的婚姻。这消息让阿良的母亲差点气昏过去。她大骂儿子:“不懂事,没良心,这么重大的事情,竟然不跟我商量一下,就自作主张,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妈吗?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你这个白眼狼。”阿良不忿地说:“我要是先跟你说,我还能自作主张吗?”
是啊,要是跟母亲商量,母亲还会让儿子这么干吗?显然是不会的。
阿良从小没有父亲,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因为了解母亲的含辛茹苦,阿良从小就很懂事,特别心疼母亲,所以事事都顺从母亲。上大学填志愿,因为母亲不愿意他走太远,所以选择了离家近的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母亲又托关系在县城给阿良安排了。阿良上大学时谈了女朋友,因为母亲不同意,以死相逼之下,恋情无奈告吹。为了弥补儿子,母亲给阿良精心挑选了一个本地姑娘做妻子。
有一天,阿良突然觉得自己很悲哀,因为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过着被人绑架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自由。于是他决定辞职、离婚,重新来过。
母亲仍然不惜以死相逼,然而这次阿良似乎变得特别狠心和无情,竟然不顾她的反对,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一向坚强的母亲顿时变成了凄凉的“祥林嫂”,从此见人就说自己的儿子阿良不孝。
人生充满悲喜剧,每个人都在其中沉浮,不由自主,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像阿良一样,仿佛从梦里醒来,想到自己的人生在接受和依赖中失去自我,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悚然呢?如果你觉醒了,又会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改变?可怜的母亲,可怜的阿良,还有每一个接受他人摆布、因不懂拒绝而失去自我控制的人,以及每一个脆弱的灵魂,都需要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拒绝力,又如何去抵抗过度的爱和依赖,侵蚀我们的自我意识呢?
阿良的母亲早年丧夫,儿子成了她唯一的依靠,让她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儿子的身上,于是,自然而然地与儿子建立起了最为亲密的关系。不能接受任何与儿子的分离,于是不想让儿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和安排,哪怕儿子长大成人,母亲依然把他当个小孩子来看待。似乎只有这样,母亲才能感觉到自己和儿子永远在一起。母亲焦虑的不是儿子的成长,而是与儿子的分离。她自己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没有自我,所以需要每时每刻地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自己没有伴侣的孤独,也消除了自己生命中的无意义感和空虚。
母亲的付出和关爱非常伟大,而且母亲的爱也是真诚的,但是可惜的是,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母亲的做法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她以爱之名,让孩子接受她的安排。善良的孩子无法拒绝母亲的安排,因为一旦拒绝,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负疚感,觉得愧对母亲的爱。
然而这其实是错误的爱,这种爱会逐渐侵占孩子的个人空间,甚至侵占了他婚后的夫妻生活,最终让他觉得母亲的爱让人窒息并决意挣脱。
或许你会觉得这段分析对于母亲而言不公平,或许你认为用心理学的理性去剖析亲情中的人物行为很残忍,然而你要知道,只有搞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才会懂得真正的爱,才会明白该怎么去爱才更合适。如果你是一名母亲,从这些分析当中,你或许能领悟出爱的正确方法和某些技巧。如果你是那名儿子,你或许能够觉醒,摆脱过度之爱的控制,重拾自主意识。
女演员因为过度的爱,而失去自我的主张,变得顺从,并对掌控自己的人产生依赖,最终不仅没有得到美好的结果,反而凄凉收场;母亲因为过度的爱,希望能和儿子在一起,以维持自身存在感,最终成了一个掌控者,安排着儿子的人生,操纵着一切,然而没有想到儿子的自我意识也会有突然觉醒的一天,最终美好的期待变成了怨恨、责备;儿子因为对母亲的爱,最初选择顺从母亲的安排,过了三十多年平静的生活,表面上安详、孝顺,内心中却充满了无聊和茫然的无意识力量,随时准备爆发,结束这一切!
读完这些故事,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朋友,你的爱是否过度呢?又或者,你的身上有没有承受着爱人或亲人过度的爱,而导致自我迷失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们的生命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才算真正的活过。相反,你的生活处处被人安排,无论安排得多么完美,难免会失去自主的能力,甚至失去自我。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或者像那个女演员,或者像那个母亲,又或者像阿良,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如此的伟大、无私和忘我,以至于让人感动,然而我们知道,他们错了。因为过度沉溺于爱和依赖,忽略自我需求太久,自我意识被削弱,以至于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最终落下令人痛心的结局。对此,我们应引以为戒,有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