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9章 指挥的作用

柏林爱乐的亚洲之行浩荡地结束了,它所到之地,无一不卷起抢票的热潮。毕竟是当今世上最高水平的管弦乐团,连许多平常不听古典音乐的绅士淑女也都想办法弄张门票进场。所以,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不免听到一些有趣的对话,比如说有人问他同行的朋友:“其实一个乐团没有指挥难道就不能演奏了吗?乐手们不都有乐谱吗?”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只要看一看当年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主持的一套音乐入门电视节目就行了。其中一个片段是大师本人在指挥中途放下手站到一旁,没半晌乐团的拍子就乱成一团了。

但是,这个问题却引起我的一些联想,那就是指挥除了指挥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功能呢?看这趟柏林爱乐来港的宣传海报,其常任总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的大头照总是放在显眼的位置,使他那一头银白色的蓬松乱发格外耀眼。这种特别强调指挥地位的海报设计,几乎是所有管弦音乐会宣传品的定规。可见指挥的一大功能,就是充当他棒下乐团的面孔。一个乐团的音乐总监或总指挥是一个乐团的代表声音,即使是柏林爱乐也不例外。

历史上最伟大的指挥之一,富特文格勒曾经形容柏林爱乐是个“自由的管弦乐共和国”,意思是这个乐团的成员各自拥有极大的权力,而有关乐团的一切大事都要以民主协商或投票的方式决定。就像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权决定自己的元首一样,他们的历任总指挥也是团员们投票选出的。一般乐团的乐手是音乐总监挑选的,但在柏林爱乐,你还得经过三分之二的团员同意才能留在这个小共和国里。就算是他们这趟东亚六城之行,团员对要去哪一站不去哪一站也有莫大的影响力。

但即使是性格独立得举世罕见的柏林爱乐,它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被一个明星代表。比如说它前任总指挥卡拉扬,出了名的独裁者,有“乐坛皇帝”之称,动不动就发脾气丢棒子,不可一世。更要命的是卡拉扬天生有表演欲。一张唱片是他率领柏林爱乐与其他三名大师级音乐家合作,只见那三位大师在唱片封面上挂着老者的微笑对着镜头凑在一起,十分和蔼可亲,偏偏他一人坐在远处非常有型地冷着脸做深思状。卡拉扬时期的柏林爱乐,音质雄浑沉厚,和他君临天下的架势十分匹配。

西蒙·拉特尔则不愧是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新锐,特别和善健谈。他老哥在中国三城亮相时穿着唐装不用说,到了香港的第三天早上还特地去最地道的老派茶楼“莲香楼”饮茶,并且和一桌老茶客“搭台”品尝点心,活生生一个文化大使的模样。两晚演出结束之后,他知道场外有买不到票的观众看大银幕现场转播,还跑到外面和大家打招呼。所到之处有闪光灯照耀,他兴奋地用麦克风向大家喊:“我太爱你们了,香港!”指挥的新时代职责原来是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