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庄子(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养生主

本篇讲养生之道。核心是“缘督以为经”,即顺应自然之理。社会关系的盘根错节如牛的筋骨盘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才能养护身体、保全天性、得享天年?“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遗形去智,避实就虚,“以神遇不以目见”。此外,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才是养生之道。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殆:危险。②缘:顺应。督:督脉,颈中央之脉。经:常。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东西,就会疲惫不堪。明知如此,还积极追求的人,就更加危险了。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人认为的恶事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至于有牢狱之灾。以顺应中道为经,就可以保护形体,安养天性,得享天年。

人生智慧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东西,当然会很累。这就造成了巨大困扰:因为我们追求的许多东西都是无限的。譬如知识,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无法穷尽,永远有许多你不知道的存在。那学习是为什么?追求又是为什么?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必须懂得限制自己。”

庄子说“为善无近名”,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只要顺应天道,自然也就可以养生了。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我们能力有限,不可能个个都帮到,只帮一个,也是杯水车薪,难道因此就可以见死不救吗?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很多时候,成就别人,也就成就了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这个道理仍然适用。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

①砉(xū)然:形容皮骨相离的声音。②奏刀:进刀。③中(zhòng)音:符合音乐的节拍。④桑林:殷商时代的乐曲名。⑤经首:尧乐,《咸池》乐章名。会:韵律,节奏。⑥(gū):大骨。⑦硎(xíng):磨刀石。⑧族:筋骨交错盘结之处。⑨謋(huò)然:形容筋骨解散的样子。

译文

有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手所摸到的,肩所倚靠的,脚所踩着的,膝盖抵住的,刀割在牛身上,皮骨分离的声音,没有不符合音乐节拍的,而且是和于《桑林》古乐的舞步,《经首》古乐的节奏。文惠君感叹道:“啊!真是好极了!技术能精湛到这样的地步!”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技术的层面了。在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还是一整头牛。三年之后,看见的就不是一头整牛了。到了现在,我心领神会,已经不用眼睛去看了,器官的功能停止而只用心神去感应。顺应牛自然的骨架结构,劈开筋骨连接处,刀在骨节之间的间隙游走,即使筋肉盘结的地方,都不会妨碍用刀,何况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上千头,可刀刃还是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总有间隙,而刀刃是没有多少厚度的,以薄薄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之间,当然是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是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我每次遇到筋骨交错盘结之处,知道不好下刀,都是小心谨慎,眼神专注,不慌不忙,刀子恰到好处地小幅度运动,牛就筋骨离散了。牛肉像泥土一样委顿在地。于是我提着刀站立,看看四周,觉得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极了!我听了厨师一席话,了解养生之道了。”

人生智慧

“庖丁解牛”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高明的厨师宰牛的时候,只用心去领会,而不用眼睛去看牛。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经脉,在筋肉的间隙处下刀,薄薄的刀刃在筋骨相接的空隙处游走,不去与大骨头硬碰硬,肉被割下来的时候,牛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绝不仅仅是养生之道,更是为人处世的绝妙法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各种看不到的关系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办?“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因为眼中所见只可能是关系网的冰山一角,必须用心去分析,才不至于犯错误,那就得熟能生巧。“庖丁解牛”还告诉我们应该避开硬骨头,也就是避实就虚,挑合适的地方下手。除了以上这些,还应该随时保持“怵然为戒”的心情,审慎的态度,时时反省自己。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注释

①公文轩:人名。复姓公文,名轩,宋人。右师:官名。这里代指做此官的人。②介:独脚。

译文

公文轩看见右师,惊奇地说道:“这是什么人啊?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的呢,还是人为造成的?”想了想自语说:“是天生的,并不是人为的。天生就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上天赋予的,因此知道这是天生的,而非人为。”

人生智慧

不可以貌取人。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做到却很难。中国人相信“相由心生”,所以很重视面相。连至圣先师孔子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他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历史上,以言谈取人的,如战国时赵国曾失于赵括,三国时诸葛亮曾失于马谡;以相貌取人的刘邦差点失去韩信,刘备差点失去庞统。教训是深刻的。

至于身体的残缺,每个人的看法又不同。这个故事里的人只有一只脚,但他并不自卑,认为“天之生是使独也”。既然是天意,没有什么可悲的,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命运”。有这样一个传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咬了一大口的缘故。我们知道,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盲人,大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中年后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都是上帝的宠儿,所以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事实上,他们通过努力,的确也成为了上帝的宠儿。

原文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老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字聃。②秦失(yì):又作“秦佚”。虚拟人名。吊:吊丧。③三号(háo):号哭三声。④蕲(qí):期望。⑤倍:通“背”,背弃。⑥帝之县解:自然地解除倒悬之苦。帝,天。悬,倒悬,困缚。⑦指:当作“脂”,油脂。薪:柴火。

译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只号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道:“老聃不是您的朋友吗?”

秦失回答说:“是啊!”

弟子再问:“既然是朋友,这样吊丧,可以吗?”

秦失说:“当然可以。我开始以为他是俗人,现在才知道原来不是。刚才我进去吊丧的时候,看见有老人哭得像死了儿子一样;年轻人哭得像死了母亲一样。大家一起来此吊唁,一定有老聃不期望说而说的,不期望哭而哭的。这就逃避了自然规律,背弃天理,忘记了我们受上天的禀赋所拥有的寿命长短。古时候,把这种行为叫作逃避自然的刑罚。应该来的时候,适时而生;应该去的时候,适时而死。安时处顺,喜怒哀乐的情绪就不能侵蚀我们的心灵。古时候,把这种行为叫作自然地解除倒悬之苦。”

柴火、油脂的燃烧都是有穷尽的,但火却可以传下去,无穷无尽。

人生智慧

“哀乐不入”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七情六欲,常人难以割舍。中医认为: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因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过分的哀伤和欢乐尤其伤身。亲人的永远离去,大概是最让人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的,偏偏每个人迟早都得面对。所幸庄子为我们找到了最达观的态度:“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也就是说,正该来时,他应时而生;正该去时,他顺理而死。回归上天的怀抱,还有什么执着是放不下的呢?因此,安时处顺,乐天知命,这正是庄子智慧的精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