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顾(四四) 须鬓已苍。面色光亮。操心烦劳。阳上升动。痰饮亦得上溢。灵枢云。阳气下交入阴。阳跷脉满。令人得寐。今气越外泄。阳不入阴。勉饮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调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后。

男子下元先损。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时用半夏秫米汤。(阳跷脉虚)某 阳不交阴。夜卧寐躁。小半夏汤。

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某(四二) 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脾营虚)嫩黄 于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当归 炙草 桂圆 新会皮某 肝阳不降。夜无寐。进酸枣仁法。(胆液亏阳升虚烦)枣仁 知母 炙草 茯神 小麦 川芎某 不寐六十日。温胆诸药不效。呕痰不适。明系阳升不降。用金匮酸枣仁汤。

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炙草陈 阴精走泄。复因洞泻。重亡津液。致阳暴升。胃逆。食入欲呕。神识不静无寐。议酸枣仁汤。

枣仁(五钱) 炙草(五分) 知母(二钱) 茯苓(二钱)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脉细数涩。阴液内耗。厥阳外越。化火化风。燔燥煽动。此属阴损。

最不易治。姑与仲景酸枣仁汤。

枣仁(炒黑勿研三钱) 知母(一钱半) 云茯神(三钱)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田 脏液内耗。心腹热灼。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法。但此病乃损及肝肾。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肝肾阴亏阳浮)龟胶 淡菜 熟地 黄柏 茯苓 萸肉 五味 远志又 咸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须填实肝肾。

龟鹿胶 熟地 苁蓉 天冬 萸肉 五味 茯苓 羊内肾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暴发。营卫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

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灵枢半夏秫米汤法。胆热则口苦心烦。前有温胆汤。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邵新甫)徐评 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某 阳升 杂。(阳升)麦冬(三钱) 生地(二钱) 柏子仁(一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黑 豆皮(三钱)某 心中烦热。头上汗泄。汗止自安。易 。(心阳热)淮小麦 柏子仁 茯神 炙草 南枣 辰砂程(氏) 血虚心 。咽呛。(血虚)生地 天冬 麦冬 女贞子 生白芍 炙草 茯神 麻仁某(氏) 经半月一至。夜 痛。(肝阴虚)生地 阿胶 天冬 茯神 白芍 丹参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又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又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观之。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故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阴一虚。则胃家饮食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资。稍迟则 杂愈甚。得食则可暂止。若失治则延便闭三消噎膈之症。治当补脾阴。养营血。兼补胃阴。甘凉濡润。或稍佐微酸。此乃脾阴之虚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一切热病之后。胃气虽渐复。津液尚未充。

亦有是症。此但以饮食调之。可以自愈。此二种。乃为虚 症。所谓实者。年岁壮盛。脾胃生发之气。与肾阳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饥而 。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药。以上皆是真症。所云伪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饮食输化不清。或现恶心。吞酸。微烦。眩晕。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及腻滞之药。不宜多用。

又有胃阳衰微。以致积饮内聚。水气泛溢。似有凌心之状。凄凄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

饮食减少。此属脾胃阳虚。治宜温通。仿痰饮门而治之。此二种乃似 之伪症。若夫所云心者误也。心但有烦而无 。胃但有 而无烦。亦不可不辨明之。今先生之法。仅有四案。倘有心之士更能搜采补入。则幸甚。(华岫云)

三消

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郁火)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烦劳心营热)犀角(三钱) 鲜生地(一两) 元参心(二钱) 鲜白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柿霜(一钱)生甘草(四分) 鲜地骨皮(三钱)又 固本加甜沙参。

杨(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肝阳犯胃)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胡(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钱(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杨(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

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肾消)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谓具通天手眼。万世准绳矣。他如易简之地黄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黄汤。生津甘露饮。皆错杂不一。毫无成法可遵。至先生则范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

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邹滋九)徐评 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

脾瘅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热)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姜 生白芍某 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

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花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夹暑夹泾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又如胃虚谷少之人。亦有是症。又当宗大半夏汤。及六君子法。远甘益辛可也。(邵新甫)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

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硕。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

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草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此症久延。即化燥热。

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余于甘肥生内热一症。悟出治胃寒之一法。若贫人淡薄茹素。不因外邪。亦非冷冻饮料停滞。其本质有胃寒症者。人皆用良姜丁香荜茇吴萸干姜附子等以温之。不知辛热刚燥能散气。

徒使胃中阳气。逼而外泄。故初用似效。继用则无功。莫若渐以甘肥投之。或稍佐咸温。或佐酸温。凝养胃阳。使胃脂胃气日浓。此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又有肾阳胃阳兼虚者。曾见久服鹿角胶而愈。即此意也。未识高明者以为然否。(华岫云)

孙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犹是伏暑内动。当与金匮瘅疟同例。(瘅疟)竹叶 麦冬 生地 玄参 知母 梨汁 蔗浆施 发热身痛。咳喘。暑湿外因。内阻气分。有似寒栗。皆肺病也。

竹叶 连翘 薄荷 杏仁 滑石 郁金汁又 微寒多热。舌心干。渴饮脘不爽。此属瘅疟。治在肺经。

杏仁 石膏 竹叶 连翘 半夏 橘红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有瘅热无寒之虑。

鲜生地 知母 麦冬 竹叶心 滑石唐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暮热早凉。犹然行动安舒。未必真正重病伤寒也。但八九日。病来小愈。骤食粉团腥面。当宗食谷发热。损谷则愈。仲景未尝立方。此腹痛洞泻。食滞阻其肠胃。大腑不司变化。究其病根。论幼科体具纯阳。瘦损于病前。亦阳亢为消烁。仲景谓瘅疟者。单热不寒。本条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热灼烦冤。令人消烁肌肉。亦不设方。但云以饮食消息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后天胃气耳。洞泻既频。津液更伤。苦寒多饵。热仍不已。暮夜昏谵。自言胸中格拒。腹中不和。此皆病轻药重。致阴阳二气之残惫。法当停药与谷。谅进甘酸。解其烦渴。方有斟酌。

又 鼻煤。唇裂舌腐。频与芩连。热不肯已。此病本轻。药重于攻击。致流行之气。结闭不行。郁遏不通。其热愈甚。上则不嗜饮。不纳食。小溲颇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闭。神昏螈 有诸。

连翘心(三钱) 鲜石菖蒲汁(一钱半) 川贝母(三钱) 杏仁(二十粒) 射干(二分)淡竹叶(一钱半)又 自停狠药。日有向愈之机。胃困则痞闷不欲食。今虽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渐也。童真无下虚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热烈气味。劫夺枯槁。肠中无以营运。庸医睹此。必以分利。所谓泉源既竭。当滋其化源。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麦门冬(二钱) 甜杏仁(四钱) 甜水梨皮(三钱) 蔗浆(一木杓)张 舌赤。烦汗不寐。肢体忽冷。乃稚年瘅疟。暑邪深入所致。

杏仁 滑石 竹叶 西瓜翠衣 知母 花粉又 热甚而厥。幼稚疟症皆然。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加知母。

某 风温阳疟。(温疟)杏仁 滑石 连翘 黄芩 青蒿 淡竹叶丁 脉右数。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后发。微寒多热。呕逆。身痛。盖素有痰火。暑必挟湿。病自肺经而起。致气不宣化。不饥不食。频溺短缩。乃热在气分。当与温疟同例。忌葛柴足六经药。桂枝白虎汤加半夏。

胡 按仲景云。脉如平人。但热无寒。骨节烦疼。微呕而渴者。病名温疟。桂枝白虎汤主之。桂枝白虎汤。

盖今年夏秋久热。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轻小。不致病发。秋深气凉外束。里热欲出。与卫营二气交行。邪与二气遇触。斯为热起。临解必有微汗者。气邪两泄。然邪不尽。则混处气血中矣。故圣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气分之伏热。佐入桂枝。辛甘温之轻扬。引导凉药以通营卫。兼知母专理阳明独胜之热。而手太阴肺。亦得秋金肃降之司。甘草粳米和胃阴以生津。此一举兼备。方下自注云。一剂知。二剂已。知者。谓病已知其对症。已者。中病当愈之称耳。

邓 寒少热多。胸中痞胀。温邪未解。谩言止截。

淡黄芩 炒半夏 姜汁 生白芍 草果 知母 乌梅又 照前方去半夏姜汁加鳖甲。

吴 间日寒热。目黄口渴。温邪兼雨湿外薄为疟。

滑石 杏仁 白蔻仁 淡黄芩 半夏 郁金又 脉数。舌红口渴。热邪已入血分。

竹叶 石膏 生地 丹皮 知母 青蒿梗又 饮食不节。腹中不和。疟邪攻胃。

鲜首乌 乌梅肉 生鳖甲 黄芩 丹皮 草果 知母 送保和丸二钱又 人参 生谷芽 枳实汁 茯苓 广皮 炒半夏曲朱 舌黄烦渴。身痛。心腹中热躁。暑热不解为疟。经言暑脉自虚。皆受从前疲药之累瘁。(暑疟)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炒粳米 麦冬 竹叶何 劳倦伤气。遗泄伤阴。暑邪变疟。炽则烦冤最盛。分解使邪势轻。参术 附。皆固闭邪气也。

草果仁 知母 淡黄芩 川贝母 青蒿 花粉冯 暑伤气分。上焦先受。河间法至精至妙。后医未读其书。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则疟来日迟。

气结必胸中混 如痞。无形之热。渐蒸有形之痰。此消导发散。都是劫津。无能去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