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3)

学中医的也是,上来开的就是方子。说句实话,对这个病,方子里面到底是哪味药起的作用,自己心里还真含糊,每个方剂里面的药物越多,对这个问题就越吃不准。

于是就说,疗效是这些药物协同起的作用,谁都离不开谁。

很多中医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对每味药的把握不是那么精准。

我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有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中医里面有两种人,一种人开的方子里面药物有几十味,这种叫漫山围捕的方法,可能也治病了,但是具体是哪味药起的作用,恐怕连医生自己都说不清楚。这就像拿机关枪扫射一个目标,一百多颗子弹打出去,总该有一颗子弹打中吧?

而另外一种中医,对药性把握得很清楚,往往是几味药,甚至一味药就解决问题了,这才是高手。

当时我对中医理解还不深,但是也觉得在理,所以后来一直记得这句话。

当我看到张锡纯的医案时,我明白了,张锡纯学习中医的思路,和我们有点不一样。

张锡纯在本草学上下了工夫,尤其是《神农本草经》,其中有很多我们现在认为是不常用的方法,他都给发掘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他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经常是用单味药来治病,这是别人没有下过的工夫,这样,他对每味药的药性到底有多大,到底是升是降,到底走什么经,到底寒热温凉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十分清楚。

所以,日后他在组方子时,对药物的加减把握得恰到好处,拿捏准确,对每一味药的使用都得心应手。如果我们把药物比喻成兵将的话,张锡纯对每一个兵将的特点都十分熟悉,他组成的战阵一定是最强大的。

而且,张锡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面对一些不了解的药物时,他会自己亲自去尝。这有很多的例子,有一次他为了试验花椒的力道,一次嚼服了二三钱,结果搞得自己肺不能吸气而胸闷,猛灌了几碗凉水,过了半天才缓过来;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去药房考察,看看各地的药材是否一样,因为有时同样的药名,在不同的地方,药房会给不同的药。

张锡纯是如何做到对每味药都了然于心的?他会怎样应用单味药物呢?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这些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都会看到。

网友互动

桂枝飘香问:

看到在张锡纯的故事中,提到了苓桂术甘汤的神奇作用,我对茯苓这味药很感兴趣。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说茯苓泡水喝对身体好,所以我今年春天用茯苓泡水喝,喝了几次,就觉得走路发飘,头晕,持续了几个月,提前体会了老年人的痛苦。后来用菊花、天麻、绿茶泡服,才渐渐调养过来。我觉得中医中药的知识不能只看书本,需要实践经验。不知道罗兄对茯苓有研究吗?

罗大伦答:

朋友,苓桂术甘汤是我最常用的方剂了,有千军万马之力啊,许多重得连说话都困难的病,就这四味药,很快就有好转。

举个例子,沈阳有个工程师,搞有色金属的,少年时患过肺结核,现在人消瘦,皮肤黑,哮喘,咳嗽,因为外感病情严重而住院。外感治愈后仍然哮喘,疲乏无力。来北京找我诊治时,向我说病情,说一会儿就张口抬肩,气上不来。为他做舌诊时,发现他舌苔白腻,满是泡沫。我判断为水湿上犯,就用了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6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冬花3克,具体的方子有些记不太清了,总之是重用茯苓,五服药之后,他的全部症状都消失了,后来又调治了一段时间,就完全康复了。患者认为这是神方,其实就是张仲景的方子。

我认为,只要体内水湿壅盛,茯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药,但是体内没有水湿,您把它当成零食是不可以的。那么怎么判断体内水湿是否多呢?要通过脉象,通过舌诊,比如舌体胖大,舌体上唾液多、成沫,舌苔白腻等,都是指征。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就要找中医大夫帮忙检查一下。

如果没有水湿,估计服用后就像桂枝飘香兄所出现的症状了。所以,凡是药都是有药性的啊。误补人参成毒药,对症砒霜是良剂啊。

还有一点我必须强调,中药的使用方式最好是配合着用,比如苓桂术甘汤中,茯苓与桂枝、白术、炙甘草配合,六味地黄丸中它的量也是很少,并与其他药配合使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通常我们管使用单味药叫单刀直入,那是要十分的眼力的,是要保证没有偏失才用的,所以我是很少给人开一味药熬着喝的。

天平589问:

真佩服古人这种探求新知的精神,为了弄清每种药的药性,不惜以身尝药,现代人谁还敢这么干?我对中医的理论不太懂,但是对中药的兴趣倒是很大。我曾经去药店抓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橘红,但是药店给我的却是陈皮。我想问问罗兄,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杏虎答:

橘红和陈皮均为橘皮,中药房有单独的饮片陈列。二者味苦,同归肺脾二经,均具有行气涤痰化湿之功。但橘红的原产地为岭南化州,所以处方名叫化橘红,其温燥之性强于后者,偏重于治疗外感风寒、咽痒、气逆、咳嗽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等。代表成药为橘红丸与蜜炼川贝枇杷膏。陈皮正宗来源于江南西道的三湖红橘(又名大红袍),理气和中,在内科虚证有广泛用途。

罗大伦答:

杏虎说得好啊,现在很多人都不注意这个了,我有时候去中药铺,发现很多人就把橘红和陈皮混成一个药了。其实橘红会把里面白色的肉尽量刮干净,其药性偏重于表,有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陈皮保留了里面依附于表皮的白色的绵状肉,药性偏重于里,所以可以和中理气。

小小香888问:

听好朋友介绍到老师知识的渊博和为人热心,好几次都想提交这个问题,又怕老师太忙,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盼老师能在百忙之中帮我一下,谢谢!

女儿在15岁的时候来月经,一直也不正常,原想青春期本来就紊乱,就没去调理,结果到前年10月份左右的时候就没再来了,其间去看了中医也吃了中成药,可是还是没有来月经。前后大概有一年时间,一直到去年的7月份就带她去看了西医,配了3个月的药,在吃第二个月的时候就来了,可是自从来之后就变成了半个月就来一次,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子,现在女儿睡不好,容易偏头疼,请问是什么原因,我应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调整呢?万分感谢!

罗大伦答:

朋友,我不知道你女儿的更多情况,但是我认为她现在还是有瘀血的可能,你找当地的医生诊断一下,因为瘀血也可以导致例假来的次数多。很多医生见例假每月两次,就不敢活血化瘀了,其实出血也正是血不归经的表现,通常需要把瘀血去掉,这样也就不会再异常地出血了,我的意见可供当地的医生参考。当然,也有虚损的可能,具体还要看患者的情况。

小院菜农问:

请问罗老师,是不是所有的食物、药物归人体的什么经都是按照颜色来分的?

罗大伦答:

朋友,有的是,有的不是,原则是以临床的检验为依据。比如枸杞子是红色的,但它入的是肝肾经,并没有因为它不是黑色就入不了肾经。菟丝子也不是黑色的,但它也是入肾经的,所以不能完全说成食物、药物归人体的什么经都是按照颜色来分的,基本是临床的效果说了算。但是有许多药物的确有这样的特性,所以经常会用这个颜色的理论来指导一下,现在这也成了一种特色,灵活掌握吧。

lushanni问:

罗医生,您好!我从天涯追到这儿,一直关注您的文章,深为您及您的文章所感动。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希望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指导一下,谢谢您。

我今年30岁了,自2004年来,我一直感觉身体比较虚弱,容易疲倦,爱躺、爱睡觉,头发落得很多,非常怕冷,不爱运动。例假经常推迟,一般周期为37、38天,量少,色初淡后暗。2007年生下宝宝后,经常感觉腰酸痛,走路两三小时,即痛得直不起腰。晚上还经常夜尿,色清淡,但是喝水很少。去年11月的时候在一个中医院看过,把脉情况有两种,一个是脉弦,一个是脉弦细。开了点药,好像腰好一些,不痛了。我还有一个特点,常年不出汗,最多也就是鼻尖出点汗(我妈妈,我姐姐也极少出汗),不过自己也热得挺难受,但总体上来说,夏天比冬天好过得多了。夏天再热我都要盖被子的。而且我长年扁桃腺发炎,然后引起感冒,遇冷会感冒,吃热东西还是会感冒,工作或生活忙一些,又是感冒,苦恼啊。南方的龙眼、荔枝、芒果我都不敢多吃,吃点就上火。所以有时候想吃补药,又怕虚不受补。

不知我把自己的症状描述清楚了没有?希望能得到罗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再次谢谢您!祝您一生健康平安!

罗大伦答:

没有舌脉,只能针对你的病症分析了,我认为你是肾精亏虚造成的,夜尿多,这就是证据。其实肾精是亏虚的,肾精可以算是阴,但是说完全了也有肾阳的成分,我写的张景岳的镇阴煎的故事你可以看看,同时我在书里写了两个类似的病例,都是肾精不足,这种情况会引起虚阳上浮,总是觉得上面热,嗓子发炎,同时吃不得热东西,凉的其实也不行。所以应该补足肾阴,引火下行。怕冷是阴虚,血液很少能供应肢端,所以感觉冷。不爱出汗是阴不足了,无以化汗,怎么能出汗呢?在补阴之后,再用疏肝的药物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二)

去天津赶考

就这样,前来找张锡纯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开始的时候,张锡纯很有顾虑,觉得家长一定会反对他的,所以总是犹豫再三,或者是偷偷地去给别人看病。

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说:“儿子,如果你真的有本事治好人家的病,那你就去给人家看吧,我们不阻拦你。但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切记。”

张锡纯感激地望着母亲问:“什么事情呢?”

母亲说:“给人家看病,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思考,这样才能不耽误了人家的病情,记住了吗?”(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鲁莽误人!)

这句话,张锡纯记了一辈子。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张锡纯对中医掌握得也越来越好,他在临证中,不但使用单方、经方,还自己创立了一些方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张锡纯已经是成绩斐然了。

一转眼,就到了公元1893年。

这一年的春天,张锡纯去了一次山东,他先到了济南,参观了一下大明湖和千佛山,觉得非常美丽。参观完后,他直奔泰山。

等见到了泰山,张锡纯不禁感慨,果然是“气象庄严,不同诸峰之秀丽”。

张锡纯和朋友住在了泰山南边的旅店中,半夜时,几人吃饱了饭,点着灯笼,开始登泰山。

估计去过泰山的驴友们都知道,泰山一般是要先上到半山腰,然后凌晨开始登,这样才能在山顶看到日出的景象。我曾经去过一次,只是记得半夜里登山,根本不用看前面的路(也什么都看不到,大家都没有经验,谁都没带手电筒),因为全是人,跟着走就可以了,现在想想,很有一脚踏空跌落下山的危险。

等张锡纯登到泰山的顶上,天开始亮了,他看到了苍茫大地,看到了南边“白光界地如衣带者”的汶水。登上了泰山果然是可以“小天下”的啊。

回来后,张锡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实在是按捺不住,于是提笔赋诗一首。

过去的文人很有趣,总是要写几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然后还大家互相唱和,你来我往地情致盎然。而现在人都不会一激动就赋诗了,都改卡拉OK了,周杰伦写,大家唱。

张锡纯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夜气苍茫里,来登第一峰。

群山丹嶂列,古径白云封。

旭日观初出,青天问可通。

汪洋沧海阔,极目到蓬瀛。

从诗的气势上来看,此时的张锡纯还是壮志凌云的,有种书生笑指江山的豪气,总觉得有远大的前途在等待着自己。

因为这一年的秋天,张锡纯就要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了。

这一年,张锡纯已经33岁了。我们必须承认,张锡纯此时的医术算是不错了,但是八股文还是欠些火候,这事儿他自己没意识到,于是又大老远地跑到了天津,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天津,水土不服,张锡纯病倒了。

他患的是什么病呢?是泄泻,就是我们常说的闹肚子,吃进去的食物似乎与胃不和,刚吃完没一会儿,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响,然后就去泻肚子了。

张锡纯自个儿就琢磨,说此时不应该是有邪气啊,就是一个腹中不和罢了。于是,他就用甘草煎汤,然后调服赤石脂的粉末。结果呢?没有任何效果。

怎么办呢?张锡纯又琢磨,什么能够涩肠止泻呢?

张锡纯思来想去,灵机一动,对了,就是它——山药。

山药是药食同源之品,我们在菜市场里能经常见到。但很多人不知道,山药可是个宝贝啊,它色白入肺,味甘补脾,汁液黏滑益肾,可以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

张锡纯对山药情有独钟,用它治疗了很多重症。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般都认为山药是做菜用的,还能治疗危重病症?您还别不信,我们后面会讲到的。

此时,张锡纯就用山药和大米放在一起,熬烂做粥,并“尽量食之”,当时他就感觉脾胃舒畅,肚子里面也不响了,就这样,腹泻就痊愈了。

后来,张锡纯就管这个山药熬的粥(不用大米了)叫薯蓣粥,因为山药也叫薯蓣。

张锡纯用这个薯蓣粥治疗一切羸弱虚损之证,其中包括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泄、小便不利等。

口说无凭,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曾经有位妇女,生孩子后十几天,开始大喘大汗、身上发热,同时咳嗽,家人都很着急,因为这产妇身体本来就虚了,再这么折腾,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