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闪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群星烁烁

朋友,您正处在人生多梦的年代,在五彩缤纷的理想之梦里,你编织过将军梦的花环吗?

一想到将军,那一个个横戈跃马,叱咤风云的战将,连同人喊马嘶的雄浑场面便会巍然展现在你眼前。当一名将军,多么令人神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将军,同那些名声显赫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一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可是,怎样才能做一名将军,更多的朋友或许有一种神秘感。因此,面对将军之门,有人辗转徘徊,有人望而生畏,也有人中途退却。然而,也确有那么一些毫不畏惧的勇士,挺身走进战争的怀抱,在血与火的浇铸中成了功勋卓著的一代将星,理想的蓝图最终由他们的实践变成了现实。

为了呼唤更多的杰出将星在我国的今天和明天升起,这本书将给朋友们打开一扇了解军事家的小窗口,让更多有志于献身戎马生涯的朋友,从名将的成才道路、用兵特点和军事艺术中得到启示。

但是有的名将为正义之战屡生奇谋妙策,有的却为反正义机关算尽;有的名将为驱逐外敌大显身手,而有的却为侵略扩张费尽心机……难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过,正如前面讲的,本书目的不在评判他们的历史功过,所以选入书中的名将,以外军为主,并不受国籍、阶级和政治立场的局限,只要在军事史上有所建树,在战略战术上有可供借鉴者,书中皆有论及。

一位西方的军事历史学家,在考察了数百年的欧洲军事史之后,曾这样断言:如果说没有拿破仑,整个欧洲的版图决不是今天的模样;如果没有隆美尔、古德林,希特勒决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霸占大半个欧洲;相反,没有蒙哥马利、巴顿、艾森豪威尔、朱可夫这些将军们的杰出创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不知还要燃烧多少年,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将帅,果真能起到如此重要的历史作用吗?是的,考察一部社会发展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将帅在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进程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或政治斗争,一般总要伴随着战争,而在战争中,首当其冲的是军事人才和军队。无数杰出将才的出现,总是与一定的政治斗争密切相联的。军事家是历史发展造就的特殊人才,一方面,他们可能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可能首先挣脱束缚自己的旧生产关系,唤起广大民众挥戈战斗,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把历史推向前进;另方面,他们也可能是旧的生产关系的代表,用当时最先进的物质条件武装自己的军队,固守他们邪恶的堡垒,以延滞历史的进程。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都明显地显现出军事将帅的特殊作用。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深知用兵之法的统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者。这显然在强调军事人才作用的同时,过分夸大了军事将帅的作用,但是,将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决然不能小视的。孙子在另一篇文章里说得更为客观些:“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句话是说,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家就能够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在外有强敌虎视,内有忧患纷生的情况下,军事将帅是政府首脑的依靠。抓住军事将帅这只强有力的手臂,挥之御外敌入侵,息边塞烽火,收之平国家内乱,求国泰民安。在特殊情况下,军事将帅甚至主宰着国家的命运;在一般情况下,它又是国家一根不可短缺的重要支柱。当然,我们强调将帅的作用,并不否认士兵和整个军队的作用,因为最后解决战争的,毕竟还要靠千百万士兵的浴血拚杀,而不单单是几个将帅。

翻开中国历史的每一页,几乎都写着著名军事将帅的赫赫战功。历代建功立业的君主们,没有军事将帅们的伟大创造和浴血奋战,恐怕很难成就一番大业。秦始皇靠王翦那样的名臣良将统一了中国;刘邦靠萧何、韩信等一大批军事将才,建立了大汉王朝;而唐朝李世民、宋朝赵匡胤、元朝成吉思汗、明朝朱元璋,他们本身既是出色的政治家,同时又是著名的军事家。

在中国近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伟大斗争中,曾产生过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将帅。如黄兴、蔡锷、冯玉祥那样的资产阶级军事家,在黑暗的旧中国,他们高举爱国和进步的旗帜,搏斗于枪林弹雨之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但是,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功绩最大,威望最高,最能代表人民利益的,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代伟大将帅,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人,他们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在毛泽东的精心运筹下,中国共产党以长征后剩下的三万武装,不断壮大,创造了对日作战的无数奇迹,并最终在解放战争中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象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熠熠生辉的一代将星,曾以夺目的光辉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大舞台上,他们和日军较量过,和美军较量过,和代表反动势力的国民党军队较量过,最终都以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经过他们的浴血奋战而结束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今天。如果要谈杰出将帅的伟大作用,恐怕中国共产党中所产生的这批伟大军事家,他们所创造的惊人业绩,是有史以来的任何时代的军事家所不能并提的,只是在这本以谈外国军事家为主的小册子里,我们对他们的伟大功绩未能详细论述罢了。

下面我们将要叙述的一些著名将帅,在世界浩瀚的军事史上,也不过是凤毛鳞角。但管中窥豹,从这些将星在硝烟烽火中所闪射的奇光异彩,也可略见一斑了。

为军事科学奠基的孙武

1812年5月,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坐上一辆6匹马拉的旅行车,行进在向莫斯科进军的行列里。他坐的马车上装了许多书,士兵称它是“战地图书馆”。在这些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拿破仑最喜爱的只有两本。一本是近代西方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本是古代东方大军事家孙武的军事杰作《孙子兵法》。

孙武是军事科学的奠基人。他的《孙子兵法》是中外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军事艺术之花,在中外军事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军事史书称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将军。孙武在全世界的影响之大,是由他所创立的杰出的战绩和无比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所决定的。有人评价:没有中国的孙武,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军事科学。对孙武来说,此话并不过分。

孙武出身于将门望族之家,在青年时期就注重军事。他生于春秋末期,大约是与孔子同时的人。他曾在吴国的军队里当过下级军校,作战受伤后退出军队,隐居到离吴国都城较远的一个偏僻山村。一面从事兵法研究,一面与他的好朋友伍员一样,过着自耕农式的田园生活。

公元前512年,伍员帮助阖闾做了吴国国王。吴王当时称霸的劲敌,是他的邻居楚国,而要打败楚国,没有善谋的将帅是不行的。伍员先后七次推荐孙武出任为将,吴王由于不了解孙武,总是下不了决心。当伍员拿出孙武写的兵法,并逐篇念给他听了以后,才觉得孙武是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奇才,于是决定召见孙武。孙武惊世骇俗的谈论,得到吴王的高度赞扬。孙武为将之后,为吴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公元前512年,他同伍员一起领兵灭了钟吾国和徐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6年以后,吴王又派他出师伐楚。在这场吴对楚的战略奇袭中,孙武以3万兵马一举歼灭了楚国的20万大军,后来他又重创齐国军队,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然而,孙武作为伟大的军事家,他的杰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军事论著《孙子兵法》中。《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共13篇,包括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即常说的“孙子十三法”。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是军事史上最早的一部教科书;他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思想,是世界战略学的始祖。他的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和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受到数千年来中外军事家的高度评价。中外军事评论家都将《孙子兵法》推为“兵学圣典”,是“世界第一兵家名书”。都习惯把孙武称为“武圣人”。他的军事思想,几乎影响到数百年来世界上发生过的重大战争。在日本,孙武的治军思想远远超出军事领域。一些著名的企业集团几乎都在潜心研究孙武的治军用兵的经验,用来管理企业。今天,欧美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军事院校,都把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孙武的军事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大奇迹。

力挽狂澜的蒙哥马利

最优秀的将军,不仅在顺境中能稳操胜券,而且面对危局,也同样能从容不迫,力挽狂澜。本世纪40年代的英国,就出现了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一次英美联军与德军的决定性战役中,联军眼看要被德军分割包围,危在旦夕;只因这位将军的走马上任,百万被围的联军立即冲出重围,转败为胜。这位将军就是著名的英军统帅蒙哥马利。

1944年的12月16日,这个日子对联军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日子。纳粹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向英美联军的第一集团军的正面——阿登地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这天早晨的5点30分,德军2000门大炮以密集的炮火向美军阵地铺天盖地压来,美军阵地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很快就崩溃了。被称为铜墙铁壁般的联军防线一下子被顶出了个大窟窿。德军迅速向两翼扩大战果,成师成团的美军被分割包围,就地歼灭。面对这种迅速恶化的战局,任何一个军事指挥官都知道,如果联军没有“绝招”,那么全军覆没近在旦夕。

更加令人担心的是,德军早在进攻之前,已经采取了令联军恼怒且恐惧的攻心战。他们派出了一支由800名德国军人组成的特遣队混入美军。这些人身着美国军服,口操英语,佩带美式武器,在美军驻地散布谣言,假传报告,煽动投降,暗杀将领,只几天工夫,美军已处于惶惶不安、惊恐万状的混乱之中。如今,又面对如此强大的纳粹进攻部队,美军几乎已处在束手待毙的危境,最高统帅部甚至把身边的勤务兵都派往了一线。但他们知道这无济于事。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联军统帅部的参谋长史密斯忽然想到,能收拾这样一个残局的,恐怕只有蒙哥马利。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对参谋长的建议立即表示赞同,并马上任命蒙哥马利为联军陆军总司令。

蒙哥马利上任的当天,他的个人联络官们已将前线情况准确及时地报告了他,他在一天内了解的情况,甚至比统帅部首脑们了解的还要详细。为了挽救残局,蒙哥马利首先将联军各国兵力集合成一体,对各种兵力的组合、协同和运用,都做得恰到好处。他还特意把本国,即英国部队置于美国第9集团军的统辖之下,与美军共同作战,这样,原来以国别建制的部队,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避免了单独作战中的不协调状况,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局势渐趋稳定。

为了彻底摆脱希特勒军队的分割包围,蒙哥马利还采取了主动退却的策略,命令一些装甲、空降兵部队,撤退到相对比较安全的地域。而这些地域,不仅形成了新的防线,而且渐渐使德军处于盟军的包围之中。蒙哥马利在运动中协调组合的策略果然奏效,使深入联军腹地的德军变成了三面挨打的孤军,先头的装甲部队几乎被联军打得粉碎。结果,德军部队消灭联军的梦想不仅被粉碎了,而且在受到重创之后逃遁而去。

事后,新闻界高度赞扬蒙哥马利的赫赫战功,称他是联军的救星。的确,没有蒙哥马利的巧妙运筹,阿登地区也许真的变成了英美联军的覆灭之地。对蒙哥马利来说,这并非出于偶然,善于扭转危局,使整个部队险处逢生,是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的最集中的体现。

在英国军事史上,永远记载着他挽救非洲战场危急的惊人的业绩。那是1942年的7月,非洲战场上的英军部队被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打得晕头转向,在阿拉曼这个离亚历山大港仅2小时路程的地方,已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危难关头,英国任命蒙哥马利出任统帅。他立即整顿军队,分析敌情,研究沙漠地区装甲战的特点。他知道以狡诈闻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惯用的战法是诱惑英军战车先去攻击,然后将自己的装甲部队,部署在一战防炮掩护幕的后面,利用战防炮击毁英军的战车。这样,德军的战车便能主宰战场。假如在英军发起大规模攻击之前,隆美尔率先攻击,那么英军就会避免失败。蒙哥马利这一反往常的战法,采取以逸待劳的方法,终于捕捉到战机。当迫不及待的德军忍耐不住时,便开动装甲车,对英军实施了出其不意的攻击。蒙哥马利则在德军出发前2小时,派英国空军对集结起来的德军车辆来了个猛轰滥炸。战斗开始后,他又派空军专门对付行进中的德军坦克,德军遭到了重大伤亡。经过两天激战,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反被英军包围了。这时,蒙哥马利决定由防御转入进攻,抓住德军的一切弱点,给德军以致命打击。

儿番交战之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英军却赢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胜利。这次战斗,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有2万人伤亡,3万人被俘,一千门大炮和上百辆坦克被摧毁。而蒙哥马利,他带着撤退突围的命令而来,却以进攻歼敌而凯旋。因此,对英军来说,蒙哥马利成了神话般的英雄,人们对这位军事家的崇拜,甚至超过了英国有史以来的一切统帅人物。

胆略过人的邱吉尔

撤退往往是失败的同义词,难道撤退还值得褒扬吗?是的,对卓越的军事家来说,在瞬息万变的大兵团作战中,进攻需要胆略和气魄,而退却,有时也能表现出更卓著的指挥艺术。因为能看出退却在整个战局中的重要地位,敢于率领部队实施大规模的战略撤退,足以表现一个军事指挥员的战略水平。而且,对军事家个人来说,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这样一位将军,他的名子叫邱吉尔,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所建树的杰出功勋,几乎受到了世界各国军界的高度评价。然而,提起邱吉尔的盖世之功,人们总要首先谈到他所指挥的震惊全球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历史性的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走向胜利的一座里程碑。

西方军事史,曾这样评价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这次大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是另一个面目。”的确,如果没有邱吉尔指挥的这次盟军大撤退,也许不会有盟军后来的辉煌胜利。

1940年的5月10日,晨雾弥漫着法国美丽的土地,喷芳吐艳的百花预示着又一个明媚的春日的到来。城市里,早晨溜弯儿的老人们漫步街头;早班的女工们哼着欢快的小调走进工厂;春播的机械在葱绿的原野歌唱……可就在这一派和平与安谧的气氛里,一场可怕的战争将席卷而来。

希特勒8个月来一直不再言战,法国舆论界也众口一词地认为:希特勒根本不会冒战争这个风险;就连英国首相也断言,希特勒已不会再发起进攻了。可就在这片和平舆论占上风的情况下,法西斯扫荡盟军的闪电进攻开始了。

德军的进攻隐秘而猛烈。

136个训练有素的德军师,一批又一批的重型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伞兵运输机以及满载突击队的滑翔机,在向荷兰、向比利时、向卢森堡、向法国全速开进。这些经过长期准备的法西斯军队,他们所拥有的力量、速度和装备,在这以前的世界战史上都是闻所未闻的。一群群样子凶恶的黑色旋图卡机,咆哮着进行低空轰炸;喷吐着火舌的装甲车汇成一股骇人的洪流冲向防守部队,面对如此凶恶的进攻,精神上准备不足且毫无经验的法国部队开始瓦解了;盟军北线部队被撕裂分割了;英国远征军和整个法国第一集团军在退守中受到了德军装甲部队钳口的巨大威胁……整个盟军处于万分危急之中。

这时,盟军统帅部举行紧急会议,英国的邱吉尔将军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战场形势,果断地提出,面对数倍于己的德军,被重重围困的数十万盟军部队,向南、向北、向东突围的路已被堵死,如果坚守阵地,其结果只能是全军覆灭。他认为走为上策,没有别的出路。也就是迅速集结一切能调动的舰船,开赴敦刻尔克一带,通过英吉利海峡,撤出陷进重围的部队。这个大胆的提议在盟军统帅部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认为:撤退只能属于败将;宁为进攻而死,不为撤退而生;有人把邱吉尔的提议说成是逃跑的同义词;一些法国将领讽言“邱吉尔将军到底是不是盟军的将军”。然而,面对德军钳口式的分割包围,如果硬撑着进攻,只能是全军覆灭。为了求生并获得重新杀回的希望,大多数盟军将领最终同意了邱吉尔的计划,制订了代号为“发电机”的大撤退计划。

但是,要从敌人的眼皮底下撤走数十万部队,又谈何容易。英国迅速调集了1000多艘大小舰船,同时对撤退经过地区的一些部队下达了“战斗到死”的命令,以掩护大部队撤退。为了阻挡德军对撤退部队的进攻,还在加莱和敦刻尔克一线,建立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洪水防线。这道防线的作用是,将敦刻尔克和加莱之间沿海一带的水闸打开,让大水淹没周围的低洼地,这样,火速向前推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将被洪水挡住去路;他们还在积水较浅的地区倒进大量的汽油和酒精。炮弹和燃烧弹打进水中,即引燃水中的汽油和酒精,德军的坦克群将被烈焰吞没。

尽管这样,德军仍不断从陆上、海上和空中加强对敦刻尔克及其海口通道的袭击。成群的德军飞机,在英吉利海峡周围的云中钻来钻去,把成千吨炸弹倾泻在毫无掩蔽的海滩上,倾泻在满载撤退官兵的舰船上。撤退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英国皇家空军的勇士们,为了他们陆上将士们的生存,同数量众多的德国机群,一次又一次地顽强搏斗,将数百架德国飞机击落,从而保护了海峡中的撤退舰队。可是,就在多数盟军部队按照邱吉尔的计划进行大撤退的时候,不同意执行撤退计划的几名法国将领决心同德军战斗到死。结果,法国第一集团军一部被围歼,5万多人成了德军俘虏,另几名将官不得不带领4—5万名剩下的法军士兵,杀出德军重围,在敦刻尔克登上舰船,同英军一起撤退。

这次撤退,所救出的盟军官兵,全是英法两军的精锐部队。数年之后,这支从死亡线逃生的部队,乘着巨大的巡洋舰劈波斩浪,去实施宏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时候,许多官兵还念念不忘当年邱吉尔救三军于水火的伟大决策。的确,要是没有邱吉尔指挥的这场震动全球的历史性的大撤退,决不会有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盟军诺曼底登陆,至于盟军的最后班师凯旋究竟在何时,也将会成为一个问题。

后来邱吉尔曾对议员们说:“我们虽然不能说撤退就是胜利,但是我们的撤退包含着胜利,尽管眼前的胜利暂时属于德军,然而,我们可以断言,德军的失败将从盟军的撤退开始。”邱吉尔的这番讲话,充满了军事辩证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其本身包含着随机应变的大学问,也充分显示了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于国于军的重大作用。

善打关键仗的罗科索夫斯基

杰出的军事家,对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往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任何一个民族在实现独立的纪念碑上,无不铭刻着他们的英名,历史给他们的是永垂青史的殊荣。在苏联,一提起著名军事家,我们往往想到朱可夫、扎哈罗夫、华西列夫斯基这些举世闻名的一代将星。然而,还有一位曾经被判过死刑的将军,他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战役中曾经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他的名字叫罗科索夫斯基。

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一次闻名世界的大清洗,军队里相继有2名元帅、5名大将被枪毙了。当时担任第5骑兵军军长的罗科索夫斯基也被判了死刑,关进了死囚牢房。

一个深秋的漆黑夜晚,他和其他将领一起被押赴刑场。枪声响了,两侧的囚犯栽进了死人坑,而他却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已是对他的第二次假枪毙了,指望他交待出“阴谋”和“同伙”,可他根本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罪过。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罗科索夫斯基带“罪”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6年以后,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莫斯科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检阅台上担任这一历史性检阅总指挥的,就是当年险些被斯大林处死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能获得这一殊荣,显然与他在反法西斯作战中的卓越贡献密切相关。

罗科索夫斯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贫民家庭,当他13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和许多穷苦子弟一样,被强征送往一线为沙皇政府充当炮灰。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他立即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去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而英勇作战。每次战斗,这个20多岁的骑兵连长总是率先挥着大刀冲入白军阵地。然而,当他战功显赫已成为一个骑兵军军长的时候,却无端受到迫害,并且被打入死牢。1940年底,德军发动侵略战争前夕,他被释放出来,当局面对这个蓬头垢面的“囚犯”,声色俱厉地说:“犯人,现在命令你去指挥一个机械化军与德军作战,至于你的死刑问题,等以后再说。”出于一个布尔什维克军人对党的信任和对人民的忠贞,罗科索夫斯基昂首走向战场,担任了西部边境军区第9机械化军军长。

在德军对苏联发动闪击战的最初10天,苏军西部边境的百万部队遭到了合围或歼灭。唯独罗科索夫斯基的那个军英勇地杀出了重围,这成了战争之初的一大奇迹。为此,他被提拔为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员。1941年10月的维亚济马战役中,包括罗科索夫斯基所部的4个集团军陷入德军180万重兵合围。险境之中,他又率部再次冲出重围,并且牵制了大批敌军,胜利地完成了莫斯科以西战略防御。罗科索夫斯基的这一出色行动,为苏联大本营获得莫斯科大会战的胜利,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这位战将以出色战绩,受命担任某方面军的司令员。

1942年到1943年冬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苏联卫国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决战阶段,他出任反攻主力的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一举全歼了德军最强大的第6军团的30万人,生擒了即将升任德军总参谋长的保卢斯,为此统帅部发布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份特别公告,通令嘉奖罗科索夫斯基及其所属部队。保卢斯被俘虏的消息传到德国首都柏林,整个城市响起低沉的哀乐,希特勒暴跳如雷,德军的总参谋长私下声称:“德军的脊梁骨被打断了,战争打赢已经没有希望了。”

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受命指挥80万中央方面军,用斯大林的话说:“这是把德军推到崩溃边缘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罗科索夫斯基以出色的指挥艺术,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歼敌55万人,摧毁了德军37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为了庆祝胜利,莫斯科城鸣放礼炮224响。这种礼仪,在卫国战争史上是第一次。到此为止,苏军胜利的日子已指日可望了。

1944年夏天的白俄罗斯战役,是整个苏德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由罗科索夫斯基担任司令员的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出色地完成了围歼德军第9军团12个师的任务,在进军德国本土的战略追击中,他又出色地完成了配合朱可夫攻克柏林的伟大战役。在整个反法西斯作战的过程中,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如此特殊的功勋。所以,斯大林请他担任阅兵大典的总指挥,就不难理解了。在苏联,历来把罗科索夫斯基看作是与朱可夫齐名的著名元帅。当他72岁在莫斯科去世后,苏联人民特意把他葬于克里姆林宫的墙下,以示对这位知名元帅的隆重纪念。

主宰国家命运的凯末尔、戴高乐

在我们中国,提起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人们常常把他称为“国父”。在土耳其,也同样有这样一位被称为国父的人,他就是土耳其的著名将军凯末尔。在本世纪之初,他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土耳其第一任开国大总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土耳其,国民称他为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意思就是土耳其人的国父。

凯末尔生于一个低级的政府官员家庭,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凯末尔违背了母亲希望他成为阿訇或宗教法官的愿望,选择了考军校当军官的道路。在陆军大学毕业后,被授予上尉军衔。

19世纪末的土耳其,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外族的奴役,民族的屈辱,激发了凯末尔强烈的爱国心。早在军校期间,他就秘密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后来,在反对意大利和巴尔干的作战中立下了战功,成了有名气的年轻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升任师长,曾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了唯一的一次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告终。同时,土耳其的民族危机也日渐加深,凯末尔看到依靠当时的妥协政府已经无望,便决然离开政府军,到民间去组织民族救亡运动。到了1920年,他领导的民族武装大大加强,于是宣布成立了新的政府,并着手建立正规军。第二年的7月,希腊国王康斯坦丁在英国的支持下,以10万大军逼近土耳其。在形势险恶,大军压境之际,凯末尔亲任总司令,断然命令部队大踏步撤退,以此来延长敌人的运输线,造成敌人的补给困难。在作战中,凯末尔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他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肋骨,仍带伤指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败了希腊军队的进攻。这年8月,他率军对希腊军队发起总反攻,一举大败希腊军,直至把希腊军赶下大海,使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1923年10月,他宣布废除封建君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人选举他做了首任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内有人为希特勒的法西斯战争宣传所迷惑,企图在土耳其推行法西斯制度。凯末尔坚决反对,并在一个主张侵略扩张的报告上断然批示:“等我死后你们再实行吧!”1938年11月10日,这位曾领导了他的国家将近20年的杰出战将,因病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了。土耳其人民世世代代地怀念这位被称为“国父”的将军。

在法国,也有一位当过将军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戴高乐。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他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提起他,读者也许只知道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因为他曾是战后政治舞台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当过总理,两次出任总统。其实,戴高乐首先是一位军事家,在军事领域,他有过伟大的创造和惊人的战绩,他同土耳其人凯末尔一样,是结束了军事生涯之后,才步入政坛的,不过比起凯末尔来,他在世界军事舞台上有过更卓越的指挥艺术。尤其是在法兰西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他起到了主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特殊作用。

如果以出身而论,戴高乐也许是与军事无缘的。他的祖父是个颇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他的祖母则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他的父亲终生以教育为职业,他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而童年时代的戴高乐,性格孤僻,富有主见,喜爱小说和戏剧。当时的法国,刚刚经历了普法战争的失败,民众心里都有一股重振军威,一雪国耻的愿望,这样的复仇意识,在文学作品里得到了具体反映。戴高乐受书中民众复仇意识的驱使,十几岁就决心投身行伍。1909年,按照国防部的规定,他在进军校前当了一年兵,然后进入圣西尔军官学校读书。他在学校拚命读书,入校的成绩是第119名,毕业时却已名列前茅。按照他的成绩,可以任意挑选兵种。当时最时髦的是骑兵,戴高乐却选择了一般人不愿选择的步兵,他认为当步兵才更有益于锻炼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事有凑巧,戴高乐所在团的团长,恰好是后来驰名于世的贝当元帅。戴高乐以无与伦比的勇敢精神和卓越的指挥艺术,深得贝当元帅的赏识,并直接在贝当元帅的传授下学习军事指挥。后来,当贝当成为军事领袖人物之后,就把戴高乐直接调到自己身边的参谋部供职。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精于军事指挥的戴高乐就撰写了一系列的军事著作,如《剑刃》、《法国和它的军队》、《建立职业军》等,他全面阐述国家的灵魂和命运是怎样通过它的军队反映的,他严厉抨击当时以步兵为主的防御战略,批评一些将军们安于其位,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极力主张军队职业化,实行精兵政策,成立装甲师团,提高机动进攻能力。可惜的是,他的精辟见解并没有触动法国军队当权者的陈旧思想,反而得到了德国将领们的赏识。许多军事理论家后来分析:希特勒闪击欧洲所运用的战略战术思想,有许多都采用了戴高乐著作中的观点。

1940年,军备落后,战略错误的法军,最终吃了大亏,他们只知道固守马奇诺防线。结果被德军钻了空子,攻入法国腹地,把法军打得一败涂地。戴高乐此时不过是一师之长,人微言轻,对战局的发展无能为力。这年6月,就在德军兵临巴黎城下之时,贝当政府向德军投降,当了傀儡。已经升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戴高乐无法忍受这民族的奇耻大辱,他立即弃官赶赴英国伦敦,在广播电台向法国人民发出了抗击德国侵略的呼吁,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成立了国民委员会,组织武装力量。尽管贝当政府以叛国罪处戴高乐以死刑,但成千上万的法国人纷纷逃出法国来投奔他,到了1940年,他领导的部队已发展到3.5万人,开始了对德国和意大利的部队进行作战。1943年,他率4个师的部队参加了在意大利的战斗行动,第二年又参加了解放西欧的关键性一役——诺曼底登陆战,最终组织建立了法国临时政府,并相继担任了共和国的总理和总统。

不墨守成规的曼施泰因

出色的军事家往往具有惊人的预见能力,而这种惊人的预见力来源于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客观分析,来源于对事物准确而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因而,这些军事家的正确判断往往影响和改变最高统帅部的计划,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代替最高统帅部的决策。

德国著名军事家曼施泰因就具有这种预见能力。遗憾的是,他效命于法西斯,替希特勒侵略扩张卖力。

这位生于军人世家的将军,1913年进德国陆军大学学习,尚未毕业就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战争结束后,他奉命到国防部参谋本部工作,有机会到国外考察,曾多次拜会苏联的高级将领。1934年,当希特勒上台后,他官运亨通,相继担任了陆军参谋本部作战处长,副总参谋长,并很快升为上将。

曼施泰因自幼饱读兵书,加之他过人的智力,在1935年秋天,就首次提出建立自行火炮这一新兵种,虽几经曲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采纳了。靠这种火炮,德军曾击毁盟军2万辆装甲战车,并被苏联大量仿制。在1939年1月的闪击波兰之战中,曼斯泰因曾为法西斯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军事战术创新上。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闪击波兰成功之后,1940年又不宣而战地占领丹麦,入侵挪威,并进而占领了挪威全境。此时,希特勒制定了一个被称为“黄色作战计划”的方案,这个计划把攻击盟军的重点放在北翼。可计划刚刚提出,就立即遭到了曼施泰因的坚决反对。曼施泰因直言不讳地陈述说:这个“黄色作战计划”照抄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施里劳计划。可是时代毕竟发生了变化。在1914年,施里劳在通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运用奇袭的办法,把德军兵力集中北线,获得战略决战的主动权。现在如果再套用施里劳的战法,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因为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的通讯设备已大量装备部队,奇袭战法这个作战意图决不可能象施里劳那样,一点也不被对方察觉。当他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后,在希特勒面前断言:“黄色作战计划”是败军之策,是置军队于死地的错误决断。认为德军攻击的重点应选在南翼。希特勒听完曼施泰因的陈述,尽管觉得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这个向来固执己见的法西斯头子,一向是不允许部下对他的计划说三道四的,他立即下令免去了曼施泰因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职务。

但是,希特勒心里非常明白,“曼施泰因计划”要比那个“黄色作战计划”高明得多,而且实施“黄色作战计划”,很可能遭到彻底灭亡的下场,但他却坚决不肯在部下面前丢脸。就在他免去了曼施泰因的职务之后,他十分诡秘地派人把“曼施泰因计划”的全部方案拿了过来,签上自己的名字,下发部队立即执行,从而变成了希特勒本人制定的计划。当然,德军统帅部的任何一名高级将领都明白,他所实施的,是地地道道的“曼施泰因计划”。

由于“曼施泰因计划”的实施,德军对盟军的攻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盟军防线被彻底突破。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法国完全沦亡了。曼施泰因在政治上是希特勒的帮凶,但从军事上看,他的计划却为德军提供了战略上的正确决策。

首创装甲兵的古德林

著名的军事家,不仅是新战术的创造者,许多新军兵种的建立,新型装备的创立,也往往与军事家的倡导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何以在短时间内闪击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进而象神话般地侵占了整个欧洲,还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了苏联?原因之一是德军创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兵种——装甲兵部队。

创造这个奇特新兵种的,是法西斯德军上将古德林,这个被资产阶级军界誉为“闪击英雄”的人物,曾与隆美尔、曼施泰因并列为德军的“三大名将”。他是一名效忠于法西斯的得力战将,但是,几乎世界各国的军事家们都共同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无数个著名将军中,古德林倒有创造意识。虽然这个坦克战专家最终都没挤进元帅的行列,但作为希特勒麾下的一员大将,他为法西斯德军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当时德军26位元帅的任何人。这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将军,13岁就进入了军官学校,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当1907年他从中等武备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一个步兵营当了见习官,这个营的营长恰好就是他的父亲。1913年的10月,陶醉于蜜月之中的这位年轻军官,他的欢乐生活被战火截断,到前线当了一支骑兵部队的指挥员,此时他便提出了战车将会主宰陆军的新观念。后来他又奉命调到陆军运输部工作,建立机械化部队的观念从此在他心中萦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古德林从步兵部队被选拔到运输兵总监部工作,任务是研究摩托化运输。在一次使用假战车的军事演习中,古德林有目的地用战车配合骑兵作战,使用的战车虽然是四轮的,只能在道路上行走,但演习的效果相当成功,因此他向统帅部提出了把摩托部队由负责后勤保障的运输部队改为作战兵种。可是,在多数军事要人看来,装甲车只配装装面粉、拉拉给养、搞搞保障罢了,要开赴一线作战,则是笑谈!

在传统偏见和冷嘲热讽面前,古德林不仅没有气馁,反而更加起劲地研究起装甲兵种的建立来。他研究战史,研究各国战争的实践,并得出结论:装甲兵必定成为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他进而断言:在各兵种中,战车将居于主要地位,其它兵种将居于装甲兵的辅助地位。一次装甲兵模拟演习,古德林使用了一个假想的装甲师,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照理说,统帅部应该接受他关于建立装甲兵种的建议了,可是由于顽固的传统偏见,德军作出禁止在一线使用装甲兵的规定。

作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指挥员,古德林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他依然继续自己的实践和创造,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后来他终于战胜了传统的偏见,希特勒授命他负责组建和创立装甲兵的工作。古德林亲自参与装甲战车的设计创造工作。当时共研究了两种型式的战车,一种是轻型战车,装有一门可以洞穿装甲的37厘米口径的火炮和两挺机关枪;一种是中型战车,装有一门75厘米口径的火炮和两挺机关枪。乘员在战车中用麦克风联络,战车与战车之间的联络用无线电。两种装甲车定型后,德军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和装备,而此时世界各国的军队,普遍用于一线作战的,仍然是老资格的骑兵和步兵。1933年,古德林创建的德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宣告成立,看了这支部队的作战演习,法西斯头子希特勒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疯狂叫喊:“这正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东西!”

从此以后,古德林的装甲兵成了希特勒侵略扩张的铁拳头:闪击奥国,古德林48小时内就率兵到了维也纳;闪击波兰,一天之内就突破了波兰防线;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也都被古德林的战车以闪电般速度飞驰而过。以至在闪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作战中,连希特勒也对古德林如此神奇的速度表示怀疑,一再询问古德林是否把攻占的地址报告错了,当古德林准确无误地报告他的确切位置时,这个法西斯头子百倍欣赏古德林惊人的创造性,立即批准成立“古德林装甲兵团”。1941年,古德林率领他的装甲兵团又充当了入侵苏联的先导,一直逼近莫斯科郊外。后来这位具有创造意识的德军将领,虽然因为重大问题与希特勒有根本分歧而被免职,但他创建的德军装甲兵却永远写在德国军队的历史上。

“海军战略泰斗”马汉

军事理论,是军事实践的先导。今天,海军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军种,活跃在世界战场上,然而,没有著名军事家最早提出海战理论,海军在军事上的地位也许不会象今天这样显著。

在19世纪80年代的军事理论中,被称作美国的海军之父的马汉,创造性地提出了“海军制胜”的观点。他认为,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夺取制海权被称作战争的基本规律和首要目的,这个思想对以后世界各国海军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影响。西方军事家称马汉是第一个把军舰送下水的人。

1840年,马汉出生在西点军校一个教授的家庭,其父亲在军事工程学和战术学方面造诣很深。在这样世界驰名的军事学府里,马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按照父亲的意愿,他考入了海军学院,其成绩之优异令全校学生惊叹不已。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了,马汉坚决地站到了北方一边。这时的海军尚无单独作战能力。马汉直到40岁,命运还没有使他成名。在20多年的军事生涯里,竟没有一个上司看出他具有海军战略家的气质。对于马汉来说,这不能不是心理上使他无法摆脱的压力。然而,马汉并没有任何的消沉和冷漠,已经40岁了,仍然奋发进取。

命运终于发现了这位未来的“海军战略泰斗”。

18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院长斯蒂芬·彼卢斯,看到马汉在海军学术方面很有见地,邀请他到学校讲授海军历史和战术课程。没想到,这竟是马汉一生大转折的开始。在这里,他潜心攻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等军事著作,在前人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创新。

非常凑巧,卢斯院长要在学院组建一个新系,正要物色一个象约米尼研究军事学那样钻研海军的大师。而马汉将自己研究约米尼的成果在一次报告会上公布于众。这一下老院长如获至宝,立即让他担任了这个系的主任教官。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把约米尼的陆战理论用到海战上去,提出了在决定性的海域集中兵力的原则、关于控制内线地理区划部署部队的思想,等等。马汉还认为,战争“不是打仗而是交易”。这一点,他虽然没有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讲得明确透彻,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正的克劳塞维茨派。他对历史的许多看法与克劳塞维茨是吻合的。

马汉曾出任过两次这个学院的院长,还撰写了三部闻名世界的海军著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海上力量对法国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这些著作一经出版,便立即畅销世界。德国、日本、意大利受这些著作的启发,都为争得海上强国而奋力角逐。遗憾的是,美国人开创的海战理论,并没有为美国所首先接受。直到20世纪初,当过海军的罗斯福出任总统的时候,才开始对马汉的海军理论予以重视。罗斯福对马汉的军事思想极为赞赏,他一到白宫就职,就立即提出用马汉的理论建设海军,如:开凿巴拿马运河,扩大海外殖民地,扩建一支与世界海军强国相抗衡的海军舰艇部队,并把它派到世界各大洋去巡弋。

在美国的历史上,历来把马汉看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马汉,就决不会有美国后来在军事上的强大地位。因为美军万里征战,海军是主要力量。马汉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本国安全至关重要”。这与其说是海军战略,不如说是国家政策。马汉的军衔虽仅至少将,但他在美国军事史上,却是海军的奠基人,是美国第一流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海上力量哲学家。

空战的“开山人”杜黑

1923年,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美国诞生以后,不过是空中的一个传达信息的“天使”,谁也不曾想到它将会用来作战。就在这时,意大利一个年青的军人以敏锐的军事眼光断言:“从此天空再不会有太平世界,就象所有的军事家已认识到制海权一样,不久的将来,制空权的理论将引起世界关注。”这一断言,立即轰动了本世纪初的世界军事论坛。这个年青军人,就是意大利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空战理论的“开山人”杜黑。

杜黑,1869年生于意大利的卡塞塔,童年就极富有钻研精神,在学业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后来由于对军旅生活的热爱,进了炮兵部队服役,并进而入陆军大学深造。

杜黑虽然算不上一个新技术的发明者,但从年青时就是一个科技迷。他研究过汽车,钻研过电学,对许许多多的科技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在意大利军队小有名气。1912年,因为他对空战的预见,被意大利陆军任命为第一个刚刚组建的航空营营长。由于他对飞机的特殊爱好,许多人送他一个“飞行狂”的绰号。关于夺取制空权,他认为:对于意大利来说,陆军和海军最好用于防御,而空军则可以全力发动进攻,摧毁敌人的物力资源和人民的意志,迫使敌人投降。他认为:在未来战争中,空中力量将是决定的因素。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属于非正统的观点,为意大利总参谋部所不能容忍。结果,杜黑被屈辱地禁止了飞行,强令他离开了空军部队。

1915年,杜黑被任命为师参谋长,他怀着赤诚的忧国之心,向师长提出组建航空兵部队的建议。但是,在当时的意军中,要改变军队的编制体制,并非一师之长所能决定。杜黑并没甘心,他决定凭借师长的关心,再次上书意军统帅部,并指责统帅部成员不重视空军的狭隘偏见,他还在一份报告中点名批评了当时的陆军总司令。遗憾的是,意大利统帅部不仅没有接受他富有远见的建议,还免除了杜黑师参谋长的职务,判处杜黑一年的监禁。

1917年,对杜黑来说,是命运发生重大转机的时期。这年11月,意大利在对奥地利的作战中遭到惨败,尽管意军作战非常勇敢,但损失极为惨重,仅第二军团就伤亡4万人,被俘26万人,5000余门火炮被奥军缴获。有趣的是,意军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突然想到了杜黑的建议,便对他的意见重新作了调查,证明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于是,政府不得不撤销对杜黑的错误判决,于1918年为他恢复了名誉,重新任命他为意大利国防航空处主任。

杜黑重新上台以后,立即大张旗鼓地宣传制空权理论。撰写了一大批关于空战的理论著作。他的理论,使意大利后来有了强大的空中力量,为意大利对外战争取得了重大战果,杜黑的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各国空军的建设,尤其对轰炸机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他的一些重要观点至今被人们研究和运用。

这些著名战将,不管他们代表进步势力,还是为反动阶级利益效命,作为他们所创造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技术,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有的朋友也许会问:这些将帅和他们富有开拓意义的贡献,毕竟已成历史,我们——正做着理想之梦的未来军官们,要成为为无产阶级正义事业而战的军事家,该如何从中得到启示,又该从何做起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循着将星们升起的轨迹,作一番更切近实际的考察,将星们的青少年时代,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