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3 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技术的不同理解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教育技术”在20世纪90 年代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在这之前,我国学术界用“电化教育”描述这一领域,以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这个领域的显著特征。当AECT’94 定义进入到我们视野中时,中国教育技术学术界展开了一场教育技术是“姓电”还是“姓教”的大讨论。在讨论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技术不仅包含媒体技术的应用,而且强调以系统方法为代表的智能形态技术的应用,加之为了方便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我国学术界开始更多地使用“教育技术”一词作为这个领域的名称。到了21 世纪,随着教育信息化大背景的形成,以南国农、黎家厚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信息化教育”这一新的命名方式,突显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背景中的新特点。以下将重点阐述我国学术界对电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理解。

1.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个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进行命名的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在电化教育阶段,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定义方式有两种。

第一,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以求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5)。

第二,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1998)。

从这两个经典的电化教育定义中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吸收与借鉴美国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电化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化教育强调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引导作用

在萧树滋的定义中,强调“根据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是近代有关教育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南国农的定义中则指出电化教育应“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此处的现代教育思想涵盖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学校观和现代人才观。而对电化教育影响较大的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成的学习理论体系,以及由赞科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构成的教学理论体系。电化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实践中的电化教育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认识,是电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

(2)电化教育强调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在萧树滋与南国农的定义中,都强调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南国农更是强调媒体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是构成电化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电化教育最明显的标志。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国电化教育与外国视听教育或教育技术最大的区别之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电化教育强调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但并不排斥传统教育媒体,如黑板、文字教材、标本、模型等。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需要将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相结合,恰当应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电化教育强调以实现最优化作为根本目标

“最优化”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因此,在电化教育中,强调通过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用较少的时间,教较多的内容;用较少的投入,教更多的学生。

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面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电化教育”这个名称在我国沿用了将近半个世纪。1998年,在我国下发的高等教育教学专业名录中,开始将“电化教育学”改为“教育技术学”,并且在2002年于昆明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年会上将协会名称正式改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至此,我国专有的“电化教育”名称开始全面被“教育技术”所取代。

【扩展阅读】中国电化教育界的泰斗人物:萧树滋与南国农

true

萧树滋,1914年生人,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电教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43年毕业于西北联大教育系,1947年4月至1949年3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萧树滋先生在我国电教研究和普及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业界予以“十个第一”: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的人;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的人;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人;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的作者;第一个敢于在《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的人;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的人;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true

南国农教授,1920 年9 月出生,江西省清江县人,中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南国农教授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南国农教授194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1948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位,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后,于1950年7月回国并积极投身支援大西北建设。1953 年,南国农被聘为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工作至今。南国农教授为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艰苦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通过课堂讲授、举办培训班、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著书立传等各种形式,为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南国农教授先后提出了“电化教育的属性是教育”、“电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电化教育的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基础。

2.信息化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社会的最显著特征,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社会的特征逐一映射到教育领域,各种各样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产生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南国农、黎加厚等人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学者将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命名为信息化教育,突显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中教育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2004)。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信息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中,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与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乘积关系(如图1-4所示),即其中任何一方为零,其结果都会为零。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true

图1-4 信息化教育中的乘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