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学校和家庭权威的表现形式(2)

不太容易把机械服从与理性服从区别开来。作者听到一位很成功的母亲说:“孩子年满一周岁时我就开始教给他具有服从意识。”确实应该从这个年龄开始,让孩子养成服从合法权威的习惯。我们都听说过赫胥黎先生写的故事,说的是一名退役列兵正从面包房买好星期日的晚餐往家走,一名路过的中士从他走路的姿势上看出来他当过兵,所以决定开一个实际的玩笑。他喊到“立定”,这个退役的列兵立刻站着一动不动,而他手里的羊肉和土豆却纷纷滚落到街沟里去了。像这类服从只不过是神经和肌肉的习惯反应,也是脑组织的一种习惯。但是脑组织与道德意识却毫无关系。除了理性服从以外,贬低任何其他服从行为已经几乎成为时尚。好像我们完全是由思想和精神构成的生物,或者像一个身体能迅速对精神支配作出响应(就像船对舵的反应一样)的动物。但是请不要太在意我们的弱点吧。这种描述只能说明我们在接受不用动脑子的机械服从训练后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从思想上讲,孩子完全乐意做正确的事,但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很强,完全可以阻止他们去做好事的愿望和决心。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安分守己,服从管教,我们就必须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这个方面的教育。

让服从管理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平常在琐碎小事上的服从习惯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使之最终成为服从权威的自然习惯。可能有人会说,养成服从习惯的孩子也相应地失去了自主做事的能力。但是,由于我们讨论的服从行为通常都与身体上的服从有关,如“赶快回来”,“坐直了”,“马上把皮靴上的扣子扣好”,等等。这些都和体操训练属于同一类形式,其目的只是熟练地运用身体机器,使之能做出许多动作来。就像要操作一台机器,如一台打字机或者一辆自行车一样,必须首先经过大量的练习,必须养成机械地使用它的习惯,而无需经过任何思考。让孩子练就这种战胜自我的能力就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人,先让他们学会服从他人的意志,然后再学会服从自己的意志。

果断服从的习惯

有一个古老的说法,生活中的失败者并非是那些缺乏良好意向的人,而是那些本性上还没有养成果断服从的人。能迫使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有着光明的前途,但是只有父母才能给予孩子这种习惯养成的自我约束能力。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造物主能通过人的意识传达他的意旨,那么训练孩子总是按照造物主的旨意行事岂不是更好,层次也更高吗?回答是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是绝不能放弃机械服从训练。多数父母都很认真,都能凭良知来对待孩子。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生活中都有这种迫切需要,因为我们必须根据精神上的理由来做精神上的决定;必须靠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和自愿地去选择美好、抵制邪恶。这是造物主的旨意,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

作决定所需要的决心

一位著名哲学家说得好:作决定所需要的决心是生活中最大的决心。我们自己也认为如此:我们是采取这种行动方式还是那一种呢?是选择这种质量的毛毯呢,还是选择那一种质量的?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呢,还是送到那所学校?我们都知道这类决心很难下,而且伤脑筋导致的神经损耗非常明显。事过之后的神经性头痛足以说明这一点。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虔诚地相信造物主把我们造就得很神奇,也很宽容,可以说我们作的多数决定都是瓜熟蒂落的结果。即我们所做的事情当中,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有99%都是习惯的杰作。我们的身体组织中有绝好的能力来记录重复行为。刺激是一种手段,用于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欢乐。如果我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追求生活中的幸福与欢乐就是我们神圣的目的。但令人震惊的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很有思想,让孩子整日忙于解决那些本来应该由父母替他们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个叫莫德的孩子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她精神紧张容易激动,头脑异常活跃,条理性超常,脸色苍白,并有紧张的行为特征。医生看过之后(由于不知莫德家的经济状况),确诊为大脑负担过重,因此让莫德休学半年,经常呼吸新鲜空气,并且要吃以奶为主的流食。但是治疗方案并不见效,而父母也迟迟未能发现使女儿疲惫的并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她一天之内要做20次决定而伤脑筋。不仅如此,她试图摆脱束缚的思想斗争也使她疲惫的神经雪上加霜。虽然大家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讨论到了,但都对缓解孩子的病情无济于事。原来孩子总想做的事与大人所期望的事相反,而且她想做的事一般都会去做,难怪这个可怜的女孩的神经疲惫不堪。

管理者应避免触怒孩子

虽然孩子的问题很多,但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是通情达理。所以,如果对那些精明而有能量的孩子下达一个明显毫无道理的蛮横命令,他们就会感到无法容忍。但是,如果孩子问及每个命令的道理所在,用不着给他们逐个解释,聪明的父母会走中间路线。他们认真地培养孩子的习惯,使日常工作得以顺利进展。如果出现一个需要新规定的特殊情况,他们会随便提一下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去做。如果当时不便说或者情况很尴尬,他们就给孩子一个必须服从命令的笼统回答——“因为这是对的”。总之,管理者应避免触怒孩子。

管理者应保持警觉

恰当地运用权力的另一个启示可以从管理国家的有效方法中得到。首先要充分重视预防措施,警察、陆军和海军都是强大的国防力量。家庭权威也应该把力量放在预防上,随时准备应付困难时刻。如“我们在7点之。在关前读完这一章时间是够用的”,或者“在上床之前我们还可以再复习一遍”键时刻要给孩子时间镇静下来,对于这么做的重要性没有人比聪明的母亲更清楚。给孩子的时间,应该让他们做一些令他们开心的事。在关键时刻让孩子随意消磨掉每一分钟都将导致他们养成懒散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摆脱,因为孩子这时的意志已经颓废。所以在游戏之前应考虑周全,以便到了适当的时候,或者正好赶在玩的最高兴的时候能止住玩耍。遇上这种事情,若管理者能考虑周全,就可能找到办法给孩子5分钟休闲时间,而不至于让孩子在上床之前没有目的地消磨时间。

你的权利是谁给的

管理者在所有需要遵守诺言的事务中都是正义的和可以信赖的,这一点无需再提。管理者也应该是考虑周到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位好母亲也是一位好的家庭管理者。她接触孩子,知道孩子想干什么和尚未成形的愿望。在不能让步的事情上她就转移孩子的视线,她从不强行压制孩子,因为压制是一种缺乏同情的管理手段。我们都知道转移思路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有多么重要,我们不能看不起繁杂的一天,也不可以厌倦于精益求精。只要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机械服从习惯,我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收获。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只好满足于慢慢地去引导孩子。要不停地监督他们,不停地运用从未生效的权威来说服他们,争取把他们引导到“乐于自我约束的”程度,乐于像骑士一样为得到命令而欢呼,并自豪地把命令看成尽义务的好机会。令人高兴的是,“难管教”的孩子虽然容易抗拒直接命令,但是他们往往对有刺激的主意反应最快。提供有刺激的主意本身就是一门绝妙的艺术,所以我在其他章节里将细谈这个道理。我并不是要一厢情愿地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区别开来,这很难办到,因为孩子本身也都在行使他们的权利,只不过他们的权利行使对象是布娃娃和玩具士兵而已。而从学校和幼儿园的角度看,我们虽然是管理阶层,但是如果有人好心告诉我们最好应该怎么办,我们不也是很顺从地就照办了吗?我们不必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自立能力,这种能力会自然发展起来的。结论:权威不是天赋,而是恩典。“正如每条彩虹都是亮的一样,每个恩典都是爱”。权威就是父母呈献给孩子的爱,父母都知道这一点,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压抑和自我牺牲。孩子也能认识到这是爱,因为对他们而言,它意味着他们可以安静地休息和保持愉快的心情。或许在家里维护权威的最好办法就是当权者每天问一遍自己:“是谁给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