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慈悲为怀,福报自然来(4)
红尘俗世里,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对其怀着感恩的心,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勇敢的面对生活,承担起各种艰难困苦,让曲折的路变成坦途,由逆境走向光明,由失败走向成功。不说那些和你至亲至爱的人,就算是一些不喜欢你或者给过你伤害的人,只要你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你也会发现他们同样给了你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
自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起,我们的身边就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爱我们的人。当你卧病在床时,父母的精心呵护;当你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困惑时,师长的谆谆教诲;当你在人生路上绊倒,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挚友;当你于花前月下,恋人给你的甜蜜……
我们要感谢养育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旺盛的生命,让我们领略了生活的美丽;是他们给了我们绵延不绝的关心爱护,让我们尝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温暖欢快的家,让我们的心有了休憩停泊的港湾;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有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谆谆教诲,传授给我们丰富的知识,给了我们智慧和信心,让我们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是老师的激励让我们懂得面对困难要自强不息,是老师的循循善诱让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是老师让我们懂得更多生活和学习的道理。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朋友,在我们最需要安慰帮助的时候,在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在我们经历痛苦的时候,是他们给了我们诚挚的友情,及时的伸出热情温暖的手,给我们力量和鼓励,陪着我们一起走过那些失意的日子,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同甘共苦,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要感谢爱我们的人,是他们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自信,是他们的爱给了我们阳光和快乐,是他们的爱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生命的含义。
……
我们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需要感谢的事也很多,只要你善于发现,只要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恩惠,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更让我们得到了享受。
快乐是一种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有了痛苦才让我们更加懂得快乐的意义,才会更加珍惜拥有的快乐。成功让我们欣慰,失败也让我们得以慰藉,因为它会让我们变得刚强坚毅……所有的这些,只要你心怀感恩,就能体会的更多更深,看的也更远更广。
俗话说,受人一抔土还人一座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怀着感恩的心情,给自己一个宽宏博大的胸怀,你会发现:你对生活保持微笑,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你给别人机会,别人也会给你机会,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拉你一把。人是有感情的,有恩有情有爱,生活才会更灿烂美丽。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心态,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
感悟
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学会感恩,我们的心才会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们的生活中才会少些冲突、愤怒、争吵、咒骂……常怀感恩的情怀,我们的心态才会平和和丰盈,我们的人生才会多些感动,我们才会活得很舒畅。
佛陀格言
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很多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很多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很多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很多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有扇门永远为我们敞开
从前,有一个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在经历多次挫折打击后,她日渐沉沦……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
这期间,母女从没有什么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
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几个月后,没有什么变化。桀骜的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
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行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她站在画前,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
这时,天已黑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不好!一定有贼闯了进去。记挂着母亲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在安然地睡觉。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她确定果真是女儿时,娘儿俩紧紧抱在了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
母亲柔柔地说:“自从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过锁。”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作为子女也理应孝敬父母。
大家知道,乌鸦虽然外表丑陋,但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包括人)中的楷模。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也的确涌现了许许多多以“孝”闻名的孝子,他们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
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
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为使孩子吃饱穿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多少父母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讲究“孝道”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在有些人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反,不孝却在有些人那里体现得十分典型。他们不但不尊重老人,反而还虐待老人,甚至导致老人走上了自杀的凄惨道路。
黄某去世时,他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高寿了。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按照农村的规矩,老人由两个儿子赡养,轮流在两家吃饭,五天一轮,吃了好几年。几年来,老人总觉得,在任何一家吃饭,伙食都非常差,除了逢年过节,从没吃过肉。开始,他觉得那也没啥,因为那里贫穷,大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很好。可是,久而久之,经过一观察,他发现,一旦他在一家吃饭,另一家必买肉吃。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自己受到了虐待,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把他们拉扯大,他们居然敢这样对待自己。于是,他等待时机,非得吃一次肉不可。一个集日,他虽然不在大儿子家吃饭,可他看到大儿子家里买了肉,就想开开荤,尝一片肉。吃饭时,他就径直走到大儿子家,拿起碗就盛饭,拿起筷子就夹肉。筷子刚到碗边,儿媳用筷子把他的筷子给挡住了,说:“你今天本不在这里吃,要吃肉,就去另一家吧。”老人傻了眼,看着儿子。令他失望的是,儿子竟一言不发。老人感到一阵心酸,放下筷子,不吃了,走了。可是,到了晚饭时,也没见他回家。一家人急了,到处找。直到第二天,才有人在山上看到他的尸体。原来,他是服毒自杀了。因为尸体旁边还放着一个农药瓶子。可怜老人辛苦一辈子,竟这样过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孝与不孝只在于一个人的心念之间,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一个人更应知此道理。
赡养父母是人类生存的一条基本规则,每个人从生到独立都离不开父母的赡养和呵护,当父母年迈时,子女又赡养父母,如此下去,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下去。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任何人违反了这个规则,都会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一个人不孝于父母,他也无法取信于他人,甚至无法立足于社会。
古语说,百德孝为先。它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都以是否孝顺父母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一个拥有亲情的人是幸福的。反之,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唾弃,他也毫无亲情可言,一个漠视亲情的人是可悲和可恨的。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的人品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孝敬父母,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感悟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无论我们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我们是优秀还是普通……父母永远是爱我们的,那扇爱的门永远都在为我们敞开着。为人子女者,应该珍爱这份伟大的爱,尽自己的孝道,以回报父母的爱。
禅机妙语
有一个人向禅师请教:“我想学禅,体悟人生真谛。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做起呢?”
“从这里。”禅师边说边用木棍在地上画了一条线。
那人大惑不解地问:“这里是哪里?”
禅师当头棒喝道:“这里就是此人,此时,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