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光荣与梦想(2)

陶维革上面有三个哥哥,他们都在外地上大学。观看阅兵式之前,陶维革的理想也是上大学,准备将来用知识去报效祖国。

但看完雄伟壮观的阅兵式之后,陶维革的主意就发生了变化。当兵参军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当年10月,征兵工作开始了,陶维革毅然去报了名。

报名参军的事情陶维革是瞒着母亲的。母亲希望陶维革能够考大学,他怕母亲会不同意他去参军,所以就来个先斩后奏。

那一年部队在黄冈招收的兵种有陆军、海军和空军,也有北京的武装警察部队。

一想到雄伟的天安门和威武盛大的阅兵式,陶维革毅然选择了后者。

人武部的领导见陶维革年龄偏小,就对他说:“当兵可是要吃苦头的,你能行吗?”

陶维革一听急了,还以为是这位领导看不上自己,就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是在泥巴里长大的,吃什么苦我都不怕!”

见陶维革着急的样子,人武部的那位领导满意地笑了。

几天之后,陶维革如愿拿到了武警北京总队的入伍通知书。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都大吃一惊。他们先是惊讶和不解,接着又是阻拦和劝说。在陶维革的父母眼里,这个小儿子还是个小孩子,他们担心他不能适应部队的艰苦生活。

但陶维革却是铁了心。

最后,见劝说无效,陶维革的母亲只好说:“那就随你吧,到了部队上不要因为想家哭鼻子。”

陶维革笑了,说:“我才不会哭鼻子呢,我已经长大了。”

看见最小的儿子也懂事了,成了一个有主见的男子汉,陶维革的父母心里都十分高兴。

就这样,1984年11月,陶维革终于如愿以偿参军来到了首都北京。

坐了一昼夜的火车,陶维革和新战友们一起到达了首都北京。他们这一批黄冈来的新兵,被补充到武警北京总队驻首都工人体育场新训二大队。

很快,一个消息就在新兵中传开了。说是新兵训练结束后有可能会被分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执勤。

知道这个消息后,陶维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天安门广场不光是盛大阅兵式举行的地方,还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记得早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小学老师刘萍就给他讲过五星红旗的来历和天安门的壮观。刘老师还把这些知识编成儿歌教同学们传唱。所以,陶维革从小就知道五星红旗是国旗,知道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为了能够去天安门广场上执勤,陶维革训练的劲头更足了。

他说:“能够到天安门广场上站岗执勤是无上光荣的,既然我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就要刻苦训练,实现自己这一愿望。”

三个月后,新兵连训练结束,天安门警卫中队副指导员杜东学来到新训二大队挑选去天安门广场执勤的战士。

其实,早在平时的部队会操和训练检查时,陶维革就给杜指导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来,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陶维革带走。

奇怪的是,杜指导员围着新兵队伍转了好几圈,也没有发现陶维革的影子。

那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个子新兵到底去了哪里呢?

原来,新训二大队知道陶维革军事素质好,人又勤奋刻苦,于是也想把他留下来。听说杜东学要来挑兵,近水楼台的他们就想把陶维革藏起来,故意安排陶维革到工人体育场的看台顶层去“训练”。

在看台顶层的陶维革当然明白双方的用意。一心要去天安门广场执勤的他故意来到看台边上往下看。

杜指导员终于发现了看台上的秘密,匆匆跑上看台。

当他一眼看到陶维革时,马上就说:“我要找的兵找到了。”

陶维革就这样来到了当时的天安门警卫中队。后来又几经筛选,终于成为一名国旗卫士。

知道这个消息的当天晚上,陶维革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向父母报告了这个喜讯。

写信封的时候,他在地址一栏的“警卫中队”后边特意加上了“国旗班”三个字。

看着这三个字,陶维革感到一种无上的光荣涌上心头。

侯常伟和毕建帅是一批的兵,也是当时任副大队长的杜新华1991年底从山东文登带来的兵。

与毕建帅的一开始就“明白”相比,侯常伟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支看上去很不一般的部队里有个国旗护卫队,也没有把自己的人生命运和威名远扬的国旗护卫队联系在一起。

侯常伟是进了新训基地之后才渐渐知道国旗护卫队这码事的。

武警北京总队的新训基地坐落在北京远郊的一个小镇子上。每年新兵带回来之后,整个总队的上万名新兵都要在这里进行新兵集训。

将来补充进国旗护卫队的几十名新兵就出自这上万名新兵之中。

挑选任务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训练阶段结束之后,都会看到副大队长杜新华在队伍四周走来走去的。看上谁,就会把谁叫出来,集中到一边的一个小队伍里。

毋庸置疑,被挑选出来的人都是将来进国旗护卫队的种子选手。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千万不要认为,一旦被挑选出来就一定能进驻东朝房,成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因为整个新训过程是一个挑选的过程,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直到离开新训基地的最后一刻,被选中的人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是否能被留下来,一切都取决于队列动作和个人综合素质。

在通往国旗护卫队的道路上,侯常伟经历了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这一切说起来都与一个姓迟的班长有关。

迟班长是侯常伟新训时的班长。来新训基地带新兵之前,迟班长是故宫中队的班长。临来的时候,迟班长的排长曾经反复交代过他,让他多个心眼,把中意的新兵多带回来几个,到时候放在故宫里执勤给故宫中队长长脸。

迟班长牢记着排长的话来到了新训基地。他像杜新华当初一眼就选中了毕建帅一样,也是一眼就选中了班里的侯常伟。18岁的侯常伟身高米,刚训练了没几天,队列动作就做得有模有样了。

迟班长认定了侯常伟是个好苗子。

训练的时候,他一边看着身姿挺拔的侯常伟,一边想象着将来侯常伟在故宫里执勤时的威武情形。

迟班长美滋滋地想,把这样的兵带回去排长一定会高兴的。不光是排长高兴,这么大的个儿往那儿一站,也会给故宫中队添彩。故宫是什么地方?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再往大里说一些,那也是壮我军威、扬我国魂啊!

迟班长越想心里越美,越想越是下决心要把侯常伟带到故宫中队去。

当班长的时间久了,总是能对领导的意图猜出个一二来。每当杜新华要替国旗护卫队挑兵的时候,事先听到风声的迟班长就会想办法以各种理由把侯常伟藏起来。

第一次挑兵的时候,迟班长让侯常伟待在宿舍里给大家整内务。

第二次挑兵的时候,迟班长又让侯常伟待在宿舍里给大家洗衣服。

到了第三次挑兵,迟班长干脆就让侯常伟在宿舍里背诵故宫执勤规定。

新兵训练安排得非常紧凑,不参加训练是要落下训练科目的。千万不要以为迟班长是个不负责任的班长,为了不影响侯常伟的训练成绩,迟班长总是利用休息时间把侯常伟叫到仓库里偷偷地给他补课。直到侯常伟把落下的动作做得十分到位才肯罢休。

眼看着国旗护卫队挑选的几十个新兵就要凑齐了,新训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迟班长心里一天比一天美,也一天比一天踏实。

谁知,意外到底还是发生了。

4金水桥上的父子握手

分兵的前一天,新兵们最后一次集中在操场上训练。所有新兵都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三个月来所学到的本领尽可能地展示出来给大家看。

迟班长突然发现情况不妙,副大队长杜新华站在操场旁边用鹰一样的目光扫视着操场上的新兵们。

突然,副大队长的目光停留在了侯常伟的身上。

看到侯常伟的第一眼,杜新华像是被电了一下。奇怪?这个兵怎么以前没见过呢?再仔细一看,又觉得这个兵有些面熟,如果没有错的话,这个兵也应该是自己从文登带回来的。

盯着队伍里的侯常伟做了几个动作之后,杜新华更加纳闷了。这个兵条件不错,队列动作也做得很出色,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他呢?

在护卫队已经挑选的兵里有一个不是太理想,身高有点欠缺。杜新华当即就做出一个决定,他要让这个兵去把那个兵替换下来。

在实施这个决定之前,杜新华打算先把这个兵叫出来简单地考核一下,看看他究竟是不是那块料。

想到这里,杜新华就冲着训练场上喊道:“十排右数第九个兵,出列!”

当侯常伟意识到杜副大队长喊的那个兵就是自己时,他内心涌起一阵激动。他隐约感到自己进国旗护卫队的机会来了。

这些天,杜副大队长给国旗护卫队挑兵的消息早就传开了。侯常伟当然也想去,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每次挑兵,班长都想办法把他藏起来。对迟班长的做法,侯常伟也能理解。迟班长这么做一是看得起自己,二也是为了自己好,所以他也不好说什么。但从心底里来说,他还是想去国旗护卫队,想去为祖国升旗。在他心目中,能进国旗护卫队,每天为祖国升旗,那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侯常伟兴冲冲地走出了队列。

就在杜新华把侯常伟叫出队伍让他做几个动作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一切的迟班长内心是万分的焦急。他不想让自己几个月来的心思白费,于是灵机一动,他赶忙跑到了杜副大队长的身后。

杜副大队长下口令让侯常伟做几个队列动作。还没等侯常伟做,站在杜副大队长身后的迟班长就开始冲他挤眉弄眼。侯常伟明白迟班长的意思,他是想让自己不要把动作做得太标准,免得被国旗护卫队挑走。

虽然侯常伟很想去国旗护卫队,可一想到迟班长平日里对自己的那些好处,也就磨不开面子去违背他的意思。

于是,侯常伟的几个动作就做得有些稀拉,和刚才在队伍里的样子完全判若两人。

杜新华又纳闷了。真是奇怪,这个兵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紧张?我自己不厉害呀,他怎么会发挥得这么差?

杜新华让侯常伟把几个动作再做一遍。这回杜新华终于发现了问题。他看到侯常伟在看着他的同时,眼神还时不时地越过他看着他身后的什么人。

杜新华转过头,一眼就看到了比他还要忙活的迟班长。

队伍里的兵们哄堂大笑起来。杜新华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班长也在打这个新兵的主意,想把他带到故宫中队去。

杜新华什么也没说,就把侯常伟叫到了操场一边的办公室里。

关上门,杜新华就对侯常伟说:“把刚才的动作再给我做一遍。做之前,给你三分钟时间考虑。我要告诉你的是,目前你只有两个去处,要么留在新训基地喂猪,要么去国旗护卫队升旗。”

侯常伟太高兴了。他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利。他认认真真地把几个队列动作又做了一遍。最后,他选择了去国旗护卫队升旗。

临离开新训基地的时候,侯常伟才知道,新训基地压根就没有什么猪圈,一切都是杜副大队长的计谋。

后来,走进国旗护卫队的侯常伟成长为护卫队里令人瞩目的左护旗手。

现任副大队长的王丙乾,曾经是国旗护卫队的第11任队长。

说起当初进国旗护卫队的经历,他不由得提到了自己的父亲。

还是在1990年的时候,由于王丙乾的弟弟生病,父母带着弟弟来北京的大医院做手术。在弟弟住院的那些日子里,父母每天都途经天安门广场来往于医院和住处之间。

一天早晨,当王丙乾的父母又一次途经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正赶上升旗时间。当时还是国旗班时代,国歌声中,王丙乾的父母被庄严的升旗仪式震撼了。王丙乾的父亲满怀憧憬地对身边的妻子说:“要是咱们丙乾将来也能到这里当兵就好了,不光他光荣,我们全家也跟着光荣。”

王丙乾的母亲觉得丈夫的畅想好是好,可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儿子一直有去当兵保卫国家的远大理想,可中国这么大,部队这么多,怎么会正好被分到天安门广场上来升旗?

于是,王丙乾的母亲就嘲笑自己的丈夫说:“我看你是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了。”

父亲还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想象里,他坚信这一切有希望成为现实。一时间,远处旗杆下那个威武的升旗手仿佛幻化成了儿子的身影。王丙乾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满怀憧憬的微笑。

一回到河北衡水的老家,父亲就拍着王丙乾的肩膀,把他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所见所闻告诉给了13岁的儿子。

父亲对王丙乾说:“儿啊,当兵就要像天安门广场上国旗下的兵那样,时时刻刻扞卫国旗的尊严,扬国威壮军魂!”

在父亲的反复描述中,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兵已经深深地印到了王丙乾的脑海里。但同时王丙乾也知道,即便是自己将来能够验上兵,被分到天安门广场上的几率也很小,正如母亲所说,中国那么大,部队那么多,怎么会有那么巧的事?

但无论怎么说,当一个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兵,已经成为他内心的一个情结。

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王丙乾也在一天天长大。冥冥之中,他距离那个童年时就深深扎根于心的梦寐以求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1994年12月,17岁的王丙乾已经长成了一个身高米的英俊小伙。带着童年的那个理想,王丙乾应征入伍。当知道他要去的部队是武警北京总队时,他激动得快要跳了起来。临离开家乡的时候,他没有感到丝毫忧伤,满心里都是对绿色军营的向往,对国旗护卫队的向往。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训基地的头三个月里,他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国旗护卫队的事情。作为一个新兵,他不好多问什么,只是铆足了劲把队列动作练得好上加好。

临离开新训基地的前一天,王丙乾所在的八支队组织队列会操。身为队列班排面长的王丙乾站在队列里十分引人注目。

站在队伍后面的一双眼睛,隔着一排排的新兵锁定了队列中的王丙乾。这人就是时任国旗护卫队队长的陈杰。

盯着队伍里的王丙乾,看着他把一套动作做下来,陈杰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会操结束后,王丙乾被陈杰从队列中叫了出来。他一看到陈杰队长那高大的身材和标准的军姿,一颗心激动得不由得怦怦跳起来。

一个深藏于心的预感悄然而至。

果然,走到王丙乾跟前的陈杰队长问他愿不愿意到国旗护卫队去。

王丙乾实在是太激动了,竟然一连说了好几个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