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如何保证高效执行?(2)

在一个团队中会存在许多类型的人:有些人能力强,但作风不硬,不擅长吃苦;有些人如同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但能力较弱,只能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天,缺乏工作的创新性……这些人互相配合,才能成为一支健康强大的团队。

我们认为,所谓的技术互补就是:

1.团队成员的各种资源储备、擅长的技术领域、个人的能力都能够互相弥补、互相搭配。通常,这种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2.工作搭配必须合理,每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结合起来体现强大的战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见过很多团队,也与很多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这让我对团队有了这样的认识:一个健康的团队首先是全面的,每个成员技能互补,他们致力于同一个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在更深的层面上,团队的本质是一种共同承诺的兑现。技能互补必须建立在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基础上。我们相信,由于技能互补,团队协作带来的执行力提升,以及由此团队所能取得的高绩效,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司来说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公司正经历重大变革之际。

南京有一家电子设备公司,它的创始人是两兄弟,一位是刘波,另一位是刘海。他们于2001年创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的注册资本目前已经达到了500万元,年利润也已超过5000万元,而且公司的效益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我们来看这两兄弟的分工,他们是一个默契的组合:刘波懂技术,刘海懂管理。两人既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又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公司里,刘波负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刘海则掌管公司的管理。这两个人的分工都与自己擅长的领域挂钩,刘波是技术出身,而且在业内也是技术权威;而刘海早些年在国企工作,对于日常的管理以及沟通颇为熟练。

这种组合方式最适合那些准备创业的人士。假如你正有创业的打算,这个例子对你而言就很有参考价值。从团队的种种类型来看,这种团队组合是最容易发展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是成功起步的关键,也是稳定团队核心的必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有一家新型的创业公司,团队由从美国硅谷回国的华裔专家构成,在这家公司的整个管理团队中,三位创始人各有优势,董事长精通市场销售,总经理擅长生产管理,总工程师则负责技术研发。他们都先后在硅谷供职于美国公司,拥有共同的企业文化,这是相同点,然后又有着不同的擅长领域,组成一个互补的强大团队。

90年代末期,该公司两次融资共达1000万美元,到了2001年,它被美国一家公司收购,而收购的价格是当初融资时候的十倍,实现了价值翻倍的目标。

这也是一个互补团队成功的案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技能互补只是一个方面的要求,另一个方面也许更加重要——相近的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的追求。对正为团队的执行力头疼的管理者来说,你在构建互补团队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个因素。

搭建优势互补的团队是取胜的关键。要取胜就要依靠团队竞争,小到个人,大到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国家,这都是赢得竞争的法宝。尤其是对于小公司来说,无论是资金还是规模都不能与大公司对抗,它们就必须在有限的人力组合的条件下,打造一支强干务实的队伍,在效率上超过大公司。

因此,寻找到高素质的员工或者伙伴,实现团队资源的优势互补,是你的团队的一种基础保障,也是执行力得以扩张的前提。

十个单打独斗的人,比不过两个紧密配合的工作组合,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对比。你找十个无法配合的员工,不如只找两个技能互补、具有很高协作精神的手下。

团队的综合素质越全面,结构越合理,公司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执行力也就越高。

在你的团队中,必须拥有以下三个大方面的人才类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这些人才之间要充分配合,互相搭配补充,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独特的优势。只有实现三者的完美统一和高效的配合,公司才会稳步发展并最终走向成功。

最后,充分利用团队成员手中的资源(可控资源和潜在的可用资源),对于公司的发展会更加有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团队中的这些“资源”进行区别使用:

1.当团队处于萌芽期,团队通常以技术人员为核心,实现产品技术的突破。

2.当团队处于规模扩展上升阶段,除了注重技术之外,需要加强市场的开拓。

3.当团队处于成熟期,应该将重心放在管理上,控制好公司的运营。我见过很多初创的团队,他们会在有限的人力资源里,派出一些人才,学习团队需要的技能,取得了成功。这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技能是活的,是可以后天塑造的,你在需节约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这样去做,以学习提升团队成员的互补性。

建立一支技能互补的高效团队,有什么秘诀吗?没有,只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原则。

1.不要排斥那个总是提意见的人,如果他能够敏锐地发现团队的问题,并不断地提出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那他可能是团队中的导师。

2.不要吝啬你的口袋,当你需要一名核心的技术人员的时候,满足他的要求,并留住他。

3.为他们打造梦想,而不是简单的利益捆绑。

4.告诉成员,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团队精神和理念,并通过有效的沟通让他们互相信赖,相互配合。这是执行力的保证。

5.为他们加油打气,让成员对公司抱有热情和激情。有时候这与能力和水平无关,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要求。

6.关注成员的人格素养。注意个人的人格素养,注意他是否宽容,是否可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思考,是否愿意承担责任。这些品质决定了他们的协作能力,以及对于上司的服从性、对工作的执行力度。这是一支健康团队所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素质,也只有如此,团队执行力才会有保证。

团队领导者需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将各种技能、性格特点的人在管理工作中区别开来,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扬长避短的组合,从而更好地为团队服务。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个很懂得怎么投资的人,不一定懂如何去管理公司;一个擅长管理公司的人,也不一定懂得怎样经营。

就像我,知道怎么去管理一支团队,如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你拿一笔巨款交给我,让我传授一夜之间把它翻番的技巧,我不可能做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全才,巴菲特、索罗斯和洛克菲勒也不能,他们的成功是由于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内做到了极致。

在用人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然后划定职责范围,奖惩规章,才能各负其责,让公司高效地运转起来,才能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

让最擅长的人替你做这件事。

如果你不懂,就要勇敢承认,让最擅长的人替你去做。如果你顽固不化,坚持自己独揽一切,你不但会失掉大把的专业人才,而且还会使自己陷于劳累而没有效率的重复劳动之中,不可自拔。

你虽然是投资者,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成为经营者。通常,创业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有些投资者的想法和理念可能就会跟不上市场,就必须从公司的管理中撤出来,把管理的工作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

华为公司的一名管理者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对这句话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专业的人才能体现执行力。没错,但为何做对的人能有多少?在平时,这个道理大家还是很明晰的,每个老板都把它挂在嘴边,开会时说,打高尔夫球时说,上电视节目时也说。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把它留在嘴边,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公司之间的差距就产生了,有的公司始终处在旧传统时代,而有的公司早已跻身先进的行列。

其实不管你是创业者还是一名给投资者打工的经理人,让专业的人去处理专业的工作这个观点对你都是适用的。这意味着你要敢于放弃手中不适合由你来掌握的权力,分配任务,让专业人才替你来做。

如此,我们的企业才能体现出高效的管理秩序,成为一个科学、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

我们的团队应该如何体现出“专业的执行力”?

并非你招募了一群专业的人,让他们去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可以实现1+1>;2的效果了。好的团队需要专业搭配,才能成为一支顶级团队。在某方面能力再强的人,也需要和别人配合,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最好的成果。

2003年,我曾任用在加州地区非常著名的“公关先生”罗申贝克担任公司的媒体部门主管。当时,我对他的要求只有一条而且很简单,利用他的媒体资源和公关能力,成为我们公司在加州的媒体掮客,承担起公司的“影响力营销”任务。

我认为这正是在发挥他无与伦比的优势,让这样的人来担任这一职务,正是体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管理精神。

但是罗申贝克摇摇头说:“您的想法并不正确,只有我一个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虽然我是一位优秀的说客,我仍然渴望得到其他环节的专业协助,比如我得有一位擅长安排会见事务的助手,她要精确地记住每次约见时间并准时提醒我,她还可以清楚地安排每次出差的机票;我还要一名出色的撰稿人,他能够把我的想法立刻变成详细的方案,而不是由我自己费时费力地完成它。”罗申贝克给我上了一堂“课”,他告诉我再专业的人才也需要融入团队——必须有人协助他将专业理念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才能打造团队的专业执行力。

因此,后来,当一位老板向我请教怎样组织他的团队时,我对他说:“每家公司都有机会组建起最顶级的团队,这并不是什么痴人说梦,也不是没有参考的幻想,只要你牢牢把握一个原则,让你的成员都在他们最拿手的位置上干活,而且要让他们彼此之间紧密协作,互相配合。如果他们是割裂的、没有联系的,你就算找到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也不可能拥有团队的执行力。他们在工作中必须协助。”

就像我的媒体部主管罗申贝克一样,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一旦拨开这些传奇的迷雾,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在构建专业团队时的理性原则:把专业的强人组合起来,放在专业的位置,比找到他们更加重要。

“立刻行动”和“随机应变”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对我说,他觉得上下级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服从,他不能容忍任何下属反抗上司的行为,因为他觉得只有绝对服从,才是执行力的体现。他说:“如果越过了这个关系,上司和下属如何相处?我不认为一个不服从命令的下属会很好地执行命令。”我说:“在任何时候吗?”他很坚定:“对!”我反问他:“如果上司提前制定的预案不符合现实情况,而他又来不及请示呢?”他看了看我,没说话。我们也知道,只要是一个团队,就要团结,而团结的前提是民主和良好的沟通。一人专制只会引起更大的反抗,加剧团队的不信任。服从当然是一种必需的素质,也是团队执行力的基础——这没有疑问。在任何一家公司,它的员工都要服从于部门主管,听从于公司的领导,然后按照他们的命令,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具备一种更为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他们必须敢于挑战意外情况,在变化面前不退缩,有决断力。

有的团队在执行任务时动作极为迅速,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部门经理秦先生向我介绍他们的工作风格时,说:“广告词拟定后,只要领导一声令下,我们的原则是,纸质广告2个小时内就要把横幅印好并且开始悬挂,6个小时内必须完成四环以内的外出作业。电视广告则要在半小时内开始联络制片方并得到第一次反馈意见,1天内必须签好拍摄合约并和电视台进行洽谈。”

这绝对是极高的行动力。因为我知道美国公司经常还要讨论好几天才能开展实际行动,有时还会出现一线人员突然灵机一动产生一个新的想法,于是又把部门领导已定好的方案全盘推翻的事情。

秦经理的公司体现的正是人们梦想中的“立刻行动”的执行力。执行力快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中却大有隐患,问题在哪儿?秦经理说:“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只好在已付出很大成本的情况下重新开始。”执行太快和在执行时过于僵化——只是立刻服从而不是带着思考行动——如果你的团队只会这么做,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失败的。

这意味着你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没有成功的地方在于,你缺乏一些可以深入思考、纠正你思维盲区的“灵活分子”——他们有时虽然无法迅速执行你的想法,却在变化中让效果变得更好,取得令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对聪明而能干的员工来说,他们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不管问题多么难以处理,都要做到不推卸、不扩大,要采取随机应变的态度,用目前认为最正确的而不是上司预设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保证工作的效率。微软公司在并购加拿大的一家IT企业时,负责收购谈判的小组代表雷蒙斯突然遇到了一个难题,对方提出的要求并不在公司的基本预判之内——这正是谈判常用的小花招之一,当你面对一个强大而且难缠的对手时,你需要一些变化,才能在竞争或谈判中尽量为自己取得一些优势。

雷蒙斯说:“收购价被提高了0.24%,这与之前的意向价格不同,但仍然大大低于微软公司的收购价格的最高上限。如果我请示董事会,再等结果下来,可能至少需要6个小时。我没有这个时间,不,微软公司没有这个时间了,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会随时答应加方公司的价格。”

半个小时后,雷蒙斯就做出了决定,答应对方的条件,并且立刻签署合同,搞定一切手续,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

事后,雷蒙斯获得微软公司的表彰,得到了升职,而且年薪涨了两倍。他不遵守死板流程的果断,保证了公司的最大利益——虽然他并没有服从于董事会最初的价格指示,但他带来了效率,体现了最强大的执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