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文学空间的重叠与蔓生:“百草园”研究
丁文更新时间:2025-04-27 17:31:43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1931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被广泛传诵。“百草园”作为鲁迅回忆空间的专有名词,具有不可移动的经典地位。本书将“百草园”由现代中国人童年的精神“乐园”,还原为一个包含了家族史、阅读史、文学史等多重意蕴的历史空间。“百草园”的诞生是周氏兄弟诗文对话的产物,二人围绕“园”展开的系列写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百草园”也由绍兴周家新台门的后园,升华为一个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学起点意义的文学空间。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文学空间的重叠与蔓生:“百草园”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参考文献
- 结语
- 四 鲁迅文本的续写
- 三 小说与“回忆文”
- 二 小说人物与历史情境的相遇
- 一 呼应、改写与细化:历史地图上的小说地名
- 第二节 重叠与交错:共生性的文学空间
- 二 “百草园”的空间拓展
- 一 “百草园”的时间刻度
- 第一节 笺注与重构:“解说”百草园
丁文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古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灾害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叙了自然灾害的恐怖场景、人们困苦的生存状态与痛苦无望的心态,记录了多种抗灾、救灾及防灾手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以文学为本位,采用灾害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古代文学的灾害书写进行了宏观考察,总结了其中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对当下精神文明建构有重要意义。文学25.3万字 - 会员
感性批评和现当代小说
感性批评,是作者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认为,在西方近现代、当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思潮都被介绍到国内的背景下,小说的阅读、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而是要毫无理论前见地、充分感性地进入小说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之中,进行充分的文本细读,依据小说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细节,随机选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文学21.6万字 - 会员
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
《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了莫言长篇小说与中外文学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颇为客观、平实、全面而又精准地揭示了莫言长篇小说对中外文学的继承与超越以及莫言长篇小说的独特价值,不失为一部莫言研究及读者阋读和理解莫言长篇小说的参考书。文学32.7万字 - 会员
追寻霍克斯笔下的红楼主人公形象:基于语料库的显化翻译研究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红楼梦》在西方世界里的传播。本书以《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的形象翻译作为切入点,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采取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一个源文本的两个底本分别对应两个译文的一对多模式,对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两个译本的前八十回进行比较,对霍克斯显化人物形象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本书将规范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对红楼文学9.6万字 - 会员
中华文学史料(第七辑)
《中华文学史料(第七辑)》结合2019年、2020年两次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年会的近百篇论文,根据参会作者的意见和论文的质量情况,从中精选了数十篇论文。这些论文,既能体现“中华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能体现“中华文学史料”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中华文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与可能性。文学25.5万字 - 会员
中外文论(2018年第1期)
《中外文论(2018年第1期)》共分六个栏目。“中国文论研究”聚焦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名家的文艺理论研讨。“西方文论研究”专栏则着力平均:既有人物专题研究,又有文论史问题勾稽及文论研究的综述。“古代文论研究”则从以人为纲、以问题为纲等多重视角,展示和探讨了古代文论中具体而细致的问题。“译文选刊”则全文选刊了著名美学艺术理论家卡罗尔有关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讲座译稿,以展示当代艺术研究者对古典诗学传统文学29.5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文学的宗教维度
文学关注“人”,特别要表现人的“三性”,即:“兽性”“人性”与“神性”。设置“神性”的标准,不是为了达到“神性”,而是为了获得“人性”,不至于处身“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表现“人性”,总是不能离开“神性”的立场;文学是“人学”,总是要有“神学”的参照。这是文学的魅力。本书认为,相对于“启蒙”“革命”“批判”“生存”等现实主义要义,当代中国文学的力量也源自神学精神层面的“博爱”,“博爱现实主义文学20.3万字 - 会员
18世纪英国小说的述行性
作为“社会变化和发展机制”的有机部分,甚至“社会历史”本身,18世纪英国小说不仅“说事”,反映当时风起云涌的外部现实,同时也在“做事”,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现实的建构。本书从民族性、道德伦理、现代性、性别气质等多个维度,探讨18世纪英国小说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述行性,发掘小说中作者、读者、社会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理解他们为构建和发展新的英国社会形态而实施的言语行为。文学18.9万字 - 会员
乡愁的辩证法: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及其文学书写
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哪里?本书跳出革命、政治、阶级等视角,全面梳理知青作城乡经验,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的驳杂关系的考辨,沿着“空间迁徙—城乡经验—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探寻“社会—文化—审美”的研究路径,从文化诗学和审美诗学两方面激活知青文学的潜在价值。通过绘制知青文学的“时间—空间”研究谱系,破解了既往知青文学研究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的困局,提出并论证了知青文学的场域学文学18.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