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萤火之光
更新时间:2024-08-28 16:16:25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这本《萤火之光》作者首次聚焦自己和身边的女性,她们坚韧而美好,却遭遇了不同的人生困境——当自己的生日与亡夫的忌日相邻,她要如何走出心理时间的桎梏重获新生?身为职场妈妈的母亲,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结婚多年的姐姐如何面对想要孩子却多次要不上的生育困境;身边的朋友如何面对生下来就患有绝症的孩子小草……她们都是在命运中挣扎的普通人,却都在努力向光而行。在这本书里,你或多或少会看见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在命运里沉浮,也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光,愿这本书成为照亮你前行路的一束光。
品牌:果麦文化
上架时间:2024-07-01 00:00:00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果麦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萤火之光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最新上架
- 会员
笑过浮生
阅人、阅事、阅书,以阅读为经、光阴为纬,编织红尘俗世的缤纷点滴,记录芸芸众生之中我的刹那心声,在春风化雨的字里行间,捕捉时光的温度与生命的微澜,沉沉浮浮,一笑而过。文学9.9万字 - 会员
声音之茧
《声音之茧》以“声音”为载体,以“海岛”为空间原点,以“四季”“节气”为时间节点,以“情感”为媒介,以“人生”为指向,将中国南方的风物人情与作者记忆深处最刻骨铭心的声音、生命片段相结合,勾连古今中外,书写万物有灵、天地大美,挖掘人生哲理、中华美学,构建独特视角下灵动幻美、大气磅礴、深情无限的心灵时空。一本书,就是一个用文字织就的、充盈着温暖和力量的“声音之茧”,让读者重新听见自己生命中的回响,微弱文学15.6万字 - 会员
人间旅馆
“矿工诗人”、作家陈年喜2025年力作。本书以旅馆为承载,再度呈现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矿工、背水客、烧炭工、南阳小贩、县剧团老生、印匠老焦、冯琴师、刘唢呐……全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纠葛,也没有激烈的生死搏斗,而是描绘了这些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寻找那条“活路”的故事。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旅行,我们都在这人世间奔波、漂泊,被命运押解着慌慌张张生活,在其中困顿、悲伤,也在其中感受温情文学10.6万字 - 会员
追鸭记:中华秋沙鸭观察笔记
这是一部纪实散文。主要记录了作者陈凤华在长白山实地观察中华秋沙鸭的繁殖、成长过程,以及冬季跟踪中华秋沙鸭迁徙去南方一路的所见所闻。全书分为春归、夏长、秋迁、冬旅四个章节,并配有大量摄影和手绘图片。作者追踪中华秋沙鸭的几年间,她是在观察它们机警的生活方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本书实录那段属于她,也属于自然的故事。文学16.1万字 - 会员
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精装)
“做你自己,世界自然会供养你”。“永远的浪游者”舒国治代表作,数十年经久不衰的慢生活口碑,超级松弛的P人札记。李安、蔡澜、梁文道推荐!用睡觉、走路、喝茶重置生活秩序。若只读一本舒国治,一定是《流浪集》。文学7.6万字 - 会员
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
游唱诗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的随笔集《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新版重磅回归,新增自序及数篇新作,重现一代人的精神漫游史。书写自己十七岁坐着绿皮火车出发后,三十年在游唱的路上所抵达的地方,所交往的朋友,所历经的人世沧桑和中国新民谣的生长,所收获的独特人生,还有所失去的人与事。如今知天命之年已至,世事飞速变化,不变的只有时光依然如绿皮火车一般不停开下去。《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保留在人生旷野自我放逐和自我疗文学9.8万字 别离歌
本书是继《在峡江的转弯处》后陈行甲的第二部自传体随笔,讲述了他辞官转战公益路上关于离别的故事。陈行甲怀着最大诚恳记录他与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交织,生动书写了生命中的困难和为难,挣扎和努力,悲欢和离别;细腻描绘了人世间温暖的拥抱、长流的热泪……真实的人生比剧本跌宕起伏得多,沉郁和乐观交织,悲欣交集。我们一代代仍生生不息,爱着,陪伴着,怀念着,哭着,笑着,把日子过下去。这些文字不仅是他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文学13.7万字- 会员
森林鹿王
本书稿是作家胡冬林先生的散文作品,讲述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马鹿群的故事。在长白山深处,强壮的鹿王被猎人追击,聪明的它利用冬眠的熊吓走了猎人,此后在鹿王和猎人的多次遭遇中,彼此斗智斗勇,最后猎人把鹿王逼到了绝境。可是鹿王不肯把自己的身体留给人类,自己跳崖自杀了。猎人在最后一刻,也对鹿王心生敬佩,选择放下猎枪。故事留给读者清新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内心思索,是一部优秀的自然文学佳作,适合青少年阅读。书稿配有文学4.1万字 - 会员
舍陂记(中国乡存丛书)
出生、成长于舍陂村,最后定居城市的江西作家陈纸以散文的笔触,深情回忆、书写了成长、离乡、归乡过程中亲身感知的故乡的疼痛与欢乐、艰辛与甜蜜、常与变,把深镌于脑海中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餐一食、一器一物娓娓道来,每一个乡亲都有他的喜怒哀乐、每一株草木都有它的故事,鲜活而生动,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乡村人物、一个可知可感的中国乡村,作者为自己也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同时为乡土中国留存了文学12.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