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公共治理与集体行动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苏振华更新时间:2019-07-05 15:15:25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的核心论题是集体行动效率的理论建构与实现机制。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本书论证了集体行动效率的实质含义是集体行动所涉及主体的一致同意,参与者的协商讨论可以达致实质性的或逻辑上的一致同意。本书对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机制进行了总结,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例,对农村公共治理的实现程度与村民公共产品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检验集体行动效率在现实中的可实现性。本书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了集体协商过程达致一致同意的微观机理。本书的核心研究结论是:以尊重民意、广泛吸纳民意为基础的公共治理,不仅只是赋予集体行动以合法性,而且具有经济效率。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3-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公共治理与集体行动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经验:以韩国“新村运动”为例
- 第七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韩国经验与政策建议
- 第二节 浙江温岭“参与式预算”的效果分析:以泽国镇为例
- 第一节 温岭三镇参与式预算的实践机制分析
- 第六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定机制分析:温岭案例
- 第三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及其实现机制: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
苏振华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
本书从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政策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前提出发,研究了中国式分权制度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全书共分8章,具体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对产业政策影响的典型事实、中央政府考核内容的变化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财政分权程度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双重转型背景下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差异、结政治9万字 - 会员
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研究
本书研究了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第一篇是理论分析,从定性的角度对公平正义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深度解读。第二篇重点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性问题,分析了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平性问题。第三篇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正义性研究,重点分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公平性问题。第四篇主要从国际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上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社会公平正政治26.1万字 - 会员
公共行政学发展史
本书从学说思想和学科比较两方面讲述了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编论述有关公共行政学的学术脉络、发展阶段以及范式转变的知识,聚焦于公共行政学概论和思想,侧重于西方行政学说思想史。下编则从公共行政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出发,与几大相近学科进行横向比较,比较的重点在于定位和焦点,以便厘清公共行政学的自身优势和所处方位。政治21.3万字 - 会员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研究
本书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以国家安全体系构建和国家安全能力提升为根本目标导向,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需求为参照,从国家安全的战略体系、法治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等多方面全方位视角,在国家安全利益全局中探讨国家安全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全书研究了国家安全体系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实施举措等,形成了对国家安全体系的整全性理解,进而从实施的视角全面审视和理解国家安全能力的提升,提出体系内容与运行机制建设的政治19.7万字 - 会员
一网统管下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本书介绍了项目在创新模式、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研发平台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书中首先对目前城市管理领域中存在多网格割裂、感知不全面、分析不智能、服务不及时、应用不协同等问题进行了讲述。随后逐一介绍了项目团队研究并提出的一网统管下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新模式;基于多源多模态数据的城市运行异常事件智能感知、关联分析、快速决策、科学评价等要素的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现场巡查和执法以及非现场执法集成智能装备的政治17.5万字 - 会员
增能与融入:上海市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本书精选了十余篇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负责的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社会工作案例,这些案例或聚焦社区矫正对象与刑释解矫人员人群特点、或针对社区矫正对象与刑释解矫人员的需求,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形成本土化服务方法的同时,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技巧和方法。政治14.7万字 - 会员
监察调查的法治逻辑:以涉罪被调查人的权利保障为视角
本书以涉罪被调查人权利保障为视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工具,对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这一横跨多领域的主题进行了研究。政治17.7万字 - 会员
《信访工作条例》的新意与亮点
《信访工作条例》于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总结了党长期以来领导和开展信访工作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成果,坚持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理顺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是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本书邀请中国信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专家对本条例的制定背景、内容亮点、重大意义等进行解读,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学习本条例的高潮,同时也有助于信访工作的法治化、专业化发展,促进法治政府政治8.8万字 - 会员
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努力编制一套合理且有效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详尽考察当前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的实施现状,由此探寻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旨在激活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的综合效用。在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体系中,针对现阶段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研究此体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政治18.3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事业单位的制度变迁与基层治理:京院的工作环境与权力关系(1979~2009)
本书以制度变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结合京院30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分析了改革进程中事业单位呈现的工作环境与权力关系,并剖析了其中体现出来的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以此回应了关于单位体制变迁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诸多争论。本书从多个角度记录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事业单位制度变迁与基层治理的某些逻辑。公共管理17.8万字 - 会员
上楼之后: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
本书通过分析村庄在卷入城市化过程中物理空间的改变,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分析了“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类新城城市基本单元被建构的过程,为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研究增加了空间维度。同时,通过跨省的多类型“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在多种行动主体实践逻辑的动态塑造下,“村改居”社区的基层组织变革和新共同体秩序的形成过程,为我们认识“村改居”社区的特点和治理形成过程提供了参考。公共管理20.1万字 - 会员
强治理与弱治理: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机制与资源
本书以基层政府治理实践为内容,着力探讨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弱治理”和“强治理”的两极分化状态。“弱治理”主要是指涉及民众日常生活小事的治理,由于这方面的治理不能显示政绩,因此不被县乡党政领导重视,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又常因科层制的惰性而无法企及,使得这些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得不到治理。“强治理”是指涉及政绩和上级问责的治理事务,如专项整治、争资跑项、城镇建设等,由于公共管理15.6万字 - 会员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
本书从政府先沿海后内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公共财政投入偏差、社会矛盾的优先解决顺序、人口流动、农民的个体劳动关系特征、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初次收入分配差距等多视角分析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引入地理因素的空间相关分析。同时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3个国家社会保障从非均衡到均衡演变的发展历程,总结规律。公共管理11.9万字 - 会员
面向“三农”问答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本书以“三农”信息资源服务为目的,研究了“三农”信息资源服务的理论和实现技术;分别研究了“三农”概念簇的知识表示、基于混合策略的“三农”FAQ系统、面向“三农”问句分类,以及面向“三农”的答案抽取等关键技术;构建出面向“三农”问答系统。本书将问答系统融合到“三农”信息资源服务中,为我国“三农”信息资源服务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对拓展信息资源服务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公共管理8.4万字 - 会员
目标治国:官员问责、绩效差距与政府行为
目标无处不在,组织和个人都会设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目标。中国各级政府重视目标责任考核,并建立了目标治国体制。目标治国体制既令各级政府铆足了劲发展经济,也导致数据注水、短期主义和本末倒置等负面行为。不理解目标治国的过程与特征,就无法理解中国政府的行为逻辑和治理绩效。本书通过历史追溯、国际比较、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目标治国的起源、特征、过程与影响,刻画和解释了目标治国的前因后果。公共管理11.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