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莫言研究年编2014
张清华更新时间:2019-03-20 13:42:37
最新章节:推荐语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全书体例分为“莫言声音”“诺奖反应”“莫言研究”“媒体之声”四个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讲词,当代文学研究者对于莫言获“诺奖”一事以及对其创作的分析和评论,除囊括了陈思和、张清华、赵勇、何怀宏等重要批评家的论文外,为了照顾所讨论问题的全面性,也收罗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评文章,可以说,基本反映了2014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17-02-01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莫言研究年编2014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推荐语
- 2014年莫言研究资料索引
- 文学与人生:莫言与两届“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对谈
- 莫言对话张艺谋,谈《归来》的感受
- 附录
- 莫言很像谁?
- 请让作家安静地读书写作
- 一个大师就可能是一个产业
- “慢活”莫言
- 莫言,需要回归心灵的安静
张清华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鲍·艾亨鲍姆文艺思想研究
鲍·艾亨鲍姆是20世纪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既从共时角度横向比较艾亨鲍姆与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形式论学者的共性和差异,探究其对形式论诗学的独特贡献,又从历时角度纵向梳理艾亨鲍姆在不同时期阐发的文艺理论,探寻其晚期实现超越形式论诗学的内在逻辑。本书不仅指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并不标榜所谓的“唯形式论”,而且评析了艾亨鲍姆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论的影响。文学18.2万字 - 会员
跨文化视阈下日本学者的宋诗研究
本书立足百余年来日中两国学术兴替流变的基本事实,在日中文化比较视阈下,系统考察了日本宋诗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基本内容,以宋代重要诗人与日本主要宋诗研究者为考察点和绾接线索,全面展现了日本学者宋诗研究的重要成就、学术创见、独特的学术思路与取向及其局限与不足。本书提出,日本学者从“他者”的角度,对研究对象持有新鲜立异的见解,在多视点上为深化与拓展宋诗研究的深广度做出了贡献,在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有文学32.1万字 - 会员
“倭寇”与日本的“倭寇文学”:中日视差与文史互化
“倭寇文学”是将明代“倭寇”这一历史事件加以文学书写的独特题材类型,在中日两国文学中皆颇具规模。而两国作家所持完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决定了两国“倭寇文学”全然不同的观照与描写,由此形成了“中日视差”。本书通过分析两国的“倭寇文学”,在历史真相与文学想象之间,在史料记载与历史注解之间,在国别与区域之间,深入考察其中存在的差异乃至错位,从而有助于具体而又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的历史观念与文化心理。文学23.5万字 - 会员
新俄罗斯文学中“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谱系研究
俄罗斯文学是该国思想文化的载体。本书研究了“布克奖”“巨著奖”得主弗·马卡宁、维克·佩列文、塔·托尔斯泰娅、尤·波利亚科夫等作家代表作中由“新多余人”、沉沦者、“地下人”和传统守望者构成的“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图谱,以及“现代知识分子”之信仰异变、反乌托邦思想、虚无主义思想和后现代思维。本书透过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问题,阐释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对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俄罗斯人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和俄罗斯社会文化文学22万字 - 会员
威廉·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中国当代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叙事语言、视角、作品结构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架构等四个相关联的结构性层面,对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整体、系统的研究,深入考察了其艺术风格的本质特征,其艺术创新在整合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先锋实验方面的成就,其艺术创作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在总体上文学18万字 - 会员
政治与文学视域下的王锡爵研究
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实践中,作为“经国之大业”的文章书写是传递意图、开展行动、扩大效应与营构荣耀的重要方式。王锡爵是明代社会中兼具政治与文学身份的典型士大夫,也是明代政治史上能够有效发挥文学之政治功能的人物。本书尝试考察王锡爵的文学书写与其政治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接受语言学、政治学等周边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思学界现有的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文学30.5万字 - 会员
印度古代文学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印度和中国一样,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国。它产生了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宏伟的两大史诗,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精美的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和小说,以及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体系。本书概述自公元前十五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的印度古代文学,即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的文学。其中,梵语文学是主流,也包括巴利语和俗语文学。文学32.8万字 - 会员
作为“普通读者”的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既是意识流小说家,又是卓有成就的散文随笔作家。知识贵族的出身、独特的经历、作家的禀赋、对阅读和写作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捍卫,成就了既是“普通读者”又是文学批评大家的伍尔夫。伍尔夫的文学批评随笔,既包括有关作家作品的批评文章,又包括阐释文学理念及有关文学话题的随笔。本书以其“普通读者”的阅读立场为切入点,从“普通读者”的成长、不同视角中的“普通读者”、“普通读者”的文学世界、深度解读中的文学25.7万字 - 会员
姜宸英研究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早年,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为“江南三布衣”。康熙二十年(1681),被荐入史馆,参与《明史》修纂。一生艰于科考,屡试不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及第,时年已七十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因科场作弊案牵连入狱,不久死于狱中。其著述丰富,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诗笺别疑》等存世。本书对现有文学26.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