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5 17:40:18
封面
版权信息
“清人經解叢編”出版說明
出版説明
修訂説明
經學通論序目
序
一、易經
1.論變易、不易皆《易》之大義
2.論伏羲作《易》垂教 在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3.論重卦之人當從史遷、揚雄、班固、王充以爲文王
4.論《連山》《歸藏》
5.論卦辭文王作、爻辭周公作皆無明據 當爲孔子所作
6.論《易》至孔子始著 於是學士大夫尊信其書
7.論卦辭、爻辭即是繫辭 《十翼》之説於古無徵
8.論孔子作卦辭、爻辭 又作《彖》《象》《文言》 是自作而自解
9.論傳經之人惟《易》最詳 經義之亡惟《易》最早
10.論漢初説《易》皆主義理、切人事 不言陰陽、術數
11.論陰陽災變爲《易》之别傳
12.論孟氏爲京氏所託 虞氏傳孟學 亦間出道家
13.論鄭、荀、虞三家之義 鄭據《禮》以證《易》 學者可以推補 不必推補爻辰
14.論《費氏易》傳於馬、鄭、荀、王而其説不同 王弼以十篇説經 頗得費氏之旨
15.論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掃術數 瑕瑜不掩是其定評
16.論以傳附經始於費直不始於王弼 亦非本於鄭君
17.論宋人圖書之學亦出於漢人而不足據
18.論《先天圖》不可信 朱子《答袁機仲書》乃未定之説
19.論胡渭之辨甚確 若知《易》皆孔子所作 更不待辨而明
20.論黄宗羲論《易》取《王注》與《程傳》 漢之焦、京 宋之陳、邵 皆所不取 説極平允 近人復理焦、京之緒又生一障
21.論近人説《易》 張惠言爲顓門 焦循爲通學 學者當先觀二家之書
22.論象數已具於《易》 求象數者不當求象於《易》之外 更不當求數於《易》之先
23.論焦循《易》學深於王弼 故論王弼得失極允
24.論焦循以假借説《易》本於《韓詩》 發前人所未發
25.論假借説《易》并非穿鑿 學者當援例推補
26.論《易》説多依託 不當崇信僞書
27.論《易》爲卜筮作 實爲義理作;孔子作卦爻辭純以理言 實即羲、文本意
28.論説《易》之書最多 可取者少
29.論漢人古義多不傳 漢碑可以引證
30.論筮《易》之法 今人以錢代蓍 亦古法之遺
二、書經
31.論《尚書》分今古文最先 而《尚書》之今古文最糾紛難辨
32.論漢時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 亦由譯語各異
33.論伏生傳經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 當分《顧命》《康王之誥》爲二 不當數《書序》與《大誓》
34.論古文增多十六篇見《漢志》 增二十四篇爲十六卷見《孔疏》 篇數分合增減皆有明文
35.論《尚書》僞中作僞 屢出不已 其故有二:一則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僞 一則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僞
36.論伏生所傳今文不僞 治《尚書》者不可背伏生《大傳》最初之義
37.論《伏傳》之後以《史記》爲最早 《史記》引《書》多同今文 不當據爲古文
38.論《伏傳》《史記》之後惟《白虎通》多引今文 《兩漢書》及漢碑引《書》 亦皆漢時通行之本
39.論古文無師説 二十九篇之古文説亦參差不合 多不可據
40.論《禹貢》山川當據經文解之 據漢人古義解之 不得從後起之説
41.論五福、六極明見經文 不得以爲術數 五行配五事 當從《伏傳》《漢志》
42.論古文《尚書》説誤以《周官》解唐、虞之制
43.論古文《尚書》説變易今文 亂唐、虞、三代之事實
44.論《尚書》義凡三變 學者各有所據 皆不知專主伏生
45.論衛、賈、馬、鄭尊古文而抑今文 其故有二:一則學術久而必變 一則文字久而致訛
46.論庸生所傳已有脱漏 足見古文不如今文 中古文之説亦不可信
47.論百篇全經不可見 二十九篇篇篇有義 學者當講求大義 不必考求《逸書》
48.論《書序》有今古文之異 《史記》所引《書序》皆今文 可據信
49.論馬、鄭、僞孔古文《書序》不盡可據信 致爲後人所疑 當以《史記》今文《序》爲斷
50.論二十九篇皆完書 後人割裂補亡 殊爲多事
51.論僞孔經傳前人辨之已明 閻若璩、毛奇齡兩家之書互有得失 當分别觀之
52.論焦循稱《孔傳》之善 亦當分别觀之
53.論宋儒體會語氣勝於前人 而變亂事實不可爲訓
54.論僞孔書相承不廢 以其言多近理 然亦有大不近理者 學者不可不知
55.論僞古文多重複且敷衍不切
56.論《孔傳》盡釋經文之可疑及馬、鄭古文與今文駁異之可疑
57.論《尚書》有不能解者當闕疑 不必强爲傅會 漢儒疑辭不必引爲確據
58.論僞古文言仁言性言誠乃僞孔襲孔學 非孔學出僞書
59.論王柏《書疑》疑古文有見解 特不應并疑今文
60.論劉逢禄、魏源之解《尚書》多臆説 不可據
61.論孔子序《尚書》略無年月 《皇極經世》《竹書紀年》所載共和以前之年皆不足據
62.論《尚書》是經非史 史家擬《尚書》之非
63.論治《尚書》當先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説考》
三、詩經
64.論《詩》比他經尤難明 其難明者有八
65.論《詩》有正義有旁義 即古義亦未盡可信
66.論《關雎》爲刺康王詩 魯、齊、韓三家同
67.論《關雎》刺康王晏朝 詩人作詩之義;《關雎》爲正風之首 孔子定詩之義 漢人已明言之
68.論四始是孔子所定 《儀禮》亦孔子所定 解此乃無疑於合樂《關雎》、工歌《鹿鳴》
69.論班固云《關雎》“哀周道而不傷”爲“哀而不傷”之確解
70.論畢公追詠文王、太姒之事以爲規諫 范處義説得之 非本有是詩而陳古以諷
71.論魏源以《關雎》《鹿鳴》爲刺紂王 臆説不可信 三家初無此義
72.論四始之説當從《史記》所引《魯詩》 《詩緯》引《齊詩》異義 亦有可推得者
73.論三家亡而《毛傳》孤行 人多信毛疑三家 魏源駁辨明快 可爲定論
74.論《毛傳》不可信而明見《漢志》 非馬融所作
75.論以世俗之見解《詩》最謬 《毛詩》亦有不可信者
76.論毛義不及三家 略舉典禮數端可證
77.論三家《詩》大同小異 《史記·儒林列傳》可證
78.論《詩序》與《書序》同有可信有不可信 今文可信 古文不可盡信
79.論朱子不信《毛序》有特見 魏源多本其説
80.論馬端臨駁朱申毛 可與朱説參看 且能發明風人之旨
81.論《樂記》疏引《異義》説《鄭詩》非必出於三家 魏源據以爲三家《詩》 未可執爲確證
82.論《毛序》或以爲本之子夏 或以爲續於衛宏 皆無明文可據 即以爲衛宏續作 亦在鄭君之前
83.論十五國風之次當從《鄭譜》 世次篇次 三家亦不盡同於毛
84.論迹熄《詩》亡説者各異 據三家《詩》 變風亦不終於陳靈
85.論《詩》齊、魯、韓説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太史公、褚先生、鄭君以爲有父又感天 乃調停之説
86.論《生民》《玄鳥》《長發》《閟宫》四詩 當從三家不當從毛
87.論《魯頌》爲奚斯作 《商頌》爲正考父作 當從三家不當從毛
88.論正考父與宋襄公年代可以相及 鄭君《六藝論》從三家《詩》 箋《毛》亦兼采三家
89.論《鄭譜》《鄭箋》之義 知聲音之道與政通
90.論先魯後殷、新周故宋見《樂緯》 三《頌》有《春秋》存三統之義